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堂皇冠冕和冠冕堂皇_冠冕堂皇意思

堂皇冠冕和冠冕堂皇_冠冕堂皇意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31 03:00:07
阅读:
王无冠冕不堂皇

但凡天子诸侯出场,几乎都有冠冕,它已经成了君王出场的一个重要标签。

那么,先秦冠冕的佩戴,果真如同文学作品的描述吗?冠冕的正确形状如何?如何构制?有无种类区分?是否只有君王可以佩戴?什么场合要佩戴冠冕?

先要略说冠的地位与作用。先秦时代强调以礼治国,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礼,而冠又位于人体之首,部位已决定了其地位。现代人戴帽子(冠)不过是为了挡风御寒或装饰,而先秦贵族已经将戴帽子这件事上升到了道德礼义廉耻的高度。

先秦时期只有四种人不戴帽子:小孩、罪犯、异族人、平民。《曲礼》说“二十曰弱,冠。”贵族子弟到了20岁要行冠礼,通过一个法定仪式让少年正式戴帽子,唯有戴上帽子才有资格进入当时的社交界。罪犯则被强制剥夺戴帽权,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上古五刑之一,其内容是全部或部分地剃掉犯人头发,那时的帽子并非现代这样扣在头顶,而是先要将头发挽成结并插入笄(ji,发簪),没头发就意味着变相剥夺了戴帽权。战国时代有位名士叫淳于髡,也是光头男,至于他是先天性秃顶,还是由罪犯重新做人再变成名士,已不可考,既然是成了名士,光着头特立独行倒也无妨。反过来,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是决允许不戴帽子的,孔子学生之一的子路,就是因为在战斗中被人弄断了帽缨,他为了重新系好,被人砍死了。(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王无冠冕不堂皇

我们通常所谓的冠冕,实际有两个概念,冠是帽子的统称,冕是帽子的一种,《说文》对冕的定义是:“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首先指出冕并非君王专用,大夫级别以上就能戴。先秦分别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相当于现代所有厅局级以上干部都可以戴冕;“邃延”是说冕的形状是一块长方形覆在头顶的板;“垂旒”是说冕板的前后沿垂挂着成串的珠玉;“统纩(kuang dan)”是说冕的两边分别用彩带悬挂着两枚玉石,这对垂在耳孔外侧的玉石称为瑱(zhen),算得上是华夏祖先最早的耳环了,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用在耳朵眼上打孔,而是直接通过帽梁所系的彩带,挂在耳孔的位置晃荡。

尽管冕并非君王专用,但君王专用的冕规格最多。根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冕分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六种,它们区别在于“垂旒”数不同,大裘冕无垂旒,衮冕有12旒,前后共24旒,其中每旒又串着12颗玉珠,共串着288颗玉珠,后面依次是鷩冕9旒、毳冕7旒、絺冕5旒、玄冕3旒,都像衮冕那样前后悬挂相等的旒数,每旒的珠玉数也相同。

其他领导的冕冠则是王冕的简化版,王公用鷩冕(9旒)及以下的规格,每旒只能串9颗玉珠;侯伯用毳冕(7旒)及以下的规格,每旒7珠;子男用絺冕(5旒)及以下规格,每旒5珠,依次类推。

《司服》还记载了不同王冕都有着不同的用途,祭上天用大裘冕,祭先王用衮冕,祭父用鷩冕,祭名山大川用毳冕,祭五谷神或五色帝用絺冕,对于山林河泽等小规模祭祀时则用玄冕。

在汉代叔孙通所著的《汉礼器制度》中,则记录了关于冕的一些详细情况,如冕板的大小为长八寸,宽六寸,汉代1寸相当于现在2.31厘米,换算过来大约长18.5厘米,宽14厘米;冕板上面是玄色(青黑色),下面是纁色(黄赤色);冕板前面是圆形,后面是方形;配戴时后面比前面高1寸,略向前倾。

据当代的孙机、杨泓等考古学家考证,古代冕冠的垂旒主要表示目不邪视,而冕冠后高而前低则表示在祭祀及礼仪活动中的谦逊之态,就好像先秦君王自称孤(少福)、寡人(少德)、不毂(废物)一样的道理。

综上所知,先秦君王的冕旒决不像垂帘听政那样总是密密麻麻一成不变,而是随出席活动的不同有所增减;除了君王,先秦的高级干部也能戴冕;冕的正确戴法应该略往前倾,以示谦逊,决不能前高后低显得非常倨傲。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冕旒冠是礼仪场合的专用物品,绝大多数为了祭祀,少数也用于飨礼、射礼等隆重礼仪,如果有看到戴着冕旒冠饮酒作乐,以及以此装束在后宫搞情色娱乐活动,那一定不是主人公的错,而是编剧搞错了。

王无冠冕不堂皇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周礼.春官.司服》、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毕大费/文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