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言懿成语-范公亭里思范公,万年桥上盼万年

言懿成语-范公亭里思范公,万年桥上盼万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2 17:03:41
阅读:
最新资讯《言懿成语-范公亭里思范公,万年桥上盼万年》主要内容是北宋皇祐年间,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他在任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传染性的眼疾——“红眼病”,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疫的流行。-言懿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范公亭公园坐落于城区西南隅,南阳河畔,因惠政知青州的范仲淹命而闻名天下。北宋皇祐年间,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他在任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传染性的眼疾——“红眼病”,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疫的流行。恰在此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饮用制药都相宜,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后在泉子上建造了亭子,称为范公亭。建国后,青州就在范公亭周围开辟公园,内有三贤祠、李清照纪念祠、顺河楼、洋溪湖等景观。


86版西游记取景地


行走在高墙瓦砾间被这里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周边美景无数古城飘香历经千年沧桑变幻,文化悠久现代文明展翅腾飞


整个公园占地500亩,处处苍松翠柏,杨柳依依,景色怡人。南阳河穿园而过,缓缓流淌,婀娜娇媚,无限风情。南阳河它发源于玲珑山下井塘古村,在青州历史上是一条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河流,古代名著《水经注》对它有详细的描述。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祖籍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郦道元自己说:“先公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持节东州。”总角之年,指童年时期,古代幼童都是将头发集成两束,分别盘于头顶两侧,其形状类似于牛角,故古人称幼童时期为总角之年。由此可见,郦范担任青州刺史时,郦道元一直随同父亲在青州度过童年时代。郦道元对青州情有独钟,他喜欢青州的山山水水,有挥之不去的童年梦幻,这与他敬慕父亲的丰功伟绩有关。年幼的郦道元跟随父亲定居青州东阳城,耳闻目睹父亲的为政方略,从而确立了日后的远大志向和人生理想。而且,当年发生在青州南阳河的一件事情,也对他日后著写《水经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水经注》记载南阳河:


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复通,澄映盈川。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


南阳河断流达三年之久,但是郦范第二次来青州任职之后,南阳河竟然奇迹般的众泉涌流,谷溪洋溢,澄映盈川,水势浩荡。南阳河流程短、流量小,遇到大旱之年,时有断流,这对中国北方的河流十分正常。可是,郦道元对断而复流这一现象,却同父亲来青州任职联系起来,赋予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同时,郦道元还大量引述了当时众多名人对这一“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的赞颂诗赋。如平昌人孙道相的《通津颂》写道:“惟彼渑泉,竭逾三龄。祈尽圭璧,谒穷斯牲。道从隆替,降由圣明。” 郦道元借别人之口,说出南阳河“通津”乃是父亲郦范的功德感动上天的结果。


也许通过这件事,郦道元审美联想,爱屋及乌,深深爱上了青州的山山水水。十几岁的总角之年,是人们形成终生理想和情趣的关键年龄,伟人更是如此。在它看来,是父亲在青州的政绩,使南阳河魅力重现;郦道元从对父亲的敬慕,喜欢上了南阳河;因为喜欢南阳河,从而培养了游览江河的志趣。此后,他终生喜爱江河川溪,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美丽的南阳河,启发了郦道元的童年梦幻,是浇灌历史名著《水经注》的第一缕清泉。而且,南阳河从此珍藏郦道元心底,一生不能忘怀。他曾这样表白:


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


永济桥,原是南阳城西门外南阳河上的一座石质滚水桥,1986年改为三孔石拱桥,青石铺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洋溪湖,是1986年青州军民共建的人工湖,湖水清澈,明净如镜,怪石砌岸,垂柳飘拂。几株垂柳斜卧水面,朝雾夕烟,如老叟垂钓,形成了青州古八景之一的“阳溪晚钓”。





李清照纪念祠,建于1989年,内有归来堂、易安居、人杰亭、李清照生平展室、清照词廊等记录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在青州的点滴。“李清照纪念祠”牌匾为著名文学家臧克家所题。臧克家,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烙印》、《罪恶的黑手》等诗集,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曾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四松亭,仿古建筑,因它四个角上分别有一棵松树而得名。顺河楼,亮窗出厦、三楹单层的建筑,顺河而建,高踞河岸,不是楼而似楼,故而得名。


