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读余华《活着》有感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读余华《活着》有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12 08:45:49
阅读:
最新资讯《野性的呼唤读后感-读余华《活着》有感》主要内容是余华在作品的前言说,“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野性的呼唤读后感,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余华在作品的前言说,“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为了探究这个答案,我翻开了故事的第一章。


我思考着那个收集民间歌谣的男人,为什么要在十年后回忆起福贵的故事。或许是经历了岁月风霜的历练,在生活以平缓的姿态逐渐沉淀之后,他开始读懂了福贵的无奈,他的深沉和坚韧。福贵的故事,简直是一场灾难。


人可以在贫穷之后去享受富贵,却很难在富贵之后去适应贫穷。可福贵的灾难却是这样开始。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阔少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从趾高气昂的姿态沦成抬不起头的丧家之犬,背负着对祖上的愧疚,贫寒和饥饿像一阵巨风席卷而来。可比起这些,更摧残人心志的,日后的一次次生离死别。


上帝好像和福贵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抽丝剥茧一般,一点点夺去他生活的支撑。当他失去了玩资,开始想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时候,生活里的波折却处处不顺遂他渴求安稳的心,在阳光才刚刚探出乌云的帷幕时,天空瞬间又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生生浇湿了他的心。先是家道败落之后,父亲离世,再是母亲重病,他为母进城求医,却被沿途路过的国民党掳去服兵役。两年的时间,与亲人毫无音讯,多少子弹与他擦身而过,他却在鲜血遍地的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一路波折回到家乡。可回到家后,迎接他的却是母亲早已离世的消息,大女儿凤霞生过一场病后,已经又聋又哑。小儿子刚刚学会走路,一家子全靠他的妻——家珍扶持。不管怎样,团圆便好。日子虽清苦,一家人在一起倒也还算快乐。可是好景不长,家珍病了,就在福贵开始心力交瘁的时候,学校里传来噩耗,小儿子有庆在医院捐血过多,身亡了。家里从此少了个鲜活的生命,值得安慰的是还有凤霞这个孩子。好不容易待到凤霞出嫁的年纪,家里也给凤霞找了个合适的对象,凤霞风风光光的出嫁了,不久后便传来喜讯,凤霞怀了孩子。日子在经历阴霾之后,似乎开始又有起色。看望凤霞,听凤霞的消息,成了福贵夫妇生活里最值得期盼的事。可是,可是……


可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凤霞便死了。家珍的病已越来越重,怎经的起这般噩耗,不久后,家珍也随了去。凤霞的丈夫二喜便和福贵一起抚养凤霞的儿子苦根,可二喜却在做搬运的时候意外身亡。已经年老的福贵,只剩下孙子苦根了。故事到这里,我以为苦根是福贵生命里最后一道光,是最后的支撑和活着的仰仗。可是,在苦根七岁的时候,也夭折了。我对这样的结局深感无奈,作者似乎非要把一个人的生活写到绝处,才能凸显一根发丝沉载三千重量的难得不易。于是故事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一个老人和一头牛在田间耕作的背影。福贵的生命里,再没有其它亲人。


福贵在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那平缓的语气和姿态,仿佛是在阐述与自己无关的故事。生命里曾经有过的巨大的伤痛,在他的心里烙成疤,又淡成烟。经历了风光和跌宕,到最后孑然一身,无所依傍,可是,他依然这么坚韧的活着。我回想作者写在前言里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似乎开始有些明白。既已活着,便要懂得尊重生命的赐予,活着不为任何人,而是为生命本身。生命里有过的承载,不论是美好或是灾难,最终都会化为尘土,随着浮光隐去。我不知道要有多强大,才能像福贵那样拥有经历伤痛后的豁达。余华以这样轻描淡述的方式来书写一场常人无法想象的伤痛,这样云淡风轻的笔触,触疼了我心里的柔软,却也触动了囚禁我的铁窗。绝望真的可以不存在么?它可以是不发芽的种子,被活着的希望扼杀在泥土之下。可活着的希望又是什么力量赋予的,是人类生存意志的本能么?不论岁月让人生如何走向干涸,哪怕终其一生一无所有,只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就不会被命运打败么?顺应上天的安排,接受苦难的洗礼,或许是一种妥协,可依然坚强的活着,却是对命运的抗争。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小说最后呈现的画卷,恍若隔世。这世界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苦难而改变,每天鸡鸣拂晓,待到黄昏,炊烟依然袅袅,林间的小道上,有人在闹,有人在笑。


一切埋藏在生命中的跌宕,终将尘归尘,土归土。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