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阅读笔记大全-同样读书,4个层次的阅读让你收获翻倍(附3种笔记法)

阅读笔记大全-同样读书,4个层次的阅读让你收获翻倍(附3种笔记法)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8 11:03:22
阅读:

市面上存在很多知识类产品,读者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够得到结论。


这类产品,一方面大幅度提升了获取资讯的效率;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包装过的知识就像放电影一样,只是在我们脑海中过了一遍,而那些没有经过思考的东西,都不是我们自己的。


阅读这件事像棒球赛,里面有两个角色:投手和捕手。我觉得很形象,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两者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成功。



写作者是投手,把内容当球,抛出去;需要控球技巧,才能让读者知道在传递什么。


读者是捕手,把信息当球,接收;需要读者主动“接球”,同时还要看有多少“接球”技巧,才能准确理解作者传达的意思。


所以,我们需要主动阅读,少“吃快餐”。提到少,是因为我们避免不了被动接收信息。


这里面也涉及到一个对阅读目的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是为了获取资讯而阅读,还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如果只是为了讯息,运用记忆能力就足够了,不需要有其他的启发。


主动阅读,有点像“懒师出勤徒”,需要靠自己去分析、思考找答案。更具体来说包含了几个部分的要求:敏锐的观察,准确的思考分析能力,可靠的记忆,足够的想象空间。


这么看来阅读是一位不容缺席的“老师”。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位合格的“老师”,教的对象是想要通过阅读,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这本书在国外发行了70年,常年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在国内也加印了14版,豆瓣评分 8.4 有50278人评价。如果你有同样的需求,可以去看看。



书里对读书做了很多思考、印证和方法总结,带有教科书特质,书后附录有关于阅读的练习和测试。核心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读书,带着问题和辩证的思维去读。作为一本阅读指导书籍,算是比较全面,而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很好。


这本书有两个共同的作者,一个是查尔斯·范多伦,一个是莫提默·J·艾德勒。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本书有两名作者?


查尔斯.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教授,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在美国文学史也有地位。查尔斯·范多伦,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当年参加美国盛行的电视益智节目(难度很大),连续拿了14周的冠军。后来他不敌良知的煎熬,坦诚主办方有给他一些问题的答案。最后范多伦被学校解聘。


后来范多伦被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很出名的传奇人物莫提默·J·艾德勒收留,就在一起工作。艾德勒有多重身份,他是学者、教育家、编辑人,1974年因为编辑了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而闻名于世。范多伦也帮忙编辑这部著作。


此后,范多伦还针对1940年初版《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增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1970年新版,由查尔斯·范多伦和莫提默·J·艾德勒,共同署名。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改写和重编,有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阅读兴趣的变化


时代不同,读书的需求不同。阅读趋势从小说类转为非小说类。


想想我们的阅读历程,书籍阅读类型是否有变化。至少我从消遣类阅读、不看专业书籍,转变到把专业书籍当作解疑工具书来看。


2.阅读目的不同,要达到不同阅读速度


法国学者帕斯卡尔在300多年前曾说,“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3.阅读水平和阅读材料难度之间的矛盾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所有人都有学过基础的“阅读理解”。成年之后,面对更加复杂的商业资料、深奥的学术资料、纷杂的工作信息资料,你会惊讶的发现,我们居然没有阅读教育。


还比较遗憾的,是美国有阅读教科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日本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英国有《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那中国的阅读指导书籍在哪里?很期待。


今天主要分享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籍里学到的内容:如何通过四个层次的阅读,增进理解能力。这4个层次不是相互独立的,高层次包含了低层次的特性。


这里四个层次的阅读,像登山,第一层是山底——基础阅读;第二层是山门——检视阅读;第三层是山腰——分析阅读;第四层是山顶——主题阅读。


一、基础阅读

有基础阅读能力,基本就摆脱了文盲状态。体现在于明白:这个句子说的是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基础阅读”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几个阶段,对应划分为“阅读准备阶段”、“认字”、“词汇增长及对课文的应用”、“读写能力”。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一则数据表明,1971年秋季,大学四万新人入学,约超过2万名学生需要接受某种阅读训练的矫正课程。由此可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阅读训练,并不足以支撑未来的阅读需求。只是可惜国内没有普及。


二、检视阅读:强调时间

第一阶段的“基础阅读”像打地基,真正的造楼,入“山门”,还得从第二阶段“检视阅读”开始。


检视阅读通俗来说,是系统略读,唯一的要求是在一定时间里阅读完相应的信息。


拿读书举例,具体表现为:是什么类型的书?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通过阅读能快速让我们辨别出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值得我们花多少时间去仔细阅读。并且知道哪些部分需要详细阅读,哪些部分是可以略读的,从而过滤出真正的“营养”。


关于略读的几点建议:


1.先看书名页和序言。


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包括作者写书的背景,宗旨,主题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说明。


2.研究目录页。


目录与我们的价值,就像出门在外的地图。虽然部分的人没有习惯,看目录;但目录很重要,基本上是一本书内容的纲要。


3.快速检阅书中的索引。


通过索引评估这本书涉及的议题范围,价值需要深入探索。我觉得这点不用刻意或者强求完全理解理解这部分,看不懂换下一个部分。多看几本,对比差别,自然会明白价值,不用刻意。


4.留意出版者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出版社会的宣传书籍,宣传文案会有失偏颇。但是他们也尽可能的将书中的主旨都摘要了出来,所以也有利于增进你对书籍的了解。


