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最美繁体字-江苏最美乡村:昆山锦溪、溧阳南山、宜兴竹海哪个乡村最美

最美繁体字-江苏最美乡村:昆山锦溪、溧阳南山、宜兴竹海哪个乡村最美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1 22:53:16
阅读:


“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研讨会”在锦溪镇祝甸村砖窑文化馆举行。


大师介入,废弃砖窑厂焕发时尚新貌


暮春时节,苏南大地草木葱翠,水清岸绿,一派生机盎然。


驱车赶往昆山市锦溪镇祝甸村,村头的长白荡碧波荡漾,油菜花田热烈奔放,江南风情令人陶醉。甫一下车,一根高耸入云的红砖烟囱映入眼帘,再往前行,便是一座已经改头换面的砖窑厂——祝甸砖窑文化馆。馆内一层陈列着精美雅致又极具古朴韵味的文创产品,用作小型主题课堂和文创市集、书屋、窑烧咖啡等公共开放空间,徜徉其间,游客常被雅致精巧的砖木工艺品吸引驻足。二层则为砖文化展示区、大型会议区以及相关功能配套,公共空间充满了自然气息,通透敞亮,可作会议、培训、聚会之用。外墙面上清晰可辨的“淀西砖瓦二厂”几个繁体大字,默默诉说着古窑的故事。


厚重的砖窑文化与轻灵的水乡特色相映成趣,而这里在几年前还是废墟一片。当地一直流传着“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座窑”的说法,这也是对此地独特的地理特征和鲜明的历史风貌最生动的概括,小桥流水和红砖窑厂成为很多人的童年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砖窑厂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大大小小的遗址。当地村民解释说,村口这座砖窑厂是1981年建成的,后来废弃了,原本打算拆掉,准备进行定向爆破的。


“守护田园、留下乡愁应是演变中的广大乡村建设的底线。”崔愷是祝甸砖窑文化馆项目的担纲设计者。在他看来,这块“不合时宜”的遗址不仅凝结了当地人30多年的记忆和汗水,还是皇家御用方砖(又称“金砖”)的重要生产基地。把这里保护下来,用以纪念和传承祝甸村烧砖的历史,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留存和尊重。



为此,设计团队进行了“微介入”和“微整形”,力图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找平衡点:一层基本的窑体保持不变,保存了原入口、楼梯和内部结构,利用预制钢拱进行加固构建。二层的棚架重新进行了改建,选用轻钢结构作为屋顶支撑,增加了一些展示、会议、培训、交流空间。在朝向长白荡的一侧增加新的亲水平台,使其由过去的封闭厂房变成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建筑功能的转换。整体建筑不仅新植入了竹木、轻钢、土瓦等轻质简洁的材料,还利用窑体内的空气作为冷源,辅以电扇作为制冷系统,绿色环保。


改造后的祝甸砖窑文化馆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新住民,拉动了当地的消费,村民们开始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年轻人有了更多逗留的机会和意愿,给村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与盼望。


杨雅筠是土生土长的祝甸村人,也是位80后创业女青年,前几年在上海经营了一家广告传媒公司,家乡经改造后发生了让人欣喜的变化,她决定减少上海的业务量,回到村里继续创业,并且积极参与乡村复建。“回来之后,收入虽然下降了,但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可以肆意享受与家人相守的时光,还能为自己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像杨雅筠这样的志愿者不在少数。祝甸村的村庄复兴规划虽由大师完成,但吸纳了众多的村民参与。在村庄环境改善过程中,村中受过教育在外工作的原住民逐渐作为志愿者返乡参与进来。


一座砖窑的改造,唤醒了当地人的乡情记忆,成了一座文化断层上的桥梁。就这样,因建筑、规划大师以文化为切入点的重新设计,这座江南小村重现活力。祝甸村的改头换面,仅仅只是江苏乡村全面复兴大潮中率先跃起的“浪花”之一,以保护为前提的中国新农村改造从这里开始了破题和尝试。


祝甸砖窑文化馆一楼是文创空间,当地砖窑烧制的砖块被运用到装饰的每一处细节中。


美好城乡建设,江苏一直在路上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彰显激发重塑乡村价值,推动乡村复兴,成为当代管理和建设者的一个历史责任。


留住乡愁的前提是留住文化和美丽,广袤的乡村无异是承载乡愁的最好空间。江苏全面实施 “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大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完成了全省所有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改变了乡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村庄环境面貌普遍得到提升。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吴良镛将江苏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典型案例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全程指导,认为“江苏的村庄环境整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益实践,体现了‘与空间优化、功能提升、文化传承、乡村复兴、集约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推动乡村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江苏积极彰显、激发、重塑乡村价值,保护乡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带动产业发展,推动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被誉为“江苏最美的小山村”的倪园村古称悬水村,位于徐州市铜山区的丘陵地带,仅有100多户人家。6年前,它还是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1年开始,结合村庄环境整治行动,省市联动推动,倪园村依托吕梁风景区建设美丽乡村,在保留乡土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了“融明清建筑风格、汇苏北石山民居特色”的改造,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到2014年,倪园村集体收入已经突破了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13500元。


