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诱的成语-成语故事——反唇相讥

诱的成语-成语故事——反唇相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30 06:28:09
阅读:
最新资讯《诱的成语-成语故事——反唇相讥》主要内容是-诱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文意解读:


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典故渊源:


汉·贾谊《陈政事疏》:“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相稽。”


经典故事:



战国七雄中,秦国起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下定决心要发愤图强,使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下令一道命令:“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商鞅是战国时期出身于卫国宗室的少年才俊,刚开始在卫国任职,但是没有得到重用,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当他听到秦孝公招贤纳士的消息,就来到秦国。通过秦孝公亲信的引荐,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初次见面,商鞅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讲一些君主如何贤能才能使国家富强的道理。但是,孝公对此不感兴趣,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后来,商鞅在拜见秦孝公的时候,就没有再谈“王道”了,而是大谈“霸道”。商鞅的治国理论引起了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越聊越投机,一连聊了好几天,从此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改革弊政、实行新法。”秦孝公虽然接受了商鞅的建议,但是,旧贵族对改革非常反对。这些旧贵族有权有势,商鞅的改革能否推行下去,人们普遍持怀疑态度。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1根3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若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金”


人们毫无反应,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一个大胆之人,忍不住奖金的诱惑,把那木柱扛起来,从南门轻轻松松地送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五十金,以示诚信。他们看到商鞅如此讲诚信,于是都消除了对变法的疑惑。以此为契机,商鞅大刀阔斧地掀起了一场改革动。


商鞅变法一共进行了两次,首先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打破过去土地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平民都可以有自己的土地;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他还鼓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商鞅的变法运动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商鞅变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力行法制,主张轻罪重判,刑罚严酷。他首开连坐的法律先河,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5家为伍,10户为什,户与户之间相互监视,,彼此检举,以达到对人民的控制。


这一举措虽然有利于君王统治,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造成邻里甚至父母、子女、婆媳、姑嫂之间关系不和,常常为很小的利害发生争吵、苛责。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很有才华,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并让他修改法令制度。


贾谊上奏的《陈政事疏》很快被汉文帝采纳。在奏章中,贾谊建议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贾谊还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强调新法中的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


“反唇相讥”就是指双方发生争执时反过来讽刺、责问对方。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