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智谋的成语-韩信的智谋

智谋的成语-韩信的智谋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23 00:06:11
阅读:
最新资讯《智谋的成语-韩信的智谋》主要内容是-智谋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大家好,本文由千古历史说原创作品,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多多支持一下,码字不易!


  最近又看了看楚汉相争,对韩信的智谋有了不同于前人的理解。


  韩信,这里说的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韩信,三齐王韩信,淮阴侯韩信,军神韩信。


  韩信之所以被后人封为“军神”,主要原因是打败了古往今来第一猛将项羽,为大汉四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他,而只有张良和萧何,刘邦再能用人,估计也很难打败项羽。


  韩信后来的事迹就不多说了,我想说说他发迹之前的事。或者说,他是怎么发迹的。


  韩信没有任何背景,年轻时经常吃不饱饭。到亭长家蹭饭吃,还被亭长的老婆使计谋,弄得最后没饭吃。有一次韩信饿慌了,一个老妇人给了他吃的,算是救了他一条命。所以韩信是很穷的。


  但是韩信太想出名了,于是天天配着把宝剑在县城里晃悠。请大家注意: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什么人都能佩剑的。佩剑有严格的制度!但是偏偏是韩信,在秦末佩着把漂亮的宝剑在县城里转悠。一个经常饿肚子、甚至差点饿死的人这么做,他想干什么呢?


  他当然是想出名啊。


  那时也没有科举制,韩信也不认识什么大官,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引起所有人的注意。而当所有人都注意到有这么一位身材高大、相貌不凡的浪荡哥时,说不定就有达官贵人注意到他,看重他,向高官推荐他,甚至像吕公把女儿嫁给40多岁的刘邦那样,也能把自己家的女儿嫁给他。


  可惜韩信没有刘邦那样的好运气,反而碰到了淮阴屠户中的一个二百五。这个二百五大概实在瞧不上总是装逼的韩信,所以想杀杀他的锐气和傲气。于是他当众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但其实是个胆小鬼。你丫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得了。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后人一般的解读是:正是因为韩信能忍一般人不能忍之辱,所以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是这样吗?


  根本不是。


  韩信当时有很多种选择,凭什么一定要听那个二百五屠夫的话呢?


  比如,他可以跑,或者把剑放下,和那个屠夫打一架。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但人高马大的韩信不至于输面太大吧?好吧,就算输面比较大,但当时韩信应该20岁左右(他公元前231年生,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灭掉项羽时,才29岁),正是一个男人精力和反应最强的时候,血气方刚,未必打不过,打不过也可以跑。


  可恰恰是这么个血气方刚、人高马大的年轻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钻了别人的裤裆,产生了一个著名典故“胯下之辱”。


  韩信为什么这么做?


  在风云野看来,因为他太想出名了,同时又想保全自己(打架和杀人都容易被秦国的严刑峻法所惩罚),所以就见机行事,钻了裤裆。


  也就是说,他用了一种别人想不到的方式,想出名。


  大家可以想想,一个深挎华丽的宝剑、血气方刚、人高马大、相貌英俊的年轻人,钻了一个屠户的裤裆,这在小县城里有多大的新闻效应?


  出名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靠正面事迹和形象,比如项羽的巨鹿之战,比如个人事业的成功;另一种就是靠反面的事迹和形象。当时的韩信还不能靠正面事迹出名,于是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了。这和现在的一些为了出名而无下限的网红,本质上是相同的。


  一个人的心机之深、随机应变的功夫之强,到了如此程度,不成功也难。


  而他成功之后,不可能说当时钻裤裆是想出名,只能按照大家的理解来,也就是“隐忍”。几年之后韩信功名成就,回到淮阴县时,又见到那个浑身发抖、跪在地上的屠户,韩信大手一挥:“没事了!”。不仅如此,还封那个屠户为中尉,并且告诉将士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为什么杀了那个屠夫也不会扬名?很简单,当时秦朝法律严苛,杀人偿命是肯定的。你不能说你侮辱我了,而且说可以杀我,我就把你杀了,就无罪,这是不可能的。那个屠夫实际上成了为韩信扬名的工具,韩信怎么能不感谢他?


  感谢了那个屠夫,反而显得自己胸怀宽广,这韩信的人设更高了。


  写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觉得我强词夺理,认为韩信的心机根本没那么深。那好,我们再看另一个历史上的关键细节。


  这个细节是被绝大多数人都忽略的。那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此时,带着宝剑的韩信投奔了项梁,项梁被章邯打败身死之后,又归属了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这里的“郎中”不是医生。从战国到秦朝,“郎中”是皇帝或君主身边的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可随时提建议,作为君主的顾问。后来逐渐演变成侍郎、员外郎等各部要职。所以,“郎中”是仅次于丞相、尚书的高级官员。


  一文不名的韩信,为什么要投奔项梁?他怎么能从普通的士兵,一跃而成为项羽的郎中?历史上都没有记载。


  但我们可以打开脑洞,想象一下。


  以韩信的智力,不可能说投奔项梁是去当普通一兵的,那样在战场上战死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他在投奔项梁时,必然会说自己是淮阴贵族,并展示自己的宝剑。当时兵荒马乱,项梁正在用人之时,淮阴又归楚国,一看这么个高大帅气的小伙来投奔自己,项梁一定非常高兴。两个人一谈,项梁一定会被韩信的才气所折服,于是留在身边想重用。但是后来,很可能又听说了“胯下之辱”,于是,虽然留在了身边,但并没有重用。


  我这么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项羽、刘邦后来都没有重用韩信,很可能就是瞧不上他。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从萧何的行为,看到韩信是个人才。他也实在没办法了,于是不得不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从此韩信才开始真正发迹。


