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化什么为玉帛这句话完整_

化什么为玉帛这句话完整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11 20:28:56
阅读:

欢迎关注“玲珑禅玉”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玉石文化知识哦~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玉是中国东方精神文化的体现,是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子曰:“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礼”的最初内涵是敬神,后来才转为敬人。丝绸(帛)的起源对玉崇拜的起源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春秋左传》)。玉与帛如影随形,在中国先民的种种敬神和盟誓活动中它们的角色往往是重合的。它们被看重的逻辑更有着紧密的关联。到底是怎么关联的呢?您看下去就明白了。

玉的魂魄- 3:“玉帛为礼”- 丝绸起源中的启示

关于帛为什么被用来敬神,邓淑萍的解释还是“富有精气”,颇有玄幻色彩。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给出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我在这里就用自己的话阐述一下赵先生对丝绸起源的见解。

野蚕是一种有趣的昆虫。这种蠕蠕而动的爬虫会吐丝为茧,把自己包裹起来,旬月之后完全变形,生出翅膀成为飞蛾升空而去(但驯化后的家蚕蛾失去了飞行能力)。这个奇妙的过程一定给古人造成深刻的印象。出于中国先民独特而强烈的“天崇拜”传统,“羽化”、“登遐”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修炼成神的不二门径。古人自然就会有一个联想:如果用蚕丝织物把人包裹起来,一定会对羽化飞升大有助益(这种同类模仿的思路在原始思维中也是常见的。据说美军裁撤一座太平洋小岛上的军事基地之后,当地土著人经常举行仪式,举着木质的飞机模型跑来跑去,模仿美军运输机的起降。希望能以此召唤到“神”的归来)。

玉的魂魄- 3:“玉帛为礼”- 丝绸起源中的启示

蚕的一生于是渴望“羽化飞升”的中国先民们自然就有了从蚕茧中抽丝然后纺织成帛的思路。这在当时也肯定是一个大胆甚至偏执的想法。 但正应了那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发明——养蚕缫丝,由此问世了。传统上人们把这个功劳给了黄帝的妃子嫘祖,《史记-五帝本纪》也说黄帝“淳化鸟兽虫蛾”。但从野蚕的驯化到缫丝工艺的成熟,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之下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一定是凝聚了许多人长时间的努力才最终得以成功。因为兽皮和葛、麻织物的存在,丝绸的产生并非出于实际生活需要。丝绸的奢侈程度在石器时代更是鹤立鸡群的另类。这是一个远超出当时的生活需求和生产力水平的发明。如果不是由于敬神和成神的目的,很难想象有什么理由能驱动古人长期做这么一件“离奇荒诞”的生计之外的事情。

揭开了帛与生俱来的这层原始宗教含义,就不难理解帛的所有早期功能。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帛在所有的这些功能上都与玉高度重合。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检视帛的用途和它与玉的这种神秘联系。

1. 帛衣最初的用途之一是敛尸。这无疑是出自蚕茧的灵感。《礼记-礼运》:

“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赵丰先生认为其含义是:麻布以养生,用于生人之服饰;丝帛以“送死”,用于死人的尸服,是最初的普遍做法。笔者认为这种解法是可以说得通的。丝绸的稀有性决定它在早期优先用于宗教目的。

《礼记-丧大记》对敛尸制度有具体的规定:

“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

锦、缟、缁是三种不同等级的蚕丝织物。对“衾”的里面死者穿的衣服《礼记-丧大记》特别提到:

“絺、綌、紵不入”

“絺、綌”是细葛布和粗葛布,“紵”是苎麻布。即葛、麻织物不能用作死者的衣服,必须用帛衣。这与古墓葬出土的实物完全相符。用赵丰先生的话讲,帛衣“是让灵魂升天的必须工具,就像是今天登月升空的神舟”。但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帛衣也逐渐成为老年人偏爱的衣物。《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人五十岁已经属于高寿了。人老而衣帛,类似于蚕老而结茧,也是一种对升天的祈愿和祝福。

玉衣也是用来敛尸的。比如汉代的“金缕玉衣”。在玉衣里面,又都衬有一层帛衣。当然使用玉衣是较晚出现的做法,而且都是地位很高的人才能享有。但用玉敛尸的历史却很悠久。贝加尔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中国辽西红山文化墓葬中都有用玉璧置于死者头部的做法,被认为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的用意。两者的年代都在距今5000年以上。中原距今3000年左右的周代墓葬也有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做法。

