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中秋节的成语-中秋——故事与传说

中秋节的成语-中秋——故事与传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01 18:27:50
阅读:
最新资讯《中秋节的成语-中秋——故事与传说》主要内容是-中秋节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个后起的节日。


唐宋以前,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的盛大可能要超过今日的中秋。


中秋节的兴起


“年怕中秋,月怕半”,可以用来形容当下人对中秋的看重!


但是,在古代专门纪述节令的书——六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唐朝人韩鄂的《岁华纪丽》里,都没有提到中秋这个节日。


随意翻开一本《唐诗三百首》,写清明、七夕、重阳、除夕、元宵的诗为数不少,写中秋的却只有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而韩愈的时代已经进入唐朝中晚期。


中秋节的真正兴盛,大致要到明、清时代。特别是民间的店铺,养成了三节结帐的惯例——也就是到过年、端午、中秋,计算盈亏,回收帐款。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节。


这样,中秋也就成了大节!


霓裳羽衣曲


当然,唐朝没有中秋节,不等于没有中秋赏月,而最著名的赏月要算唐明皇游月宫。


唐明皇李隆基是有名的爱玩、会玩的风流天子,经常能玩出花样来!


后宫里妃子太多,唐明皇拿不定主意临幸哪一个,就让妃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到花园里去,蝴蝶落到那个妃子身上,就由那个妃子当晚侍驾。因此,也留下了“招蜂引蝶”的成语。


这样一个天子,游月宫的故事自然要安到他头上。


据说,开元年间一个中秋的晚上,唐明皇和道士罗公远在长安宫中赏月,忽然说:如果能到月宫看看该有多好啊!


罗公远说:陛下想去,这也不难!说完,就把手里的拐杖往空中一掷,顿时变成一座银色的长桥。


罗公远陪唐明皇上了桥,大约走了几十里,离月亮越来越近,月光也越来越耀眼,寒气逼人,最后到了一座宫殿。


罗公远说:这就是月宫。


两个人进了城,数百个仙女著白色长裙,正在殿前舞蹈,舞姿轻盈曼妙,非人间可比。特别是舞曲,抑扬宛转,优雅动听。


唐明皇精于音律,甚至被后人奉为戏曲祖师爷,但从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乐曲,就问罗公远:这是什么曲子?罗公远说:这叫做“霓裳羽衣曲”!


唐明皇暗暗记下曲谱,回到人间,训练宫中的乐师和舞女按照曲谱演奏、舞蹈。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来源。


回来的路上,空中路过潞州城,月光如画。唐明皇一时兴起,吹了一曲笛子,还抓了一把铜钱从空中洒下。


过了十多天,潞州官员报告说:八月十五夜里,空中有神仙奏乐,还下了一阵钱雨。他们哪里知道,那是皇帝干的!


唐朝的好多小说,像《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都记载了这个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不过,给唐明皇施法术的人,除了罗公远,有的说是叶法善,有的说是张果老。


吃月饼杀鞑子


八月十五——吃月饼,也是后起的节俗。据说,跟元朝蒙古人有关,明朝小说、笔记里有很多记载。


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朝以后,实际种族统治。被统治者还要被分成“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世,“臭老九”的说法就从这里来。


这样的统治,必然招致汉人的反抗,再加蒙古人人数上处于劣势,统治更加严厉。


十户人家就要派一个蒙古头目监督,而且不准汉人私藏武器,连厨房里的菜刀,也只许十家合用一把。蒙古人私下里被汉人称为“鞑子”。


这么严密的控制,通风报信都很困难,怎么传递消息呢?


于是,有个聪明人——民间传说是刘伯温,想了个办法,说今年要有冬瘟,八月十五的时候买月饼吃,就能保平安。人们就一窝风地去买月饼。


买回家,掰开月饼,发现馅里有一张纸条,约定中秋夜大家一齐动手,杀掉管制汉人的“鞑子”。


起义最后成功,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是很多地区民间还有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的谚语。


玉兔和金蟾


说中秋节,就离不开月亮。


有关月亮的故事和传说很多,笔者曾写过一篇《中秋之月亮传说》,就不重复了,只说一说跟月亮有关的民俗。


有一句谚语,叫“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好多人以为是说,八月十五的时候容易阴天,云彩遮挡住月亮;正月十五的时候容易下雪,打在花灯上。


其实,这句谚语的真正意思是:如果今年“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正月十五”就要“雪打灯”。


是不是这样呢?


也许偶尔会有相合,但说能准确预测,肯定不靠谱。就像民间谚语讲:干净冬至邋遢年,就是说如果冬至天晴,过年就不会是好天气,是一样的道理。


以前,农家还有一个说法,认为中秋节下雨,兔子就不生崽,所以必须在兔笼上挂一盏小圆灯笼,代替月亮。


沿海一带的渔民,还有“中秋不见月,珍珠收成薄”的说法。


民间甚至吓唬小孩子,八月十五不准戏弄兔子,捉癞蛤蟆。否则,将来会生兔唇儿子、长癞疮。


这些都是因为月亮里有玉兔和金蟾的传说,以及珍珠和月亮一样又圆又亮。


明清的时候,秀才们参加乡试,大致在中秋前后。如果有幸中举,就称为“蟾宫折桂”。所谓“蟾宫”,也是因为传说月亮中有金蟾,得月魄之精光。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


商人们没有了三节结帐收款,普通人没有了那么多故事和传说,小孩子们也没有了那么多忌讳!


传统在慢慢销蚀!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来源:弘德新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