易安居展示了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济南章丘明水人,一代婉约派宗主。他的词作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凉为主。所著《词论》,多有独立见解,对南唐二主以来词人遍加讥评,强调词别是一家,主张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其父李格非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母亲王氏出身书香门第。李清照幼年随父寓居北宋京都开封,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以及聪慧敏捷、勤奋好学的秉性,为李清照后来的诗词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她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比李清照大3岁,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的父亲赵挺之也是朝廷命官,后来当了宰相。北宋的官场十分腐败,党争不断。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去世,又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屏居乡里”,专心金石研究和诗词创作。后赵明诚出任莱、淄知州,李清照或在任所,或居青州。可以说,李清照出嫁后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青州度过的。


他们非常羡慕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就借用《归去来兮辞》及其中的“审容膝之易安”句,将厅堂取名“归来堂”。李清照将自己的居室称为“易安室”,并自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还请人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挂在室内,赵明诚为之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


李清照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和文学家。她精于考古、鉴赏,又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不过,她主要以词作著称,而词作又以婉约见长。她的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不刻意追求雕琢、修饰,只求明白如话、直抒胸意,用语流转如珠,极富美感,被后人称之为“易安体”。除“易安居士”外,李清照还有“婉约宗主”、“正宗第一”、“李三瘦”等雅称别号。其中“李三瘦”是指李清照词作中有“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带“瘦”字的佳句,脱俗出众,千古传颂。李清照诗词创作颇丰,但适值战乱,因而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词作仅60首,且创作年代多不可考。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分析,有20多首是屏居青州时所创作。


李清照是有才华、有情趣、有理想的奇女子,隐居青州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李清照晚年所作《金石录后序》,无限眷念地记述了在青州的生活剪影。文章记载,李清照夫妇省吃俭用,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收集与整理,每每得到珍贵的书籍、字画、彝鼎之类,鉴定分析、欣赏玩味常常废寝忘食、彻夜达旦,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两人约定,每晚的金石研究要控制时间,以燃尽一支蜡烛为限度。李清照记性很好,博闻强记,与赵明诚以饮茶打赌,猜什么事在那本书几卷、几页、几行,大概每次都是李清照得赢,以至开怀大笑,茶水都泼到怀里去了!生活是这样的开心愜意,所以,李清照甘愿一辈子在青州过这样的日子。






金兵南下,北宋很快败亡。赵明诚南下奔丧,不久又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宁知府。此时,李清照单身留在青州,看着满屋的金石书画,心急如焚,只好选取贵重者,携带南下,而青州故居十余间房屋的金石、书籍、家具等全部毁于战火。倾心所爱,多年积累,一朝化为灰烬,李清照的痛惜之情可想而知。


后来,丈夫去世,李清照在遭受国破家亡之痛中,开始了20余年的流亡生活。她颠沛流离,冷清凄苦,历尽磨难。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去逝于浙江一带,时年70岁。苦难之中,李清照是那样怀念在青州的美好生活。她写诗说:“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州一抔土。”故土沦亡,女词人无时不在感伤中;东州即青州,无时不在女词人的梦中!


人杰亭。李清照忧国忧民,对朝廷苟且偷安十分愤怒,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一贯以婉约词调诉诸细腻感情的李清照,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追思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英雄豪气力透纸背。这首诗作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全诗用草书写成,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笔意苍劲,力拔千钧。


归来堂,门前有楹联“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是李清照婉约词风的高度概括。堂内是他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家具,在房子西间是他们夫妇的汉白玉雕刻,同时这里也是他们看书,下棋的地方。房子中间是客厅,摆设的是他们平时接待客人用的家具。房子的东间是他们的卧室。


词廊内有十块碑刻,均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李清照著名词作。


《醉花阴》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所书,内容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共77字。书法特点自成一体,隽秀爽健,婀娜多姿。李清照这篇作品写于青州,抒发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凄凉意境。丈夫在外地做官,词人在青州独居,佳节又重阳,无限思念亲人。首句便点出一个“愁”字,末句指出愁的后果:“人比黄花瘦”,前后呼应,缠绵悱恻。“人比黄花瘦”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清新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名作,写于屏居青州期间,著名书法家包备年所书。内容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通过对话的艺术手法,曲折地表现出女主人对百花的怜惜,对春光的珍视,对人间良辰美景的眷念和追求。遣词清新,意境精妙。特别是“绿肥红瘦”一句,看似不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妙语天成。


