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远弗成语-源于佛教的生活用语

远弗成语-源于佛教的生活用语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8 21:01:29
阅读:

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佛教文化无时不刻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对汉语的影响和贡献也是巨大的,我们在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时,其实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一说话,就可能用到与佛教相关、来源于佛教的词语,这些词语已经深入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髓当中,随着不断的变化,一些词语已经失去了原来佛教里的含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语。


本文为大家列举一些常用但很多人不知道出处的词语。


1.“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并非现代名词,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言。


2.“实际”一词是佛教语,指“真如”、“法性”境界。犹言实相。《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盘。”晋王羲之《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证不可说之实际,解不可说之法门。”作为佛教术语,真如法性为诸际极,故曰实际。又极真如之实理,至于其穷极,谓之实际。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智度论三十二曰:“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大乘义章一曰:“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齐,故称为际。”唯识述记九末曰:“无倒究竟,无倒所缘,名为实际。”


3.“智慧”一词是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


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于十方,智惠广弘于沙界。”



4.“缘分”,亦作“缘份”,是中国文化和佛教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辞海》解释“缘分”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经典解释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


5.“刹那”来自梵文ksana,刹那是算数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算得事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216,000次,或说每次生灭约4.6微秒;和目前科技所能达的飞秒时间尺度相比,或者和物理理论上真空涨落的时间尺度相比,也算是相当大的。“刹那”一词传入中国后,口语中具体长度逐渐淡化,仅用来说明短暂时间,犹“一瞬间”。如果“刹那”用一定的时间量词换算,一刹那是十分短暂的时间,大约是照相机快门百分之一秒的速度。


6.“顿悟”是佛教术语,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指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7.“现象”在佛教里是谓神、佛、菩萨等现身于人间,也称“显像”,比如观音现象、菩萨显像。《西游记》第十一回:“五祖投胎,达摩现象。”就是现出身形的意思。现在已经逐渐演变出许多其他的意义,比如现在指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


8.“过去”原是佛家语,指前生。现代汉语的“过去”是“从前”的意思,不再有佛教的含义了。


9.“有情”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其他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则称“无情”,有情与无情合起来是佛教对世界的总概括。“有情”现在指男女互相倾慕的感情,或者也指人与人之间普通的感情。



10.“平等”是梵语的意译,亦译作“舍”,意指无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平等”现代意思是指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唐顾况《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本师留度门,平等寃亲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以佛法论,广大慈悲,万物平等。”


11.“障碍”也是佛教语。由恶业所引起的烦恼困惑,因能扰乱身心,故佛典称“障碍”。现代的涵义为“阻碍、阻挡、阻挡前进的东西”。《百喻经·观作瓶喻》:“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唐元稹《哭子》诗之四:“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明李贽《观音问》:“然则无时无处无不是山河大地之生者,岂可以山河大地为作障碍而欲去之也?”


12.“解脱”,系梵语Mukti或Moksa的意译,佛教指解除烦恼、摆脱束缚、脱离苦恼、自在无碍,从而获得身心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该词可泛指摆脱苦恼、困境等。《维摩诘经·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


13.“觉悟”的意思是醒悟明白,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是佛教教义名词,与执迷不悟者相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佛教很强调“觉悟”,觉悟是指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


14.“因果”是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因果报应”。


15.“彼岸”是佛学常见词汇,梵语为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只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为“彼岸”,与“此岸”相对,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


16.“慈悲”,影视剧里常有这样的台词“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慈悲”一词出自佛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即是慈悲的象征。“慈悲”指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梵语为maitrya,maitri^;巴利语为metti;悲,梵语为karun!a,巴利语同梵语。


17.“玄关”,现代意义的“玄关”泛指厅堂的外门,也就是居室入口的一个区域玄关,指住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也就是进入室内换鞋、更衣或从室内去室外的缓冲空间,也有人把它叫做斗室、过厅、门厅。在住宅中玄关虽然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玄关”原是指佛教的入道之门。


18.“宗旨”原指佛教的教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旨”变化成现在的意思,指主导思想、主要旨趣,或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



除了以上的一些词语外,在佛教的影响下,古代还形成许多成语,有些成语直接出自佛教的经书典籍,以下简单介绍一些:


“拖泥带水”


即拖着泥,带着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该成语出自宋朝《碧岩录》卷一:“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另外,宋朝释道元《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


“生老病死”


佛教里“生老病死”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心猿意马”


“心猿意马”现代意义指心好像猴子在跳、马在奔跑一样的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对于“心猿意马”,有一种奇怪的解释是这样的:在《成神经》里,主角在古里古怪的荒山上看见一头金毛猿,拿着桃子在吃,忽然天上一只飞过天马,这只吃这桃子的金毛猿看见了撒腿就追,于是就有了“心猿意马”。然而该成语的出处是佛经,《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又名“心猿”,白龙马又称“意马”。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指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守奉行。”指人人都高兴满意。“皆大欢喜”和“大快人心”,都含有“很开心”的意思,不同在于“皆大欢喜”偏重在“高兴”适用范围广;而“大快人心”偏重在“痛快”,仅用于表达在坏人受惩罚或打击时的感情。


“冷暖自知”


“冷暖自知”本指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宋·岳珂《桯史·记龙眠海会图》:“至于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原为佛家语,“我”代表我“我识”,即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保持本我更重要的了,人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唯独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心。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29岁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放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的修行终于得道,创立了佛教。佛经里说他从右肋出生,能立即走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大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是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除了以上的词语和成语,还有很多我们常用的佛教有关的词语,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的解释,有点惊讶,原来这些词语早已深入我们的文化、生活、学习、潜意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