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里,一座废弃的碾房,被台湾设计师吴思让改造成工作室。李婧的小村书屋、唐宁军的未见山酒店等这样的创客作品给小村带来了文化和活力。当宁静的山村与外来的资本、创意“相遇”,便生出浓浓的时尚味、文艺范。自2015年10月1日以来,石山下已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多万元。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注入吸引了大批原住民返乡就业,真正使得乡村重现活力。


南京市江宁区采取区域联动发展的方式,串珠成片,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通过集中打造特色小城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区域乡村旅游联系通道、策划区域乡村旅游系列产品,推动利用本土自然资源,转型提升农业产业,基于特色种植业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养生、餐饮民宿等功能,进而衍生出休闲度假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医疗养生产业等,吸引了大量外出农民返乡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这些年,江苏围绕乡村建设所做的创新和探索,对全国都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表示,与城市相比,乡村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短板,但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基和大多数人的乡愁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希望江苏乃至全国的从业者都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对农村的高度关心和一份社会责任感,继续关心、支持、帮助农村。”


彰显地域特色的徐州倪园村。


砥砺新征,江苏持续发力


为进一步发现乡村价值,科学引导当代乡村的理性建设,探索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田园乡村的适宜路径,江苏初步考虑通过四个方面持续推进工作——


深入开展田园乡村建设示范实践,建设一批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梳理总结一批已经形成的、符合当代田园乡村建设理念的既有实践案例,为下一步提升推动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提供借鉴。今年,在推动市县开展当代田园乡村实践探索的同时,江苏也将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优选一批在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具有发展潜力且有近期建设需求的村庄,定向邀请国内省内的设计大师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房设计方案,跟踪项目实施关键过程,集中打造一批更具示范意义的当代田园乡村。在田园乡村建设示范实践中,也将同步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绿色农房、村庄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适宜技术的综合应用。


充分用好“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的平台,以“田园乡村”为主题,发动业界更广泛参与当代田园乡村建设。自2014年开始,江苏省委宣传部分别以“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我们的街道”“悦读·空间”为主题,举办了3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3届赛事吸引了来自7个国家(地区)、国内26个省区市的413家设计单位、137所高校参赛,参赛人数超过12000人次。今年紫金奖确定了围绕“田园乡村”的竞赛主题,发动全省及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单位参与,推动业界和全社会更关注并以多元方式参与当代田园乡村建设。江苏将遴选获奖的优秀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方案,同步推动优秀成果的落地实施,也助推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的提升。


组织开展江苏传统民居建筑元素汇编和农房设计竞赛。13个设区市传统民居建筑元素资料汇编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将在征求市县意见完善的基础上,指导督促各地修订完善农房设计图集。同时,面向全省建筑设计单位,组织开展农房设计竞赛,评选优秀农房设计方案,获奖方案视作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奖,以此提高行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紫金奖优秀成果,修编江苏农房设计图集,免费下发并上网供农村居民建房选用。同时,启动《江苏村庄规划设计导则》修订完善工作。


。今年将在南京市江宁区银杏湖周边、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 、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山、无锡市滨湖区灵山、宜兴市竹海、溧阳市南山、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和金庭、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等区域,率先培育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同时结合省全域旅游推进、“互联网+乡村”、省生态网络构建工作,联动推进有机农业、创意农业、旅游观光等乡村品牌建设,吸引社会资源向乡村进一步流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吸引人口回流,助推乡村复兴。


南京市江宁区美丽城乡。


乡村复兴,亟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政府搭台推动的同时,行业学会、设计单位也给力支持。


“当代田园乡村建设这个题目对于今天的中国和江苏都十分重要。我们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的根基在哪里。江苏率先提出开展田园乡村建设的时代命题很有意义。”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如此评价。


“乡村问题由来已久,我一直觉得乡村规划没有破题,总是照搬城市做法。这次研讨会和江苏倡议的发布,将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我从这里找到了很多关于乡村问题的答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石楠认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旦在乡村高度融合,将有助乡村实现弯道超车,完全可以走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我们学会愿意共同搭建平台,为乡村规划建设同行做好服务,为大家共同改善乡村环境,从而实现整个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修龙、石楠均表示,愿共同搭建平台,为乡村规划建设同行做好服务,为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整体改善做出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雅萍也表示,当前是大力推进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的关键时刻,设计单位理当自觉率先加入进来,顺应时代要求,根植乡村实践,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身体力行,推动当代田园乡村建设,使乡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此次的“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江苏倡议”可谓是对国家要求的呼应,也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实际上,国际社会对于乡村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对当代乡村的价值认知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乡村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愁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


周岚坦言,江苏围绕农村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更多的是立足于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还没有上升到由物质环境的改善来带动乡村整体复兴。


“我们也认识到,乡村建设必须是乡村社会的综合复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帮助,所以才有了此次的《倡议》,呼吁各界以渐进改善、多元参与的方式,参与到营造立足乡土社会、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中来。”周岚认为,乡村社会的复兴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靠农民主体的发挥。在这一过程中,主管部门和学界只是助推者,是帮助者,而不是代替农民决策。乡村复兴的本质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


“乡村发展最终取决于农民,因此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只是助推者,而不能替农民决策,通过科学引导、联合推动,助力农民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通过营造更有地域特色、更具田园风光、更有吸引力的当代田园乡村,重塑乡村磁力。这一建设过程也会变成农民重新认识家园、参与重塑家园自豪感的过程。”周岚说。



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成为不少人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