著名书法家魏启后所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作是李清照写给丈夫的送别之作,情景交融,极具意境艺术之美。上阙主要写离别后的情景,下阙写离别后的相思,上下联系自然,结构严谨。可以想象,独自一人泛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诉说自己想念丈夫,也推想丈夫思念自己;“才下眉头”,眉头舒展心情刚刚平静,“又上心头”,更加深沉的思绪又压上心头;两地之思、两情相恋是那样铭心刻骨,无法排遣。魏启后的行草书法,灵动飘逸、清新潇洒,更增加了这首词作的神韵。


... ...


范公亭公园内保留着一段南阳城的古城墙。明朝初年,重修南阳城时,“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加大高度,砖石筑城,城墙高12米,护城河宽12米,依托南阳河,更为雄壮。这段城墙大部是沿着老城墙重修的,但仍能看出部分原貌。


三贤祠,是后人为纪念和祭祀宋朝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任知州而设的。范公祠建于范仲淹离开青州不久,富公祠故址在此地西南不远处的瀑水涧,原来是富弼知青州时用来祈雨的一座亭子,后人思念富公,在亭畔修建了个“冰帘堂”来祭祀他,明嘉靖年间,移建于南阳河北岸的水神庙内,明朝末年又复移建于范公祠之左。欧阳公祠,原来也在瀑水涧,明朝末年塌毁,人们将它移建于范公祠之右。三祠并列统称“三贤祠”。


明、清之交,青州战火不断,三贤祠破坏严重,年久失修。清朝顺治年间和康熙年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张连登两次组织大规模的修建,并立碑纪念。现在,这两块碑分别树立在大门两侧。两块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但碑文仍然能够连读。


张连登的《重修范公祠记》,文章从缅怀范仲淹知青州施行仁政开始,记述醴泉、三贤祠的来历,接着叙述重修的起因、过程和整修后的盛况。然后一大段议论,高度赞扬范仲淹的德业文章,表达继承先贤、励精图志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最后,连续三个大排比句,更是语气激昂:老百姓到三贤祠,“聆其爱养之诚、噢咻之气”;地方官到此,则“闻公训迪之语、颦笑之容”;饮醴泉之水,“如酌廉□之水,思以洗涤其肠胃,消融其渣滓”!至此,文章感情达到高峰,作者的胸襟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碑文不失为一篇难得的抒情散文。


院内有高大的唐楸、宋槐,历经沧桑,老干虬枝。虽树龄已逾千年,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两棵楸树树龄为1300多年,大的一株树围6米半,高12米,另一株围6米,高14米,树冠覆盖面积都在70平米以上。国槐是青州的市树,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青州古槐非常多,仅明代以前、树龄达500年以上的的就有近200株。宋代青州盛行种槐。王曾担任宰相时,宋真宗问他:青州槐树长的粗,街道很宽阔,但人情很淡薄,什么道理呢?王曾的回答也很巧妙:槐树长的好,是因为土厚水深,自然条件好;街道宽阔,人情相对淡薄,是因为生活富裕,没有多少事情需要大家相互帮忙。王曾的回答得到宋真宗的赏识。这里的古槐据说为范仲淹亲手所栽,他在建范公亭的同时,在井旁种植槐树若干棵,并保留已有的楸树。


范公井亭,屹立于此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亭子是范仲淹亲自筹建,当时为草亭,后来历经数次重修,元时改为砖木结构。据说范仲淹知青州时,正值民间流行“红眼病”,他遍求名医偏方,在近靠阳溪河南岸,打井取水,调制药丸,救治病人,洗眼疗疾,使百姓免去了病魔的困扰和折磨。之后,范仲淹就亲自筹措、督工,在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感念范公,就把这座井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亭子为六角形,下石上木,正中间开了一个圆孔与井上下相对。传说,到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月亮会通过圆孔映到井底。井深有10米多,井沿有当年人们提水所划出的痕迹。


