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钟灵毓秀下一句-钟灵毓秀话潍坊:《鸟语花香公冶长》

钟灵毓秀下一句-钟灵毓秀话潍坊:《鸟语花香公冶长》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12 02:47:12
阅读:
最新资讯《钟灵毓秀下一句-钟灵毓秀话潍坊:《鸟语花香公冶长》》主要内容是鸟语花香公冶长王 威诸城这片神奇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能人异士层出不穷,美丽的传说辈辈流传。公冶长便是其中一枚闪耀的明珠,他的传说不只在诸城大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也散发着瑰丽的光芒。-钟灵毓秀下一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鸟语花香公冶长


王 威


诸城这片神奇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能人异士层出不穷,美丽的传说辈辈流传。公冶长便是其中一枚闪耀的明珠,他的传说不只在诸城大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也散发着瑰丽的光芒。


公冶长(前519—前470年),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汉族,春秋时齐国人,一说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原名公冶场村)人,孔子的女婿。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是孔子眼中具备仁德的重要代表。司马迁《史记》中说:“受业身通者”。由于公冶长的特殊地位和贡献,历代帝王倍加推崇。清乾隆《诸城县志》记:唐开元十七年,朝廷赠封公冶长为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又封高密侯。可见公冶长在历朝历代皆有很高的名望。


从诸城市区驱车近40公里到达贾悦镇锡山子,再往东南方向,经过约2公里土路的颠簸,便到达了“公冶场村”(近贤村),公冶长的墓便坐落于此。墓堆高大,保存尚好。史料记载,墓前曾有公冶长祠,附有院墙、门楼等建筑,院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是境内著名的古迹之一,为历代封建官吏、文人墨客礼拜之地。


如果你去诸城公冶长墓,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公冶长懂鸟语的传说。那些美轮美奂的故事不只填补了我们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也给大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公冶祠(图片经过处理)


公冶长懂鸟语,在公冶长生活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传开,当时主要在民间口头传承。到了南朝(梁),一个懂鸟语的完整故事才记录书籍,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记载公冶长说的鸟语:“雀鸣啧啧崔崔,白莲道边翻车,黍粟撒地,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


公冶长是怎样懂鸟语的呢?相传公冶长小时候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靠公冶长上山打柴维持生计。公冶长每次上山打柴,总会遇见一只八哥在旁边的树上陪伴他,嘴里叽叽喳喳朝他说个不停。公冶长每每对它长叹,因听不懂它说什么,故不能交流。为了报答八哥的陪伴之恩,公冶长会把带来的干粮省出点来喂食八哥。如此下去,八哥和公冶长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公冶长又上山打柴,却没有见到八哥,他心中不安,四处寻找,听到远处树下有动静,他跑过去看到一条大蛇正在捕捉八哥,八哥身上羽毛飘零,叫声凄惨。公冶长举起斧头就劈向大蛇,大蛇狼狈逃窜。公冶长捧着八哥想要下山找郎中医治,八哥忽然口吐人言,告诉公冶长,自己是龙宫太子,因触犯天条被贬做鸟,今天遭最后一劫时被公冶长相救,得以保命,作为报答,情愿把父亲老龙王送的龙珠相赠。有此龙珠,必是半仙之体,尽懂鸟语兽言,今生不再孤苦寂寞。


话音刚落,公冶长眼前出现金光万道,恍惚中,他看到一枚耀眼的明珠从金光中穿越而出,飞进了他不由自主张大的口中。八哥乘着金光化作一条白龙飞腾奔去。


公冶长是被鸟儿们的说话声惊醒的。他听树上一只鸟叫唤,“子长,子长,拜师孔丘,声名传扬”。公冶长居然听懂了鸟说的话,他起身顿感脑目清明,神清气爽,全身上下说不出的通透。


公冶长懂鸟语后,受到一只老鹰的指点,到了曲阜,拜孔子为师。一天,他正在屋内认真读书,忽然听到鹰叫道:“子长,子长,快去帮忙,一女落水,救出拜堂!”公冶长急忙跑出去,发现养鱼池果然有人落水了,他奋不顾身将人救上岸,原来落水的女子是孔子的千金。孔子本来就很欣赏公冶长的才华,这次又感佩他的果敢,于是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了他。


△春暖放生池(图片经过处理)


当然,这只是流传在诸城大地上一个传说。可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公冶长的人品和才学,孔子是赏识他的,否则不会力排众议,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他。说“孔子力排众议”是因为孔子要把女儿嫁给公冶长时,遇到了阻碍,众人都反对,说公冶长蹲在大牢里,不能招为女婿。孔子曰:“可妻也,虽在缧绁,非其罪也。”意思是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关于公冶长进大牢,相传与一只鹰有关系,这个故事后面讲。


《论语》每一篇第一句就是这一篇的纲领。在《公冶长》这一篇里,孔子第一个点评公冶长的是“可妻也”。“可妻也”是儒家对人才的最高评价。中国历史上许多大学者、大师都是以嫁女儿来作为对人才的肯定。什么人是最好的人?可以让女儿托付终身的人,就是最好的人。公冶长一生致力于治学,鲁国的国君多次请他去做大夫,他都选择了拒绝,而是继承了孔子的志向,教学育人,成为著名的文士。从这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眼光是精准的。


公冶长和那只鹰的故事很多,这只传说中的鹰应算是公冶长人生路上的明灯,关键时候总会给他适时的提醒,可也是这只鹰,把公冶长送进了大牢,他差点被判死刑。这就是《青州府志》记载的“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樱花烂漫(图片经过处理)


