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张宗昌诗集-张宗昌的打油诗与阎锡山的“顺口溜”,两人真的不在一个档次

张宗昌诗集-张宗昌的打油诗与阎锡山的“顺口溜”,两人真的不在一个档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24 21:04:22
阅读:
最新资讯《张宗昌诗集-张宗昌的打油诗与阎锡山的“顺口溜”,两人真的不在一个档次》主要内容是-张宗昌诗集,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张宗昌的打油诗与阎锡山的“顺口溜”,两人真的不在一个档次。阎锡山出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随从无人能对。






有个词叫“附庸风雅”,其义非常明了,本来是文墨不能之辈,却也喜欢学习读书人的样子,动不动就搞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风雅的事。旧时的官僚、地主、富商,为了装点门面,抬高身份,就常爱像文化人一样,吟诗作对。比如,清末民初的军阀们,虽然都是行伍出身,但是,对于诗词书画却非常热衷。






民国军阀中,作诗最多的,当数冯焕章将军,达两千首之多。而最为大家最熟悉的军阀诗人,可能就数有着“狗肉将军”之称的张宗昌了。张宗昌虽是个粗人,却喜欢舞文弄墨。为了不辜负圣人之乡的父母官之名,甘于俯身拜师学艺,苦练文功,最终,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在好友同僚中广为散发。






张宗昌的诗充其量只能算是打油诗,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因为其独有的诗风,与文人诗相比,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比如,他有首《咏雪》诗,其诗曰: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这样的诗作,与张打油的“天地一笼统,水井大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他的《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通俗易懂,俚俗谐趣,就像小时候外婆教唱的儿歌一样,朗朗上口,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武夫之口。


不仅仅是张宗昌,就连有着山西王之称的阎锡山,兴趣来时,也会随手写上几笔,其诗与张诗相较,又是别有风味。据对阎锡山有着深入研究的相关专家介绍,阎锡山的一生,也写过一百多首诗,其诗形似格律,但又多不合韵律,仅求其顺口而已,也应当归于打油诗一类。






阎锡山的诗歌,多是有感而发的。1938年,是山西抗战的艰难时期,太原失守后,阎锡山只能率众撤退至临汾。新到一地,杂务繁多,诸事不顺,锡老西结果累病了。病中的阎锡山,感慨万千,就写了这么一首《病中吟》,其诗曰:


一病缠身万事休,光阴虚度古人忧。


此生尚有几多日,岁月何堪若此流。


阎锡山的这首《病中吟》,叹人生苦短,发惜时之慨,还真有那么点古风古韵的“古诗的味道”。


阎锡山的诗与日记是掺杂在一起的,有时是散文化的叙事,有时是诗化的抒情。比如,他在1937年7月的一首记事诗就是:“做事知难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却难。毋论做人与做事,寻着难处易其难。”






此外,网上还流传有不少“诗作”,据说均为阎锡山所写,现摘录几首,逗大家一乐:


飞京


高飞远瞩九州同,长江大河一目中。


休说两流均泛滥,只因人事未疏通。


这是他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所写,以上俯下,以景带议,点出了此次赴京的目的,与“疏通人事”有关。


飞京途中


扶病再飞京,愿不虚此行。


愧我无特识,何堪策太平。






这又是一首“飞”诗,看来,当时阎锡山非常喜欢飞。这首诗写得相当自谦,也自励,虽无特别才干,不可能为天下太平提出大计良策,但是,也不敢占着茅坑不拉屎,京城之行,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吧!


提倡工厂


一宅一工厂,工厂比宅强。


今后要提倡,少宅多工厂。


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是想了不少办法的,在经历了无数战乱后,为了造福山西的一方百姓,他开始造产救国,在山西境内自己的一亩三分上发展,兴办教育,建立军工产业,重视农业发展,是山西百姓的生活大幅改善,后来还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提倡工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其实,它更像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一类的口号诗。






勿谓难


多年忍痛复吞酸,国难何容学挂冠。


千言万语说不尽,多少心事留舌端。


抗战爆发后,山西一直是日本人绕不过的坎,中国军民坚守在太行山上,给予了日本人以沉重打击。身处其中的阎锡山,自然也感慨良多,故有此诗。


渡黄河


万余人马阻黄河,渡舟只一小船窝。


伤兵学生皆西渡,其余一律不准过。






抗战日艰时,转移撤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船少人多,不可尽渡,怎么办?老阎发指示了:“伤兵学生皆西渡,其余一律不准过。”这不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道撤退令。


吉县行


夜向吉县行,河水百余经。


行人身半湿,残冰伴稠星。


老阎的这首《吉县行》,有着颇浓的文人味道,与张宗昌相比,有天壤之别。






在民国军阀中,阎锡山是最为重情重义的一个,他在外面的花花事很少,与原配妻子徐竹青感情甚笃,虽然徐氏久婚不孕,阎老西也不愿停妻续娶。后来,还是在家人的逼迫下,他才又纳了一房小妾来“传宗接代”。抗战爆发后,阎锡山曾将家人送到川中后方寄居。期间,当他听闻徐夫人患病的消息后,身在前线的阎锡山为此还写过一首《忧妻病》的诗:


子电传来妻病沉,远道流离糟糠心,


胆石原系缠手病,主病无由听好音。


此诗写于1938年4月,其时,阎锡山的原配夫人徐竹青正在四川灌县,接到儿子的电报,得知爱妻染疾,由于两地遥隔,无法照顾,便以诗寄情。






对于自己的诗不讲韵律,阎锡山还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诗言志,歌抒情,要人看,要群听,求其易解、顺口、顺耳即可,何须诘屈聱牙、左推右敲徒费时光耶?”现在想想,这样的奇葩“诗论”虽然不被正统的批评家所接受,但也似有一定道理。


阎锡山不仅爱诗,还善对。1937年阎锡山登上锡山山顶.鸟瞰无锡城。大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感。随口吟出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随从官员绞尽脑汁,都未能对出下联。






直到几年后,著名范长江到安徽采访,当到达天长县时,他突然想起了阎锡山的那副“绝对”来,略一思忖,便有了脱口而出的经典下联:“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三个“长江”,两个“天长”,同样既有人名,也有地名,真可谓神来之笔。


此外,谁还有更好的下联,请拿来与老阎PK一下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