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文与可画筼箉谷偃竹记_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翻译

文与可画筼箉谷偃竹记_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翻译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4-04 11:15:23
阅读:

导语: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写的一篇追忆自己与文与可情谊的文章,在文章结尾明确记载了此文的时间,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这一年正月文与可去世。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苏轼雕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也是一篇非常好的随笔散文,全文将分为六节进行赏析。

1,苏轼写竹子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画竹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1)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2)以至于剑拔十寻(3)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4),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5),少纵则逝矣(6)。

注释:

(1)萌:萌芽,指竹子的嫩芽,竹笋。

(2)蜩(tiáo)蝮蛇蚹:蜩,蝉;蝮,蝮蛇,一种毒蛇;蚹(fù):蛇腹下代足爬行的横鳞片。“蜩蝮蛇蚹”就是指蝉的腹部和蛇皮,比喻破土而出的竹笋外形特征。出自《庄子·齐物论》:“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3)剑拔十寻:像拔剑出鞘似的。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文中用来比喻竹子生长速度的迅猛。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4)成竹于胸中:心中要有完整的竹子的形貌和神韵,也就是完美的意境。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就出于此处。

此处也应有掌声,感谢苏轼对成语的贡献,让人们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多了一份“胸有成竹”的文化自信。

(5)兔起鹘(hú)落:鹘,鹰隼。兔子跑出来,鹘鸟马上就飞下来抓住它。文中指画竹子时飞快的动作。

(6)少纵则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译文:

竹子刚从土里长出来的时候,只是短短的嫩芽,可竹节、竹叶都生成了。从形状像蝉腹、蛇鳞一般大小的的竹笋,迅速地生长成几丈高的竹子,从来都是竹节和竹叶一起生长的。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连起来,一叶一叶地堆砌上去,这样哪里还能画好竹子呢?所以说画竹时,心里一定要有完整的竹子形貌和神韵,拿着画笔凝视,眼前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鹘鸟捕捉兔子那样迅速地落笔。

点评:

文中开头就写了竹子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并写出现在的画家在画竹子的时候不按照竹子本身的特点来作画,缺少观察,指出画竹的理论和高超的技巧。

其实苏轼也是有名的画家,且特别喜欢竹子,苏轼画竹的技法也是文与可传授的,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话,由此可以看出爱竹的痴迷程度。

另据宋代画家米芾《画史》一文中也记载过苏轼画竹的情况,文中说:“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由此也可以佐证苏轼画竹时确实是按照文与可所教的方法绘画的,而且深得文与可画竹的精髓。

这一段中还出现了苏轼引用《庄子》中典故的事情,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庄子》一书的。《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二十岁读到《庄子》时说的话: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

2,苏轼学习文与可画竹理论的心得体会

与可(7)之教予如此。予(8)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9),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10)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注释:

(7)与可:文同,字与可,(1018——1079),四川梓州永泰人(今四川盐亭县东北),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1049年),北宋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于画墨竹,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画竹技法,曾将画作墨竹图《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文与可和苏轼是表兄弟。

(8)予:我,第一人称。

(9)内外不一:指绘画时手和心不一致。

(10)平居:平日家居,平常、平时的意思。

译文:

与可就是这样教我画竹的。这样的技法我还达不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画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画,却不能做到,手和心不一致,绘画理论和实际操作达不到一致,这都是学画竹不熟练的原因。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了,但事到关键时候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这样子的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点评: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绘画掌握了理论基础之后,还要进行不断地实践性的练习创作,也就是说要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才会孰能生巧,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练习,在作画时时往往会出现“临事忽焉丧之”的现象,作者由此而反问,难道只有画竹才是这样吗?

文与可教给苏轼画竹的理论和技法,这段是苏轼学习画竹的的心得体会,也是苏轼自我艺术实践真真切切的体会。

3,通过和苏辙比较绘画心得,写出自己更能心领神会文与可的画竹理论

子由(1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12):“庖丁,解牛者也(13),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14),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15)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注释:

(1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苏辙比苏轼小两岁,两兄弟同年登进士第。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2)《墨竹赋》一句:指苏辙把自己创作的《墨竹赋》赠送给文与可的这件事情。

(13)庖丁句:庖丁,是一个善于宰牛的人,而养生的人从他的话中得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庖,厨师的意思。丁,厨师的名字。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文中指掌握了画竹的理论、技法,并反复实践,画起来就心手合一,运用自如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14)斫轮句:斫,砍的意思。扁,斫轮者的名字。此句也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练习,才能深刻地领会道理,光读古人的是不行的,轮扁的话得到了读书人的赞许。

(15)夫子:苏轼对文与可的尊称。

译文:

子由做了一首《墨竹赋》赠送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被养生的人接受;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制作车轮的经验被读书人所采纳。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情感,我以为是从竹子生长规律得到画竹的理论的,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了与可画竹的理论,还掌握了他的画竹的方法和精髓。

点评:

苏轼通过分析苏辙对文与可画竹理论的见解,认为苏辙只是领会了画竹的理论而已,自己才真正掌握了画竹的方法。

这从侧面反映出与可画技的高超,而且也表达了苏轼对这位表兄的尊敬和仰慕之情。这一段非常精彩,有叙有议,文章错落有致错落,引经据典,读来有滋有味。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4,回忆文与可画竹的往事,回忆自己和文与可书信往来的趣事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16)而请者,足相蹑(17)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18)。及与可自洋州(19)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20),可往求之。’袜材当萃(21)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22),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23)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注释:

(16)缣素:缣(jiān),双丝的细绢。素,洁白的生绢。文中指专门用于书画的白色细绢。

(17)蹑:追踪,跟随。文中指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18)口实:话柄。

(19)洋州:今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20)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

(21)萃:原指杂草丛生、茂盛的意思。文中引申为汇集、集中。

(22)鹅溪绢:鹅溪,地名,在今四川省盐亭县西北。唐宋时期鹅溪出产的细绢很出名,作为贡品使用,是书法绘画用的珍贵材质。

(23)匹:古代布匹的长度单位,一匹布等于四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译文:

与可一开始对自己画的墨竹看得并不很贵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扔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他们就把这句话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从洋州调回京师,我去徐州担任知州。与可给我写信说道:“最近我给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就会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大意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我说道:“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得给他们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道:“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信中的事情又做出了解释,回信道:“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你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可以买田还乡养老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点评:

从两人的书信往来中不难看出,虽然文与可要比苏轼大十八岁,但是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再加上他们的亲戚关系,自然就显得亲密无间了。甚至文与可在面对求画的人不胜其烦的时候,把这个锅甩给了苏轼。

两人的书信往来趣意横生,而且还有对“万尺竹”的辩论。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是文与可与苏轼对画竹理论、技法、实践的深入探讨,换言之就是画竹时的神韵和气势的探讨。

文中一开始就是关于文与可画竹理论的叙述,行文到此处,又是画竹理论的探讨,由此也表达出苏轼对文与可的深深怀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5,和文与可书信往来,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

因以所画《筼筜谷(24)偃竹》(25)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26)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27)。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28)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注释:

(24)筼筜谷: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文与可担任洋州知州,曾在筼筜谷中筑亭,闲暇时节便来谷中游览风景,写生作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25)偃竹:偃,原意是仰卧,文中指歪斜、倒下的意思。偃竹就是指仰斜的竹子。

(26)汉川:指汉水。

(27)箨(tuò)龙:箨,指笋壳。“箨龙”是竹笋的称谓。

(28)函:书信。

(29)失笑喷饭满案:忍不住发笑,把饭都喷到了桌子上。成语“令人喷饭”就是出自于此处。此处也应有掌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译文:

因为这件事他就把《筼筜谷偃竹》这幅画赠给了我,还说道:“画中的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的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在诗中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烤竹笋当晚饭吃,正好收到回信,看到诗中的话,忍不住大笑,把饭都喷到了桌子上。

点评:

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在书信往来的欢声笑语中,更加能体现两人的深情厚谊。艺术来于与生活,只有真实地生活体验才能有真切实际的感情。这一段在两人幽默、亲和的书信中往来中,更加让文章妙趣天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6,睹物思人,无力诉说,将深切的怀念投诸笔端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30)。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曝(33)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34)。而予亦载与可畴昔(35)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

(30)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文与可在陈州任上去世。

(31)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33)曝:晒。

(34)“车过”、“腹痛”之语:语出曹操《祀故太尉乔玄文》,苏轼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文与可的深情厚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译文: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翻到当年这幅墨竹图,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乔玄的文章中有“车过”、“腹痛”的话,而我也写下来以往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情谊是如此深厚。

点评:

苏轼在晒书画的时候,看到文与可当年赠送自己的墨竹图,而此时文与可已经去世。苏轼睹物思人,心中无限悲痛。文末又交代写作的缘由,从回忆到悲痛,真情自然流露。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网友:有成语胸有成竹和令人喷饭哦

结语:

这是一篇怀念朋友间真情厚谊的文章,有对人物细腻的描写。又是一篇随笔散文,清新自然,情感真实。又议论了画竹的理论。全文读来行云流水,天然顺畅,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参考资料:

《宋史》

《庄子》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