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语文公开课评课用语-书生校长丨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4个问题选项

语文公开课评课用语-书生校长丨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4个问题选项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17 17:56:00
阅读:

原创作者程红兵,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出版《做一个自由的教师》《直面教育现场》《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等专著


最近参加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听了几节课,想到了几个问题,评课时我就把问题抛给与会的语文老师:语文课到底是教课还是教人?语文课是一定要结构完整还是要结构合理?语文课是教文还是教言?语文课是细读还是碎读?


1


语文课到底是教课还是教人?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教师都会说回答是教人,完整地说是通过文本来教人,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老师把这个根本问题搞错了。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准备了充足的内容,主观意识一定要把课上完,给专家、评委一个完整的印象,老师脑海中全都是课,不管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是否能够理解并消化教学内容。借班上课的公开课,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而语文公开课除非任课教师特别强调和督促,学生一般不会事先预习,几乎是在对课文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这堂课的。


最近听到的一堂公开课《云南的歌会》就是这种情况。文章太长,内容又非常细碎,学生在对文章几无了解的情况下进入课堂,教师在简单地介绍作者之后开始提问,学生不知如何是好,不踊跃、不主动,老师无奈只好点学生回答,学生简单说两句不着边际的话,或干脆默不作声,场面极为尴尬,这就特别容易引起教师心急,因为他心里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一一展现出来,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只好催促学生尽快从文中寻找答案,从而又导致学生紧张,过目不过脑,找的答案可想而知,课堂于是走向恶性循环。如果我们真正把教学定位在教学生,而不是教课,那么我们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要及时调整,就要迁就学生,就要放慢脚步,放缓节奏,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带着问题再读一遍,让学生将课文入眼入心,然后再来讨论相关问题。


2


语文课到底是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当然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起承转合,开头结尾,前后呼应,一篇课文的教学完整性,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从一堂具体的课的教学进程来说,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未必一定要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设计的所有内容,诚如前面所说,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度,必须控制把握教学节奏,因为教学设计毕竟是设计阶段,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还有待于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基础好,课堂教学节奏可以快一点,教学内容可以拓宽一点,可以加深一点,学生基础不如意,课堂教学节奏应该慢一点,教学内容应该紧凑一点,紧紧围绕基本问题进行,无需拓宽,也不必加深。因此实际课堂教学应该讲究的是课堂结构的合理性,所谓合理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让学生可接受,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而不能让多数学生处于似是而非的“夹生饭”状态。既然承认语文课是教人,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追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3


语文课是教文还是教言?


语文课到底是教文章中的内容,还是教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我以为,语文课当然不可能忽略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内容,主要还是教学生如何理解、运用语言。语用是主要目的,但并不排斥文章内容对人的教育意义,甚至要积极发挥并利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人格教育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是单纯地教授文章的内容,只是单纯地挖掘文章的道德教育意义,这样做就偏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主渠道。


有一次公开课《奶奶和1973年的诺贝尔奖》,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内容上,设置了一些关乎文章内容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诸如,奶奶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劳伦斯因为获得诺贝尔奖更幸福还是奶奶更幸福?这些问题全部是关乎文章内容的问题,整节课几乎没有一个涉及到语言运用的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定位偏离了正常轨道,特别是谁更幸福这样的问题,见仁见智,完全没有必要非得比出一个长短来。


4


语文课是细读还是碎读?


细读是针对忽视文本泛泛而教,泛泛而谈,大而空的现象而提出的,应该说细读文本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强化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意义,回归语文本体,落实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开始繁琐化,一堂语文课充斥大量这样的问题,这个词好在哪?换一个语词可否?删去可否?对句子的赏析也是,甚至对标点符号也开始这样赏析。选入课文的作品应该说都是好的,至少有好的一面,但文章再好也未必字字珠玑,句句美妙,个个标点都显示微言大义,老师煞费苦心地找了一堆这样的词句、标点,做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解读赏析,然后生拉硬拽地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找到所谓的妙处、好处,一篇不错的文章就被活生生地解剖得支离破碎、零零散散,这样的细读就走向了碎读。有次听执教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一课,一首四行短诗,不算标题36个字,教师反反复复地提问,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回答,把一首很有味道的诗歌教得味同嚼蜡。这样教学还不如先让学生读诗作,谈谈自己读出了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诗作,让学生谈谈理解到什么,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领悟和联想。细读与碎读的区别就在于,选择的文本细节是否与文章的核心要害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所写的核心对象(人或物)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的核心事件有关联。如果有关联,且这些词句的确具有微言大义,精选几处加以品读,这就是细读,细读不忘主体,细读不忘全局。反之,碎片化的阅读,碎读教学导致学生眼中有词、心中无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人,既然是教人,关注的就应该是课堂结构的合理性,合乎学生实际;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本体意义主要在语言能力的习得,因此其首要任务就是就应该着重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学过程应该细读文本,但不是碎读文本。


(本文选自“未来教育家杂志”,首发《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12期,版权归原创作者程红兵校长所有)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