5.不要放过书籍的最后几页。


一般作者都会在最后的两三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所以价值可见一斑。


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率,还有几个小技巧:


  • 第1遍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控制住自己,不要停下来。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因为答案也许在后文,或者在你读第2遍的时候,那些地方就理解了。
  • 减少“倒退”的阅读习惯。一些速度课程,在研究当中发现:不熟悉的阅读者,会在看到两三行之后,眼睛自然的倒退到读过的地方。眼睛的阅读习惯,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

为了更专注地阅读,你可以把手放在要阅读的地方,让你的眼睛跟着手移动,再不自觉加快地你的手移动的速度。随之你会发现阅读速度比之前快了几倍。


三、分析阅读:强调价值

第二层次的“检视阅读”强调快速阅读掌握内容框架,而由速度引申出来的问题是理解,“阅读一本书,慢不应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满足与阅读”。需要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所以有了“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全盘、完整地理解书的内容,这个部分不需要有时间限制。“分析阅读”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规则,第二阶段4个规则,第三个阶段3个规则。


规则1:分类书籍。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需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咀嚼与消化的。


明白自己当下在阅读什么哪一类书籍。这个分类标准需要你自己去设定。不过市面上大体的书籍分类可以分为虚构的小说类,以及传达知识的说明论说类。


规则2:使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规则3:按顺序和关系列出书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全书的纲要和各个部分的纲要。


因为只看到书的全貌是不够的,还要看到它骨架之中精髓。


规则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这部分能让你所列书籍的架构,不背离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整体精神。


规则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你可以理解为,是找与作者共同的语言,因为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知识专业用语。不要陷入了自己的认知“陷阱”。这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自己阅读一些跨领域、深奥的书籍。


规则6:从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主要主旨。


主旨是作者提的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我们看一本书学习,要找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句子,可能要表达的主旨会有所不同,并且主旨可能不止一个。


规则7:根据作者的论述和论述的前因后果,重新调整架构。


基于与作者共同的语言表达和主旨,我们就能从相关联的句子中,构建一本书的论述。


规则8: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没有解决。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走过前面的规则,对书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观点已经非常的熟知于心。在理解作者想法的基础上,就能用自己的想法跟作者辩论。


规则9:要求读者完整读完一本书,不要急于批评。


规则10: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规则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任何评判之前要找出理论基础。


这也是一种沟通技巧,你阐述自己观点的前提,是在于你已经充分的了解了别人的看法。


四、主题阅读:强调系统化阅读。



主题阅读,是同一主题的多本书籍,横向阅读,所以难度比前三种阅读层次要难,并且也建立在前三个层次的阅读基础之上。


主题阅读,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这点对于我们要基于一个问题,去全当位的找答案很有效。可以作用在工作、生活以及兴趣爱好上。


你可以把这几本书,理解为几个专家,而你是评委。现在大家在一起讨论解决一个问题,每本书里内容就是专家的建议,大家各抒己见,表达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法。


最后你作为评委,需要综合几位专家给出的建议,总结出最完整、有效的解决办法。


值得一提的时候,在做主题阅读时,要能面面俱到而不设立自己的立场,要处在一个中立位上,防止曲解作者的原意。


显然,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是最费力的一种阅读方式。这让无数知道它优点的人打了退堂鼓。


五、最后附上三种做笔记的方式


不管做阅读,还是做笔记,你都需要保持清醒。


1.结构笔记。


结构笔记记录的是全书的一个架构。这部分笔记来自第2层“检视阅读”时, 问自己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几个问题:


a.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b.作者详细说的是什么,想传达什么样的特殊讯息?


c.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d.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养成这样提问题,做笔记的习惯,你就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阅读者,也是提升自己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所谓阅读,是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至于适合做这些笔记的地方,是目录页或者书名页。


2.概念笔记。


应用的场景,是第4层“主题阅读”。


需要找个空白的地方,把几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和你自己的观点都写下来,并且要附上每本书的页码。


3.辩证笔记


笔记是基于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所以你也可以看作是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特点在于辩证。


需要用一张纸,单独的来记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陈述和疑问按顺序而列。


书中还包括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


比如怎么表达让读者理解你的含义?


比如怎么在论证中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比如怎么根据细分的书籍类型,用不同的方法读懂7类书籍?(包括实用型、想象文学类、历史类、故事戏剧类、科学与数学类、哲学类、社会科学类)


以及其他思维习惯的养成,这对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是有启发意义。所以可以耐着性子去看一看。


六、关于书籍“缺陷”的一些吐槽。

这本书内容虽好,书的结构却有点乱,却主线。有人戏言,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做导图,那不是思维导图,那是作战地图。以“分析阅读”为例:


第3个规则的后面几页你也找不到规则4,并且规则混在一片正文之中。其他2个阶段的各个规则,散落在三个章节的正文里。好的地方在于作者讲完了穿插的规则后,会有总结。



部分文字,不知是不是翻译的缘故有点晦涩。还因为内容因为是偏向阅读指导,带着哲学的味道,略微有些深度。所以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对阅读水平的一种考验,考验你的思维能力,考验你能不能找到它的骨架[摸脸哭]~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慌了,畏难情绪一下也上头了。


其实只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像书籍简介说得那样,“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找出这个骨架”。


最后推荐精读。蒙恬曾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第1种无知是没有阅读,而第2种无知是读错了很多书。对于第2种,希腊人的“半瓶醋”就有趣了。这是他们给读得广却读不深的书呆子,这种集阅读和无知一体的人的称呼。


书中有句经典的话,“一个读得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说赞美,不如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