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名人家训格言-这些耳熟能详的家训竟然出自他们!你知道么?太受益了!

名人家训格言-这些耳熟能详的家训竟然出自他们!你知道么?太受益了!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01-09 07:06:45
阅读:
最新资讯《名人家训格言-这些耳熟能详的家训竟然出自他们!你知道么?太受益了!》主要内容是-名人家训格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清明时节与亲人共同祭奠先祖、缅怀先人是自古便有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家训,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示、教诫,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家庭里,总会有一些特有的家风家训,或许有些家庭没有明确地提出,但祖辈、父母对子孙的要求都客观存在,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也与家庭家风家训关系匪浅。值此清明时节,我们在回忆自己族规家训的同时,也来看看中国历代都有哪些优秀的名门家训吧~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嵇康《家诫》


嵇康,字叔夜,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博学多才,不拘俗礼,为人率真,刚肠嫉恶,轻肆直言,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后因不与司马氏合作而遇害。赴死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从容地在刑场上索琴弹奏《广陵散》,并慨然长叹“此曲从此绝矣”。嵇康是一个能够舍生取义、气节凛然的君子。



嵇康曾给儿子嵇绍写下一封书信,彼时其子未满十岁。后世整理嵇康著作的学者们将此信取名为《家诫》。被嵇氏一族视为祖训流传至今。


在这封信里,嵇康先是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人无志,非人也。”不仅要有志向,还应当矢志不渝地坚守,不受外部影响:“君子用心,有所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而在言语上,应当慎而又慎,“不容伪薄”:“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


而嵇康的儿子嵇绍豁达洒脱,不拘小节,颇有其父之风。入仕后不畏权贵、正直以谏,最终为保卫惠帝而遇害,杜甫、文天祥等人都曾在自己的诗中对其忠烈表示了赞扬。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字介。一生历仕南朝梁、北齐、北周、隋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颜氏家训》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



《颜氏家训》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段莫过于:“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强调了择友的重要性,与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得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此外还有如“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强调父母长辈应以身作则,注意表率示下。


颜之推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着“读书为上”的原则,不仅在《家训》中有所提及,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坚持贯彻。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被迫举家迁徙到长安,朝无禄位,家无积财。面对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鲁认为此时子女应当全力劳作养家糊口,否则不能供养双亲心下难安。颜之推听罢,语重心长地表示,无论如何都应勤习经史,纵是粗茶淡饭、粗布短衣也心甘情愿。




朱柏庐《朱子家训》


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一生未入仕,居乡教授学生,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生平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



《朱子家训》是其代表作,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从清朝初年问世以来,被很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当做是“治家之经”,许多警句至今仍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吃一粥一饭的时候,都要想到这些粮食来之不易;衣衫上的半根丝半根缕,也要让人常常念及物资生产的艰难。我们今天提倡“光盘行动”,是不是正好也与这句话不谋而合呢?


此外还有“宜未雨而绸缪 , 毋临渴而掘井。”“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等质朴格言,读来虽称不上醍醐灌顶,但多少也能有所收获。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病重,他语重心长地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父亲病逝后,吉鸿昌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再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做官不许发财”实际上强调的是要体恤民情、正直清廉。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梁启超《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先生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合集,体现其独特的教子良方。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关于求学,梁启超强调打好基础,他对女儿梁思庄说:“‘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性。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每个都成为了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傅雷《傅雷家书》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以上节选自《傅雷家书》)



此封家书写于傅聪精神消沉之时,劝慰其面对感情创伤泰然处之,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谆谆教诲,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一个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另一个则是英语特级教师。《家书》中所充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寻,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其他名人家训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刘备《敕后主辞》


2..“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欧阳修《示子》


3.“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于心,以积怨恨!”——王夫之《姜斋文集·丙寅岁寄弟侄》


4.“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刘清之《戒子通录》


5.“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萧嶷《戒子》


6.“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家训中提及的做人、生活、修养、姿态,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清明时节,除了外出祭扫,继续将家风家训传承下来更是对父母或祖辈最好的纪念和缅怀。你的家风家训是什么样的呢?欢迎与小编一起交流交流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实习编辑:岑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