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琢磨造句-“琢磨”出专才,“揣摩”出达才,“着魔”出通才

琢磨造句-“琢磨”出专才,“揣摩”出达才,“着魔”出通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1 07:03:11
阅读:

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王阳明有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


他17岁时,从老家浙江余姚去老丈人当官的地方江西南昌完婚,结果举行完仪式后,他跑出去瞎溜达,不知不觉到了附近山上的铁柱宫,遇到了一位年近百岁的老道士。老少相谈甚欢,王阳明得授道家导引术,然后与老道士对坐练习,不觉通宵达旦。这可是新婚当日,而且还有个入洞房的仪式没有完成。要放在一般年轻人,种种新奇感之下,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的,王阳明却做出来了。这是他不懂礼吗?肯定不是的,他实际是在当下此时的投入中,完全忘记了结婚这码事。可是急坏了老丈人一家,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把他找到。有学者考证,王阳明的妻子诸氏一辈子对他有点冷暴力倾向,可能就跟这被晾了一晚上有关,也算个趣事。


王阳明这时展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卓越的能力。他学什么都能很快上手,靠的就是这种能力。


南京师大教授郦波由此感慨说:人不管学什么做什么,要想学好做好,就必须具备“三mó”:一是“琢磨”,二是“揣摩”,三是“着魔”。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想想也是,我们做一件事情,不就是在琢磨中熟悉,在揣摩中掌握,在着魔中融会贯通的么?就像喝茶,先要了解各种茶叶,再要细细品味,最后才能入心,到达禅茶一味。这个着魔不是说疯疯癫癫,而是指能够全身心沉浸进去,具备一种欲罢不能的投入感,老话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所以琢磨、揣摩、着魔,是说做事成事的三个面向,也是循序渐进的三个次第。琢磨靠脑袋想,揣摩靠意会,着魔靠心领神会;琢磨是皮骨,揣摩是血肉,着魔是气脉性灵。只是多数人就只看到琢磨这一层,只在这一层用功,充其量只能成为偏技术性的“专才”。能揣摩出事情背后之“意”的人,才能成为其中高手,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多是这一种,他们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玩得转,这个转靠的就是会得其意,从玩得转的角度大家也许就能体会到是怎么一回事了。能玩得转的我们称为达人,他们所成就的就是“达才”。所以有个老话题叫“成功的人生可不可以复制”?答案只能是不能,不只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和机缘不同,更因为他们的成功就是缘于揣摩到了那个“意”,能告诉你、能复制的却只是表面,又如何复制去?


至于着魔,跟成瘾不一样,游戏瘾、酒瘾、毒瘾,看起来也像着魔,却只是精神浅层甚至肉身的高峰体验,是欲望性质,真正的着魔则是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们有如武侠小说里的人剑合一,那种状态妙不可言。生命的整体有着这种资质和禀赋的人凤毛麟角,他们往往都能成为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也往往都是“通才”——由术入道,于是忘我,并掌握了一个“公式”,于是能够融会贯通、所向披靡。但在小处和某些特定时刻,这种状态却是每个人都体会过的,譬如遇到极度感兴趣的事时我们那种快速和深层的投入,遇到极度投机的人时我们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畅快,遇到极度情投的异性时我们那种两情相悦的忘我。这时便不仅仅只是个状态,更有一种真、义、美在深层宽广寂静地延伸,这里便是道通之门。妙语连珠,灵光不断,便是这个状态赋予人的成就精神与现实追求的最大加持。


王阳明所具备的那个卓越能力,就是这一着魔能力,让他能够随时随地快速“入戏”,于是常常很快掌握所学之事。年仅17岁就能在大婚当天完全忘了这码事,体现得已经足够强烈了。虽然那时他还未龙场悟道,但这一天生的禀赋仍是在发挥作用的。所以琢磨、揣摩、着魔,这是生命之一切成就的三个层面、三条路径、三段过程,于是我们便能知道方向是在哪里。要先成专才,再成达才,终成通才。不到终点,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而王阳明同时也告诉我们,琢磨、揣摩、着魔虽然是一个完整次第,却未必一定就得按部就班地这么走,王阳明就能直接从着魔走,从着魔再反过来揣摩和琢磨,那效率和畅达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要看资质,以及对事情的兴趣程度。虽然如此,这些个性因素之外,还是有着共性因素的——能让每个人在每件事上都能贴合契入这种着魔层次,而步入做事成事的高维快车道、走在通才大道上的因素。


这是一个法门,也是一个密码,就隐藏在《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里。其中提到了四个极致之境:广大、精微、高明、中庸。一般以为这是道境的四个面向,平等而不二,其实其中是有个中枢的,人只有把握住这个中枢,才能把握住其他三个,而以此归一于道境,否则便不成。这中枢不是中庸,而是“精微”。


什么意思呢?人们求广大、高明、中庸,于是往越来越多的知识和见解上走,却不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不见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不是说为学求知不对,而是说这仅仅是个条件,实现反身自如的条件。这就好像我们学一个东西,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举一反三,即使还有很多相关知识没学到,也可以称为学会了。比如读书,以佛经为例,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但你可能读着读着就知道要旨是在哪里了,不用全部读完,没读过的打开也都能迎刃而解,六祖的“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演示的就是这个。这个举一反三处,就是我所谓反身自如处。所以《大学》“八条目”先是“格物、致知”,然后就是“诚意、正心”,讲的就是这种反身,接着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反身处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心性中的灵机一点,这就叫“精微”。王阳明的说法,叫“心髓入微处”,而言:“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说得就是得了这精微处,则融会贯通——所谓广大,见得根本——所谓高明,不失其正——所谓中庸,不正是由精微打通一体的吗?这就叫笃实光辉,修齐治平也皆以此而成。若从广大、高明、中庸以及修齐治平走,便都落在为学求知上,便没有这个效果。


“精微”就是我说的密码,直接往精微上走,则就是我说的法门。精微不只是心性上的,也是事情上的,心性之精微与事情之精微是一体的,就比如只有全然回归于当下、此处、手头,不想过去未来,不虑祸福得失,我们才能与真实的自己相遇。那么妙处就来了——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应该往求大、求高、求正上走,而只须往精细处耕耘,则自然一切皆得。如此由事及心,就是由术入道。这样说你也许不明白,换个大家都听过的说法就明白了:把事情于每个当下皆做到极致、深钻到全然满意,具备一种工匠精神;生活工作,事事如此。人只有活得足够认真,才能真正认得真。所以我并没有说什么新道理,但明白其中道理而完成重新审视,从平常处见其不平常,就是最大的新——耳目一新。如此,便没有疑问的,你就是直接从着魔层次走,你就是在成为一个通人,不再有资质、兴趣等其他限制。


孔子说“君子不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器”就是不从形而下走,而往形而上去,说白了也就是说的这个。琢磨、揣摩、着魔分别对应的,就是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南怀瑾说:“这个人,你说像一个什么东西,他什么都不像;可做什么像什么,这就叫君子不器了。”已经足够生动了。能做到这点,正是靠的我说的往精微处走。老子说“大器晚成”,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人看到个“晚”就不干了,其实老子说的乃是“圆成”,也就是我说的“通成”,这是一点一点从精微处打磨出来的,那么再问你干不干?不如此,那便小器早成去。器则“小人”,不器方成“大人”。


王阳明的学说叫“心学”,这个“学”不只是名词,更是动词。精微而行,是真心学。


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