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胭脂扣经典台词-张国荣、梅艳芳之后,再无《胭脂扣》

胭脂扣经典台词-张国荣、梅艳芳之后,再无《胭脂扣》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07 15:43:32
阅读:
最新资讯《胭脂扣经典台词-张国荣、梅艳芳之后,再无《胭脂扣》》主要内容是《胭脂扣》在香港公映,这部哀怨缠绵的影片将当红歌星梅艳芳送上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领奖台。-胭脂扣经典台词,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本文转自公号后窗,文:曹米糯。


(1988.1.7.),《胭脂扣》在香港公映,这部哀怨缠绵的影片将当红歌星梅艳芳送上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领奖台,正如导演关锦鹏所说“张国荣和梅艳芳成就了《胭脂扣》”。李碧华也曾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写道:“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



美人如花隔云端,红颜白发五十年,早已是逝水年华。李碧华笔下的女子,在往生轮回中纠缠往复,不离弃、不忘记、不悔悟、不回头。影片中如花与十二少的悲情旧梦,成为冥冥中的谶语,为剧中两位主角暗暗设计了一场死亡的约会,从而使得我们现在重看这部电影时更多了一些心疼和遗憾。


如今再看《胭脂扣》,会发现:


  • 梅艳芳自身所具备的气质,俨然一个活脱脱的如花的形象。


  • 张国荣的优优柔柔,多情眼神,象足了一个负了心的富家子弟。


  • 万梓良的臃臃肿肿,憨厚之相,才会信了这个光怪陆离的故事。


  • 那首结束全片的歌曲《胭脂扣》也被梅艳芳唱出了味道。



胭脂扣张国荣 - 风再起时



正所谓:


不愿意喝下孟婆汤,


一笔勾销前尘往事。


宁愿做了孤魂野鬼,


游离阴司,


痴痴等待那人到来。





·第2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


·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剪接、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第10届法国第三世界影展大奖:金球奖。


·第6届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判团特别奖。


《胭脂扣》张国荣跟梅艳芳的经典对话




如时光般驻留在豆瓣《胭脂扣》页面的短评


灵感源自历史


别小看这部不足100分钟的电影以及它背后那本不足9万字的中篇小说,“胭脂扣”这三个字,首先就意味着沉甸甸的历史。哪方面的历史呢?娼妓史


娼妓这一特殊题材向来都是文艺创作的热点,从古至今,从小说到戏曲,不胜枚举。李碧华祖上是大户人家,她自小住着老宅、听着旧时代的故事,这些见闻都成了她日后的创作素材。《胭脂扣》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便是上世纪30年代的香港娼妓业,浮光掠影,似真似幻。在此时间点之后有吴君如主演的《金鸡》,从70年代一直讲到千禧年,在此时间点之前则有侯孝贤执导的《海上花》,聚焦十九世纪末的上海高级风月区。这些故事串连起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缩影也跟着活灵活现起来。



▲几经波折最终由关锦鹏接手的《胭脂扣》,从表演到摄影,从美术指导到原声配乐,都代表着上世纪80年代末港产电影的最高水准。


小说《胭脂扣》以永定的第一人称叙述,甫一开篇便是1984年他在上环报社初遇如花,电影《胭脂扣》则大幅压缩现代戏份,并且改变了原著的倒叙结构,以如花与十二少的相遇相识作为开头,相当详实地再现了30年代石塘咀风月区的纸醉金迷。


按照小说里的交代,当时的风月区等级分明,其中大寨最高级也最讲究。大寨的阿姑是可以挑花客的,只要不喜欢,任你千金散尽也难成“入幕之宾”。一般情况下,花客要经历发花笺、出毛巾、执寨厅、打水围、屈房等例行环节,而后才有可能留宿。“发花笺”是指,花客以赠送花牌的方式邀约心仪的阿姑;“出毛巾”是指,阿姑接受邀约后送花客一方洒了花露水的彩色毛巾以示回敬;“执寨厅”是指,花客在大寨高调设宴以彰显气派与诚意;“打水围”是指,花客与阿姑吃吃闲食聊聊闲天;到了“屈房”,花客大概才有机会与阿姑独处。独处归独处,动手动脚可不行,一定要“肉体接触”的话,就请老老实实掏钱,手、脚、耳、颈每个部位均明码标价,当然,一切的一切必须以阿姑点头为前提,这就是大寨的规矩。


花客花了大价钱,结果只能摸摸小手,这样的“买卖”划算吗?《胭脂扣》告诉我们:划算!因为石塘咀大寨的阿姑不但有样貌,还有才情。这些女孩子从小接受龟鸨调教,知书达理,艳而不淫,她们忌顽劣、忌贪食、忌暴露、忌挖墙脚、忌发脾气,用现在的话说,这些阿姑更像是一部部机器,完美、被动、不露真情,只为满足客人的需求而存在。



