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赞美西湖的简短句子-说不尽的杭州西湖(三)

赞美西湖的简短句子-说不尽的杭州西湖(三)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15 20:25:06
阅读:
最新资讯《赞美西湖的简短句子-说不尽的杭州西湖(三)》主要内容是-赞美西湖的简短句子,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跨过跨虹桥,告别苏堤,转而向东。


在西湖北岸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黄宾虹青铜雕像。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1949年,84岁的黄宾虹任浙江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他的最后时光是在杭州度过的。


黄宾虹雕像东去不远,是中国古代传奇英雄武松的墓园。按《水浒传》的说法,武松最后在杭州出家终老,是水浒英雄里少有的几个得到善终的人。武松墓园建于1924年,1964年被平毁,2004年依原样在原址重建。墓前牌坊上的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为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撰。


辞别武二哥,继续向东,就是“西泠桥”。


桥头有一座木石结合的六角单檐攒尖顶小亭,亭内为一石砌墓冢。墓冢的主人叫苏小小,是南齐钱塘地区一位能诗善画、色艺双绝的歌妓,曾资助书生鲍仁考取功名。苏小小与官宦人家的青年才俊阮郁有过一场一见倾心的爱情,但两人悬殊的社会地位让这场爱情无疾而终。情感上的打击,加之纨绔子弟的欺凌,让苏小小抑郁而亡。已任滑州(今江苏镇江)刺史的鲍仁念其旧恩,将苏小小安葬在西泠桥畔,并在墓上建亭,取名“慕才亭”。


在慕才亭6根方形石柱的24面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撰写的12副对联,让慕才亭成为西湖风景区柱联最多的亭子。


西泠桥为一座环洞石桥,是从西湖北岸到“孤山”的必经之路,两侧的湖水中植有大片荷花。北宋时这里称“西林”或“西村”,故桥又叫“西林桥”。


北宋诗人郭祥正《西村》诗云:“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从诗中可知,在郭祥正所处的时代,西泠桥附近还是很僻静的地方,湖水中也仅有白茫茫的芦花。


因为苏小小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所以西泠桥、双投桥和“断桥”并称西湖三大情人桥。向南跨过西泠桥,就是孤山。有的资料把孤山称作岛,有的介绍则把孤山称作半岛。按照岛和半岛的定义,与周围陆地只有人为的桥和堤连接的孤山还是叫做岛比较合适。孤山面积只有20多公顷,高程不到38米,却是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南宋的第五位皇帝理宗赵昀在此修建过西太乙宫,清康熙帝和乾隆帝也曾在此建造过行宫。关于孤山名字的来历,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孤山作为西湖中唯一的天然岛屿,“孤苦伶仃”;一是说孤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孤家寡人的帝王独占,久为“孤家之地”。从地质学上讲,孤山由火山喷发的熔岩形成,与湖岸若即若离,类似海洋中的大陆架,因此才有西湖三绝的“孤山不孤”之说。因暮色渐浓,我不打算遍游孤山,只想沿着岸边顺时针走到白堤去。


在孤山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西泠印社”的石牌坊和启功先生为西泠印社百年题写的“百年名社,千年印学”石碑。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


我是篆刻爱好者,治印历史超过30年,篆刻过百方,好歹也算是西泠大家们的同流。


过西泠印社牌坊继续向前,在林木间发现一座军人骑马青铜雕像。凑近看介绍文字,方才知道这位骑马的军人叫陈其美。这陈其美是浙江湖州人士,是民国初年大名鼎鼎的人物,不仅是同盟会元老、孙中山的左膀右臂、青帮的头面人物、蒋介石和孙中山之间的引荐者,还是国民党“CC系”代表人物陈立夫、陈果夫的亲叔叔。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枪杀,年仅38岁。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高度赞扬其是"革命首功之臣"。


在陈其美雕像旁边的小水湾里,发现几只不知名的漂亮小鸟和野鸭,屏住呼吸,慢慢接近,总算拍到了几张清晰度还过得去的照片。


转出小水湾,继续向东,路边可见一六角石亭,叫“云亭”。云亭建于1920年,在形制上是典型的民国风格。


由云亭东行不远,有一座16柱方形重檐歇山卷棚顶大亭矗立在湖岸高处。这就是元人陈子安为纪念北宋诗人林逋所建的“放鹤亭”。林逋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亭内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为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迹。