一日,鹰给公冶长报信说:“子长,子长,南山有个死獐,你把肉吃掉,把肠子留给我!”公冶长去到南山,果然如鹰所说。于是,公冶长把獐子带回家,吃肉喝汤,可是肠子居然忘记给鹰留了,于是,故事的后续来了。我总觉得这个后续很精彩,因为后续才是故事的高潮,从而让这个传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和让人忍俊不禁。


既然你公冶长忘记“子食其肉,我食其肠”,也别怪我鹞鹰跟你翻脸,我要让你自食恶果。于是“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未死也!我,未死也!’乃一死人。众逮之,见邑令,令牢问,长再三辩。令曰:‘尔自言,‘我未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这个意思就是:鹰没吃到肠很生气,它决计要捉弄报复公冶长。于是,鹰又给公冶长报信,说南山又有个死獐子。公冶长一听赶紧乐滋滋地去了。大老远,他发现一群人围在一起吵吵闹闹的,他怕獐子被人抢去了,于是边跑边高呼 “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听到他这么说,众人立马闪开一条路,他跑进去一看,一具人的尸体躺在那里。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捆绑押送到邑令那里,邑令审问了他好多次,他都不承认杀了人。这就是公冶长“虽在缧绁,非其罪也”的故事。


△齐长城遗址(图片经过处理)


最后他是怎么洗刷罪名的呢?他说自己懂鸟语,众人不信啊。公冶长被判秋后问斩。公冶长屡呼冤枉,邑令听得心烦。那天邑令看到厢房屋檐下有个燕子窝,老燕子正在喂食小燕子,于是灵机一动,退下衙役,自己悄悄上去把小燕子抓出来藏进了抽屉里。老燕子看到这些,着急地在旁边喳喳叫,可是没有丝毫办法。公冶长被带了进来。邑令让公冶长听听老燕子在说什么。公冶长专心听了一会儿说,燕子在谴责老爷您,它说我与老爷您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将我孩儿锁于抽屉。邑令一听大为惊奇,可是他还是心存疑虑,因为从没有听说过还有人懂鸟语,他要想一想怎么处理这个烫手的山芋。于是,公冶长被重新押回大牢,听后处理。


公冶长悲伤地在大牢里靠听鸟儿们说话度日,不知道何时能出去。新的转机很快来了。这天,公冶长手扒牢窗看窗外,一只麻雀跳上窗子对他叽叽喳喳地说:“公冶长,公冶长,齐人领兵侵我疆,沂水滨、沂山傍,当去御之莫彷徨。”公冶长一听,这是国家大事啊,当即叫来狱卒要求叩见邑令。邑令一听,立即相信了。因为他私下里已相信公冶长懂鸟语,邑令报告了国君。鲁国国君虽然听后将信将疑,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急忙派兵前往,果然齐兵正从沂水滨、沂山傍来侵,鲁王派奇兵突袭,将齐兵打得落花流水。鲁王真正相信了公冶长通鸟语,于是立即下旨将公冶长从牢狱中放出,并大加赏赐,还欲封其为大夫。公冶长谢绝了国君的好意,他还是喜欢跟随孔子身边,教学育人做一名文士。


人们为什么冬天多穿深色的衣服,夏天多穿浅色的衣服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关于公冶长“识百鸟羽衣”的传说呢。


△梯田(图片经过处理)


公冶长发现,一到冬日的黄昏,密密麻麻的乌鸦从天而降,落满大街小巷。无一例外,它们的羽毛是清一色的黑。一日,他跟乌鸦们闲聊时问:“羽黑如墨好吗?”乌鸦异口同声回答:“暖呀!暖呀!”公冶长甚觉好奇,于是进屋换上了跟乌鸦一样黑颜色的衣褂。果然,太阳光照在身上,和煦温暖,热气久久不散。原来,乌鸦贪恋家乡,不愿去南方过冬,就身披黑色羽毛吸热御寒。于是公冶长就教家人做冬衣全部用深色布料。夏天到了,公冶长细致地观察白鹭,白鹭跟乌鸦恰恰相反,它们全身皆白色,烈日当空,它们水中捕食也毫无焦灼之态。公冶长问它们:“羽白如雪好吗?”鹭鸶纷纷抬头答话:“不热,不热!”公冶长回家换上了洁白的衣褂,立马觉得全身清凉透气。原来,这白颜色跟黑颜色相反,它有散热功效。于是,公冶长不顾邻里众人的异样眼光,夏日让家人做白颜色的衣服穿。


公冶长访遍百鸟,对它们的羽毛颜色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任何一种鸟的羽毛颜色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各有因由的。


乡邻听了公冶长对衣服颜色的解释以后,也试着穿,果然冬暖夏凉!从此,冬穿青棉衣的多了,夏穿白衣衫的多了,并渐渐成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关于公冶长的传说在诸城大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不胜枚举。它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引领者。我们要把这些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得以滋养和浸润。



★《大海东来第一山》

★《青州古城》

★《文化名村杨家埠》

★《寿山福地云门山》

★《不老的老龙湾》

★《郑祠老柏化龙归》

★《“超然物外”超然台》

特此声明:其他公众号转载此图文请留言,且在文章明显处标明来源,请保持文章完整性,本篇文章版权归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原作者所有,禁止商用。


作者:王 威


编辑:马越川


欢迎关注~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