▲当年,梅艳芳与张国荣分属不同公司,为了促成这次合作,梅艳芳提议自己为新艺城拍一部戏,换张国荣为嘉禾拍《胭脂扣》。原著作者李碧华觉得梅艳芳最适合演如花,尽管开始设定演员时也有很多种声音,包括选十二少的演员时,考虑过刘德华、郑少秋,到最后关锦鹏定下张国荣。


痴情并非全部


了解了这些“历史”,《胭脂扣》的现代意义也便呼之欲出。原著小说中,永定的女朋友阿楚也是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她是报社娱乐版的记者,爽朗、耿直、干练、独立,与依靠男人谋求生计的如花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如此,以高冷、辛辣、女性主义著称的李碧华还将邵氏前一代女艺人林黛乐蒂白小曼等人为情所困自杀(或疑似自杀)的悲剧,与陆小芬缪骞人林青霞等新一代女艺人独立审慎的爱情观摆在一处,时代与观念的变迁一目了然。


如花的“痴情”的确感人。她心甘情愿为了心爱的男人去死,心甘情愿在轮回之路上苦等五十年,心甘情愿以来生的七年阳寿换取重返阳间的七日机会,小说中她为了见十二少最后一面甚至私自延迟了一日,代价是下辈子投胎依旧凄苦。谁能做得到呢?


哥哥在采访中说过,他演旧式人物,并不一定处处拘泥于时代的背景习俗,因为电影终归是流通艺术,而不是历史文献。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人的感情是一样的。只要演出真感情,那么观众就一定会被感动,感染而产生共鸣。这部戏和这个戏中的人物就是成功的。


关锦鹏是这样说梅艳芳的:“其实她是很爱热闹的人,一路嘻嘻哈哈走过来,然后坐下来非常沉默和安静地听我讲戏,给我很极端的两种感觉。梅艳芳总说自己不漂亮,在这个片子之前她也尝试过很多扮相的角色,但是女鬼如花的造型她非常喜欢,也曾经说“希望用这张剧照作为遗照”。


1988年劲歌金曲之梅艳芳《胭脂扣》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


  《胭脂扣》曲 : 黎小田词 : 邓景生


   誓言幻作烟云字 费尽千般心思 情像火灼般热


怎烧一生一世 延续不容易 负情是你的名字


错付千般相思 情像水向东逝去 痴心枉注


愿那天未曾遇 只怕相依 那管见尽憾世事


渐老方华爱火灭人面变异 祈求在那天重遇


诉尽千般相思 祈求不再辜负我


痴心的关注 人被爱留住(问那天会重遇)


话说回来,如花的“痴情”除了个人因素,还与那个时代脱不了干系。上世纪30年代,别说青楼女子,即便出身清白的邻家女生,也未必能够摆脱世俗的偏见与束缚。这种命中注定的无助感,贯穿电影始终,尤其是那四段粤剧,无一不是如花命运的写照:初遇十二少时,如花献唱《客途秋恨》,说的正是书生与名妓的故事;而后十二少拜师,唱的是胡不归·哭坟,戏中女主角颦娘一度被婆婆赶出家门;再后来,陈家与如花摊牌,戏台上演的是《薛丁山三气樊梨花》,那一句“师父关前受辱,英名丧在弱女流”,敌意再明显不过;最凄凉的还要数末段,如花寻不见十二少,耳畔却响起《梁祝恨史》中的“人世无缘同到老,楼台一别两吞声”。



▲四岁半登台表演维持生计的梅艳芳非常中意如花这个角色,个中酸楚,外人也许永远不会明了。


有人感叹如花太傻,爱上渣男却不自知,其实不然。十二少为了如花与家族反目,甘愿委身戏班、奉茶倒水,你不能说这不叫“爱”,只不过,这份“爱”来得太冲动、太虚浮。阅人无数的如花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我猜她甚至一早便预见了什么——一个自始至终深知自己需要什么的女人,和一个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人生目标的男人,怎么可能同步呢?所以她才会大烟膏、安眠药齐上阵,做足了“百分之百”的必死准备。这固然是一片痴情,但谁又能否认其间没有夹杂着不甘、怨念与别无选择呢?



▲电影比小说更加侧重如花的痴情,剪辑、配乐的渲染也更具泪目效果。


小说中,永定对如花的认知是非常矛盾的,他一边感慨“连一个妓女,也比今日的少女更注重礼仪”,一边又对如花的身世与遭遇深感悲哀。如花自小被卖到大寨做琵琶仔,做不做阿姑是她可以自由选择的吗?不是。如花被龟鸨训练成服侍男人的工具,学不学礼仪是她可以自由决定的吗?也不是。如花自知卑微甘愿为妾但陈家依然不许,能不能重新开始是她可以自由掌控的吗?更不是。


末了,如花终于发现,只有两件事自己可以做主:第一,全心全意地去爱,或者不爱;第二,轰轰烈烈地去死,或者苟活。她毫不犹疑地做出了选择,那选择是痴情,是绝望,是报复,是反抗。


▲《胭脂扣》结尾片段





▲拍摄《胭脂扣》时的张国荣与梅艳芳,如今再看这照片,令人唏嘘啊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