2. 帛衣的第二个用途是祭服。在祖先崇拜的观念里,死去的祖先的灵魂都已经成为神明。与他们沟通需要借助某种利于天地交通的道具,帛衣于是成为祭祀服装的不二选择。《礼记-月令》:

“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惰。”

《礼记-祭统》:

“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王后和诸侯夫人亲自参与蚕事的地点都在北郊,也是我们以前提到过的上古“以北为内”的观念的一个体现。

玉器也是古人祭天祭祖的必备道具,尤其是玉圭和玉璧。礼(禮)的古字“豊”从两玉,从豆。其甲骨文字形是两块玉放在一种高脚器皿“豆”上,表示对神的礼敬。《说文解字》:

“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诗经-大雅》:“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埋怨玉圭玉璧已经用尽,老天爷还是不听人们的祈求。孔子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明确指出玉和帛在礼神功能上的一致性和“唯二性”。

3. 帛在祭祀和盟誓中作为升天“信使”和载具。古人相信帛可以以某种神秘的形式升天,把书写在帛上的文字或者图画传达给上天。长沙子弹库帛书和马王堆帛画的功能都是引导死者升天和敬事鬼神。帛书也用于书写国家之间的盟书,写完以后埋在地下或者焚烧,以达到上达天听的目的。《春秋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玉和帛都是会盟的信物,其用意都是以“上达天听”来造成盟约的约束力。殷商时期的青铜礼器经常有用丝织品包裹入葬的痕迹,与帛衣裹尸一样,也是祈愿器物随主人升天的用意。

玉也有“寄天信使”的角色。中国古代的盟誓,封禅等活动中,人们通常把要对上苍说的话,刻写在“玉简”、“玉册”上,郑重其事地埋入地下(或者封入石䃭)。比如秦惠文王祷病玉版、侯马东周盟誓玉书、唐玄宗封禅玉册、宋真宗封禅玉册等等。相信玉会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归天,把人们的祈望传达给上天。皇帝写给上天的这类“书信”,其材质无一例外是玉。

综上所述,帛和玉在通神的功能上完全是重合的。帛的升天神性有蚕蛾一生的故事做根据,玉的相同神性的根据何在呢?很显然,玉也必有一段神话,只不过已经失载,今人无从得知。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线索。出土的先秦古玉器中的昆虫形象,以玉蚕和玉蝉为最多。前者是我们意料之中的,无须赘述。后者则具更大的启示意味。

蝉也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崇拜物。商周青铜器上往往雕有蝉纹。尽管有人曾提出异议说它没有翅膀似乎不能确定为蝉,但近来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蝉纹也带有翅膀,说明这种昆虫是蝉无疑。商代和周代的墓葬中也盛行陪葬玉蝉,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很多件。

玉的魂魄- 3:“玉帛为礼”- 丝绸起源中的启示

商代青铜器上的繁体(左1-3)和简体(右1-7)蝉纹]

玉的魂魄- 3:“玉帛为礼”- 丝绸起源中的启示

西周青铜器蝉纹

玉的魂魄- 3:“玉帛为礼”- 丝绸起源中的启示

商代玉蝉

古人为什么会崇拜这种不起眼的昆虫呢?夏鼐先生和刘敦愿先生都给出了让人信服的解释 。它还是与中国先民对“羽化飞升”的向往有关。蝉的一生比蚕更加“励志”。它的幼虫长期蛰伏于地下,历三、五年(甚至可长达十年)之后破土而出、蜕壳、羽化、爬上高树、餐风饮露、自由飞翔。人们用玉蝉随葬,就是祈望像蝉一样,入土之后能够“复活”、再生、变形、飞升天界。

请注意古人的盟誓玉书、祷天玉册、祭天玉璧都是要埋入地下的(玉璧有时是沉河)。然后祈望它们通达上天。古人相信地下之玉可以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升天,与帛的神性一样。某种程度上玉与蝉的神性更加接近,玉本身就来自于地下岩层。它与蝉一样,都深深蛰伏于地下,但神机内蕴,以待天时。

我们讲帛(蚕)和蝉的故事,是为了抛砖引“玉”。帛的历史大约只有五千余年,而玉崇拜在中国境内的实据就有近万年的历史了。蝉与玉相比就更是一个小角色,依笔者看,它的被看重正是因为其一生行迹与玉的某种神话有相似之处。玉崇拜有一个更久远深厚的背景,根植于一个宏大的、已经失载的上古神话传统。如果不将其复原,则龙玉文化之源这一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将永远无解。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