与放鹤亭紧邻,是林氏的另一位名人林启的铜像。林启是光绪丙子二年(1876年)进士,担任过翰林院编修、陕西学政和浙江道监察御史。因反对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后又调任杭州知府。林启先后创办了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浙江蚕学馆 ”,在兴学建校方面有突出贡献。史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林启是林逋的仰慕者,主持整修了林逋的隐居处,并补植梅树百株,希冀让梅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这也是后人将林启葬在放鹤亭附近的主要原因。林启铜像为坐像,旁边是一圆形小桌。有两位游客很不讲究,把小圆桌当成了餐桌,竟然在林启老先生的注目下大快朵颐起来。


看林启铜像附近的路牌,才知道孤山上还有鲁迅先生的纪念铜像。鲁迅铜像为坐像,坐姿为叠腿,身姿略向右倾,着先生的标志性长衫。与常见的鲁迅雕像神态多为“横眉冷对”、“愤世嫉俗”不同,这尊雕像的目光慈祥、柔和,给人以更加亲切的感觉。


从鲁迅铜像向东南疾行,在白堤和孤山的连接处,背依孤山,面对外湖,有一组建筑沿湖岸排开,这就是“平湖秋月”景区。


“御书楼”是景区的主要建筑,为一座二层歇山顶四面厅,二层檐下匾额“平湖秋月”为康熙帝御笔。唐代在此地建有“望湖亭”;明代改建为“龙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龙王祠的旧址上建御书楼。御书楼视线开阔,楼前筑有宽敞的围栏平台,是赏月的绝佳地方。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御书楼,其对平湖秋月的喜爱可见一斑。


御书楼右侧,是一座十柱歇山顶大亭,叫“月波亭”。亭坐西朝东,亭联“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为集联,均摘自苏东坡诗句。


御书楼左侧,建有御碑亭,亭内立有康熙帝题写的“平湖秋月”石碑。


走出御碑亭,转向东北,脚下就是白堤。白堤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约1公里,在唐代称“白沙堤”、“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主持疏浚西湖,后人为纪念他,将白沙堤改称为白堤。从白居易赞美白堤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里知道,当时堤上的主要树种为杨树。宋代,白堤一度又称“孤山路”。至明代,在白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


现在白堤的行道树有两层,里面的一层是垂柳,外面临湖的一层是桃树,应该是沿袭了明代的树种选择。1996年4月第一次来西湖时,也是在白堤上,正值桃花盛开的时候,来自东北的我从未见过花朵如此之大的重瓣桃花,就向一位老者请教。因为老先生的口音太重,说了两次我都没听懂;问到第三次时,老先生已经急眼了,大声说:是桃花啦!老先生这一急,我一下子就听懂了。今天走到这里,想起当年的乐子,不免暗自发笑。


锦带桥是白堤中唯一的一座桥,在形制上和西泠桥非常相似。该桥的得名应该和白堤曾被叫做十锦塘有关。


站在锦带桥上北望,耸立在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在晚霞的余晖中熠熠闪光。一般认为,保俶塔初建于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钱俶在位期间(948年至960年),始为九级。宋、元、明、清六次重修。1933年重建时,改为八面七级实心砖塔,通高45.3米。1997年,重铸和更换了塔刹和相轮。保俶塔造型优美,身姿俏丽,与形态敦厚、老成持重的雷峰塔隔西湖相望,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报》曾经组织过一次百科知识竞赛,其中一道题是看图写出古塔的名字,其中就包括保俶塔。那个时候,孤陋寡闻,见少识寡,别说看,就连听也没听说过保俶塔,加之手边的资料有限,更没有什么网络和“百度”,结果到最后也没答上这道题。


由锦带桥继续北行,就是西湖最富盛名的爱情桥“断桥”。断桥在外形上与锦带桥几无区别,与西泠桥、锦带桥堪称姊妹桥。断桥在唐代已经有之,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关于断桥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一是段家桥简称“段桥”,讹传成断桥。民间传说《白蛇传》中许仙和白娘子在断桥相会的故事,更为断桥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让断桥成为有情男女心驰神往的爱情圣地。


今存的断桥为1941年重建,桥东北有“断桥残雪”景名碑亭。


夜幕降临,西湖慢慢沉浸在夜色中,隐逸了她的美丽,只有流光溢彩的画舫不时犁开黑夜,去叨扰已经睡去的西子。在夜色的湖边休息了一会儿,转向西湖的东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口气走到解放路西口。看时间,是7点05分。我用7小时15分完成了我的环湖游,计步器记录的里程大约为2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