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赞美父亲的名言-父亲节丨我们眼中的父亲

赞美父亲的名言-父亲节丨我们眼中的父亲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6 16:01:42
阅读:

有人说,这世上所有的爸爸,都是超人。


这世上超人很多,


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几个名字来


但对于许多人来说,


人生中的第一个超人,


就是亲爱的父亲。


对于父亲


我们可能记得彼此的生日、喜欢吃什么……


却一句关怀的话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今日父亲节,


与其在朋友圈里做孝子孝女,


不如对父亲说句最想说的话,


那些无论如何羞于表达的情感,


在今日,不妨大声说出来!


父亲节说“父亲”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朱自清在《背影》中这样描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场景:“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上古社会,“父”是一个部落之主、家族之长,是最有权威的人。甲骨文里的“父”就写成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柄石斧。在那个时代,石斧对外可用于御敌防守,保卫氏族安全,对内则是权威的象征。持有石斧的人就是勇敢、威严的,就是“父”。


说文解字》解释父字为“矩也,家长率教者”,就是说父是家中立规矩的人,是一家之长,是子女思想行为的率先垂范者和培养教育者。后来,父由本义又引申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比如姜太公被周武王尊称为“尚父”,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家族中的男性长辈被称为祖父、伯父、舅父等。


“父”字甲骨文


生活中,我们常将父、亲二字连用。《礼记》中说“亲,父母也”,《说文解字》中解释“亲”为“至也”,亲表示感情深厚到极致。在“父亲”二字中,父表达了对父亲威严的尊敬,亲则包含着父亲与子女间割不断的亲情。


关于父爱,明代王广洋曾以“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喻之,老虎虽为百兽之王,对孩子却依然温情脉脉,每走一步就要回头看一眼;“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作为已经闻名四方的诗人,杜甫看到儿子学习作诗,内心无比欣慰喜悦,兴奋之余,叮嘱他学习要专心,要持之以恒;“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期兮爱日晖。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正如钱镠在诗中所说,父亲最幸福开怀的时候,就是孩子长大成人、有所成就时。与母爱的温柔细腻相比,父爱是静水流深,含蓄而深沉。


由父之古字形可以看出,“父”字蕴含了对父亲的个人道德与其应当担起的家庭责任的要求。古代社会中,父亲是绝对的一家之主,代表了规矩和权威,而这同时意味着他对家庭负有绝对的责任。《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生养子女,却不严格教育,就是没有尽到为父之责。


《说文解字》中把“矩”作为“父”的第一要务,这说明为父之人自己要首先懂规矩、守规矩;其次是为家庭树规矩、立规矩;同时还要培养教育所有家庭成员按规矩办事,形成良好的家庭秩序。因此在古代,父亲常常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为子女书写家训。从最早周公告诚儿子伯禽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到韩愈在儿子韩昶将入城南学堂读书时谆谆教导他“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到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每一篇家训、家规、家书,都是看似严肃深沉的父亲,给子女最博大深厚的爱。


自远古时期起,一个“父”字就意味着爱、使命与责任,时至今日都不曾改变。今天“父”的字形中再也不见当初举石斧以表权威的形象,因为父亲在我们心中的权威,并不来源于那一柄石斧,而是他是我们人生的榜样。


我们眼中的父亲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


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


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


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


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


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


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


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 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


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


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


六七十年代,我被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


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


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


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


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


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


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