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辙的成语-眉山先贤集丨苏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的成语-眉山先贤集丨苏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04 03:44:56
阅读:
最新资讯《辙的成语-眉山先贤集丨苏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主要内容是眉山先贤集丨苏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苏辙出使契丹蜡像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辙人如其名,一生写满了传奇!苏辙的性格很符合“辙”的特性,谨言慎行,比较平和,像是平静的湖面,但这并不是他性格的全部,平静的湖面也曾掀起惊涛骇浪,他的每次爆发都直击要害,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他的矛头会对准侵犯老百姓利益的大臣,更会对准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


如此,苏辙注定一生坎坷,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谪,但终能避祸。苏辙晚年还能在颖川与一大家人过起田园隐逸的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里读书著述、默坐参禅,可谓幸福。那么为什么言辞激烈的苏辙能在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呢?


冰山下的火焰


风雨共山名塑像(苏辙 右)


“辙”是指车轮辗过的痕迹,车过之处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乘车人的风采,车的豪华装饰以及驾马的彪健,对车行过后留下的“辙”就不太注意。苏辙的名字似乎暗合了他的性格,他的一生谨言慎行,比较平和,像是平静的湖面。然而,平静的湖面也曾掀起惊涛骇浪,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因言遭受多次贬谪,命途坎坷,其实,苏辙也曾因言遭受多次贬谪,而且每次都言辞激烈,直击要害,政治立场相当鲜明。如果说,苏辙《御试制科策》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宋仁宗,指责仁宗过失,只是因为他年轻莽撞不谙世事不懂官场,那么遭受贬谪之后的苏辙还能一次次言辞激烈地提出自己鲜明的见解,不得不说他本性如此,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让他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苏辙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不会随波逐流,《御试制科策》让他“流落凡二十余年。”但他仍然没有吸取教训。宋神宗推行新法之时,苏辙上书指出新法的理念有问题,应该发展经济。没想到,苏辙因此被当时的宰相所器重,让他进入了推行新法的核心部门,但没过多久,苏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法的问题所在,朝廷自是待不下去了,只得继续在地方上担任幕僚工作。


苏辙一次次因言遭受贬谪,虽是仕途不得志,好在没有性命之忧,然而,在哲宗亲政时期,苏辙的直言上谏却让处境危险。原来,哲宗亲政,首用内臣(即宦官),此亡国之兆,苏辙无暇顾及自身安危,上疏苦谏哲宗,说:“陛下方亲政,中外贤士未曾进用,而推恩于近习,外议深以为非……盖谓亲政之初,中外拭目以观圣德,首先擢用内臣,故众心惊疑耳。”


苦谏无效,哲宗继续任用内臣,朝局为之大变,一众元祐老臣遭受贬谪,局势对苏辙大为不利。


在此情势之下,苏辙没有考虑自身安危,仍旧一次次上疏苦谏,最终惹怒了哲宗。然而,哲宗早已听不进苏辙的谏言,朝堂上一干小人又乘机挑拨,在朝廷上当面与苏辙辩论。哲宗大怒,斥责苏辙在奏状中以汉武帝为例来诽谤先帝,是居心叵测。苏辙力辩:“汉帝,明主也。”哲宗声色俱厉:“武帝乃穷兵黩武,能是明主吗?”苏辙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待在一旁听候发落,没有人敢为苏辙说话。好在右相范纯仁据理力争,苏辙才免过一劫。只是,苏辙不得不再次遭受贬谪,他的政治理想也没能再延续,最后不得不辞官归隐。


善处乎祸福之间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苏轼性情豪爽,洒脱不羁,常常语出惊人,但也时常因此遭受灾祸;苏辙沉稳拘谨,内敛淡定,他的人生则简单平静了许多,但还是数次被苏轼牵连,遭受贬谪。难能可贵的是,苏辙能始终如一和苏轼站在同一立场,始终是苏轼最坚实的后盾。


苏轼一次次外任、贬谪,苏辙留守家中替他膝下尽孝。兄弟鸿雁传书,谈人生谈诗词。苏辙外圆内方,总是劝哥哥遇事避其锋芒,以求自保。苏轼诗词作品各个时期都有苏辙的影子。《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以及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绝望之中写给苏辙的《绝命诗》。这充分说明在苏轼心中,苏辙永远是最值得信任与托付身后事的人。


事实上,苏辙也用行动证明了苏轼选择的正确性!“乌台诗案”期间,苏轼在狱中遭受了折磨,苏辙更是寝食难安,他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细微举动足见苏辙对苏轼关心入微。


宋哲宗绍圣四年二月,苏轼被贬儋州,苏辙也被贬雷州,他们各自出发,有一天,兄弟俩竟然幸运地在藤州相会了。而这时苏辙的一个细微举动,足可以见证他对苏轼的深厚的情谊。当天晚上,苏轼痔疮犯了,躺在床上疼得哼哼,苏辙就给他读了一晚上陶渊明的《止酒》诗,告诫苏轼要戒酒。这个夜晚充满了温情,而又非常的残酷,因为这天晚上竟然是兄弟俩最后一次见面!


公元1101年的七月,苏轼从海南岛北返中原,病卒于常州,终年六十六岁。苏轼临终之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再见到苏辙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苏轼对朋友说,临走都没能见到苏辙,是他终身的遗憾。


苏轼走了,却留下了许多后事需要处理,他的家人也还需要照料。此时的苏辙是忍受了多大的伤痛才挺了过来,把苏轼留下的事情一件件料理好。宋徽宗的崇宁元年元月,苏辙把苏轼以及他的夫人王弗,葬在了河南的郏县小峨嵋山。不仅如此,苏辙还把苏轼的家人全部接到了他住的地方,一起生活。据宋人笔记所载,苏轼病逝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


编辑:刘寅


审核:周华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