三贤祠为院内中心建筑,里面供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三位宋代贤人。中间是范公祠,始建于宋,后多重修,其房为砖木结构,一进三阔,出檐硬山式,现为明代建筑风格。祠内,塑有范仲淹像,有记述其生平的壁画。范公祠两侧,分别是富公祠和欧阳公祠。两祠原先建于城南瀑水涧侧,明代移建来此,合称“三贤祠”。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上任之初,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规定,青州百姓的皇粮要跑到博州去交纳。青州粮价昂贵,路途遥远,黄河阻拦,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知道聊城的粮价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改变以往的做法,让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去聊城,就地购粮,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的皇粮任务。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长途运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粮价。而且,范仲淹还令人把购粮剩余的钱款退还给百姓,得到大家的赞扬。同时,他还奏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足一年军需,其余全部救济饥民,州民感激。


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大臣,官至宰相。1047年,富弼与范仲淹、欧阳修共同主持“庆历新政”,大力倡言革新。可是,这些革新措施触动了权势官僚集团的利益,被保守派流言中伤。他与范仲淹同时被贬官出京,任地方官。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的身份知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当时,恰逢河朔一带洪水成灾,大批灾民外逃。逃到青州的,富弼都加以妥善安置。于是,灾民互相转告,纷纷流向青州,聚集达60万之众。富弼动员所属各州县腾挪公私房舍10万余间,把灾民分散安置,组织当地官吏分区管理。劝说本地富户捐献粮食,并开仓赈粮,计划供应灾民。并下令山林坡泽中可供食用的,任凭灾民采集。第二年,青州小麦丰收,发给灾民返乡路上用的食物,并从灾民中选拔1万多名青壮年招募当兵。过去,地方官吏赈济灾民的办法,一般是集中到城镇,搭起粥棚,大锅煮粥,向灾民发放。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灾民聚集在一起,导致瘟疫流行,难以医治。而且往往粥少民多,有的虚弱灾民等待几天也吃不上粥而死亡。自从富弼开创了新的赈灾方法,简便易行,周密可靠,效果很好。从此以后,各地纷纷效仿。皇帝知道富弼的功绩后,为此奖赏他。他坚辞不受,说:“救灾济民,是地方官的职责,能救活数万人,胜过24岁当宰相。”富弼一生做过许多事情,也取得很高成就,但从不夸耀,唯独对青州救济灾民多次津津乐道。并把此事写成《青社赈济录》一书。


欧阳修,庐陵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1068年,欧阳修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到青州后,欧阳修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刚到青州三五天,官府事情已减去了一半。两个月之后,“官府如僧舍”。两年之后,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当然,欧阳修的“宽简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废弛政事,而是不扰民,不滋事,不苛急,不繁琐。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为政不求政绩,不求声誉,单求与民方便,休养生息。欧阳修对政事删繁就简之后,更多的时间用于寄情山水,赋写诗文。他在府衙边建了一个“山斋”,作为静养之处。当然,他也经常外出观赏青州的美丽风光。


上世纪80年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来到青州,欣然手书全文《岳阳楼记》,并雕刻在六块石碑上,立于祠内。六块石碑各长188厘米,宽45厘米,厚19厘米,全文360字,用草书书写,动静相依、错落有致、抑抑应节、气势开豁、一气呵成。


三贤祠后面筑有高台,建“后乐轩”,亭名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之意。“后乐轩”亦为明代建筑,飞檐翘角,一进三阔,唯有不同的则是两侧硬山上各开明窗一个,意在兼听则明,虚心听取百姓的疾苦和心声。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言懿成语-范公亭里思范公,万年桥上盼万年

    北宋皇祐年间,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他在任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传染性的眼疾——“红眼病”,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疫的流行。-言懿成语

    名人名言
  • 昼的成语-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昼的成语

    励志名言
  • 遇见的句子唯美短句-唯美现代诗――遇见(致谢生命里的每一场相遇)

    文/醉月居士​人生的几多轮回,人生的几多风雨;人生的几番挣扎;人生的几多期盼。​遇见,是天意使然,是今生最美的邂逅,也是为了来世遇见最好的铺垫。-遇见的句子唯美短句

    名人名言
  • 秀的成语-巾帼不让须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才女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秀的成语

    经典语录
  • 宗祠对联-李学山:李氏宗祠楹联赏析

    李氏图腾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8%,称为世界第一大姓估计也没谁反对。在中国历史上,李姓仅称帝王者就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各行业翘楚者更是数不胜数。-宗祠对联

    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