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文化的成语-“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看儒释道关于和文化的理解

形容文化的成语-“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看儒释道关于和文化的理解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25 04:04:26
阅读:
最新资讯《形容文化的成语-“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看儒释道关于和文化的理解》主要内容是“和”的真正含义 “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要义有以下几方面: “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形容文化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和”的真正含义


“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要义有以下几方面:



“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


“和’精神境界的最佳状态和理想规范。如《国语·周语下》云:“单穆公曰:··…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身心调畅清和,是其审美创造能力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内在基础。


“和”能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的作用。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


什么是真正的“和文化”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儒释道三教关于和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儒释道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于和文化,儒释道三教有何独特理解呢?


1、儒家对和文化的理解


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2、释家对和文化的理解


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佛家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槃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佛教则要求人们反观内心,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达到内心的和谐,缘起缘灭,万籁复寂,真如自在,究竟涅槃。


道家对和文化的理解


道家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



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


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


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儒道佛三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而同归。


儒、道、佛三家对和文化的独立理解,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文/董成竹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