  所以,胯下之辱也给韩信今后的职业生涯,造成了不少伤害。不过风云野认为,当时的韩信毕竟才二十多岁,想出名的欲望太强,也就没管那么多了。


  好了,现在回头继续说韩信。韩信从军之后成为项梁的身边人,可见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走得非常好。


  道理也很简单,普通人一开始就跟着大领导干,这种概率实在太低了,但韩信恰恰是这样。然后,他就从项梁的跟班,变成项羽的郎中。这一步应该困难不大。


  遗憾的是,项梁和项羽都没有重用他。项梁就不说了,韩信给项羽提过多次意见,但项羽都不听。估计在项羽心中,韩信就是那个受胯下之辱的小瘪三,能留在身边当护卫就不错了,还提意见?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按理说,这肯定是韩信职业生涯的重大挫折。


  但是,我们也要换个角度去看。


  这个角度就是:韩信在项梁、项羽身边好几年,见过天下几乎所有的牛人!


  尤其是在项羽身边,他见过所有的诸侯,所有有头有脸的一流大将和谋士。他见过范增,见过刘邦、张良、樊哙,见过投降过来的章邯,见过韩王成、魏王豹,见过齐王田氏家族,见过张耳、陈余,见过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


  他不仅见过,而且肯定揣摩过他们的实力,并拿自己和他们比较……


  你们说,韩信这样的人,跟着项羽这几年亏吗?他见识了天下豪杰,认清了天下形势,他亏吗?


  当然不亏啊!各位摸着心口想想,如果让你现在跟一位超级大领导当秘书或司机,只给微薄的工资,别的什么都没有,干几年你愿意吗?


  只有傻瓜才不愿意。因为在这几年里,你见到的人物,见识的场面,一般人一辈子都见不到,都不可能身临其境地体验。


  在大领导身边工作,是为今后的一飞冲天打基础!对韩信来说,这是他今后飞黄腾达不可缺少的经历!韩信,既有能力,也足够幸运!


  但是他干了几年之后,还是感到越来越郁闷。因为阅历有了,就要亲自施展才干,但是他却始终不能得到重用。而韩信肯定认为他一点都不比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差,甚至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强多了。


  于是,就在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投奔了刘邦,跟着汉王进了汉中。


  韩信在项羽那里的心,已经死了。他希望以仁义和交朋友著名的刘邦,能重用他。


  但是刘邦同样没有重用他,只让他做管理仓库的小官。哎,这是项羽身边的郎中啊!你刘邦就这么对待?真是太不够意思了。韩信已经尽自己的力量,混到了大领导的身边,但是大领导就是不赏识,就是瞧不起他,这就不是韩信能决定的了。


  由此可见,刘邦看人的眼光不见得比项羽高明多少。要不是他身边有张良和萧何,以及后来的陈平,还真不知道天下属于谁。


  韩信继续郁闷。于是,有一次他和一帮军士喝酒,可能说了一些过头话, 被人以讹传讹,说是要逃跑。于是刘邦下令,把同案的十四个人都斩首,并由他的车夫夏侯婴监斩。


  幸运的是,韩信排名最后。幸运的是,韩信在前面十三个人都被杀之后,终于爆发出最后的吼声:“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他的吼声之大,乃至两千多年之后的我们,在读这段历史时,仍能感到韩信真想用全身力量挣脱绳索。他的求生意志,求生欲望,是何等强烈!!


  幸运的是,这最后的吼声震惊了夏侯婴,他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夏侯婴是个忠厚老实人,汉军已经凋零成了这样,还是多留一些人才为好,于是就放了韩信。然后夏侯婴建言刘邦,刘邦一看夏侯婴来说情,这面子不能不给,韩信就不杀了吧。而且官升一级,但仍然是管理粮饷的小官。


  这么多幸运叠加起来,韩信真是命大。由此可见,哪怕如韩信那样具有深远智谋的人,也会阴沟翻船。如果他当时被杀,我们将根本不知道韩信是谁,也就不知道他之前的种种不堪,包括胯下之辱了。正因为他日后有了名,我们才知道他发迹前的种种事情。历史就是这样,很势利眼。


  由此可见,像韩信这种没有任何根基、具有卓绝才华的人,要想成就大业,仍然需要极好的运气。韩信后来是成功了,也留得大名,但是历史上,像他这样有深沉长远的谋略、但却没有他这种好运气的人,还有多少?


  估计车载斗量。


  韩信的好运气还没有完。萧何听说夏侯婴放了一个“壮士”,也想见见。于是他见到了韩信,和他一聊,感到韩信果然不凡!


  这是当然的。人家韩信本来就牛逼,在项羽身边又工作了好几年,天下的一流人物都见过,天下形势也早已了然于胸。刘邦不识人,狗眼看人低,那是刘邦的事。但萧何不一样,他非常希望挖掘人才,帮助刘邦打天下,因为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刘邦好了,萧何也会好,这个政治集团也会好。


  于是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


  但是刘邦依然不为所动。萧何很惋惜,但没办法。


  于是韩信真的逃走了。


  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于是,刘邦认真听从萧何建议,筑大坛,拜韩信为大将。


  由此可见,刘邦作为历史上罕见的能看清形势、排除个人好恶、做出理智决策的帝王,绝非浪得虚名。一系列阴差阳错之后,历史还是让他重用了韩信。而韩信的运气,也确实够好。


  从此,军神的职业生涯,正式开始了高歌猛进。之后的四年,刘邦和韩信相互成就了对方,成为千古名人。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