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什么时期谁说的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说的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什么时期谁说的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说的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5-26 15:33:16
阅读:
「学讲话 品典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讲话原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

【原典】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释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至死方休。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却准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历史上,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状态兢兢业业一生的人物有很多。诸如魏征、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众多股肱之臣,都是为国为民至死方休,他们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毕生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国家与人民;而帝王肩负家国兴衰,亦不乏有勤勉终生者,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他的自我要求就是“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在位十三年,日理政事,终年不息,朝乾夕惕。在当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更不少见。比如,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强忍肝癌病痛艰苦奋斗,被誉为“人民的好公仆”、“共和国的脊梁”,将工作热情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再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在南平工作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最后因公殉职于蓝天苍茫下。这样的人生,正如他所写的一句自勉之语所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历史王朝里的千古人物,以及当代社会中的英雄模范,他们做到了对工作事业殚精竭虑、报效终身,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是否就很遥远呢?

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那么,这种甘于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的敬业精神从何而来呢?《朱子语类》里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来自于爱。人之所以会形成坚定而忠诚的事业理想,是因为对之怀有充分的热爱与认同;既然是充分热爱和认同着某项事业,自然就能乐意为之、以此为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情感中,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能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能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发自我,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而遥不可及的境界,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奋勉、乐在其中地勤奋。这种状态,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最大程度的合力而贡献给心中的事业——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奋斗付出。

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境界,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在旁人看着苦、自己感觉乐的事业中“衣带渐宽终不悔”,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工作中感染出无限的力量。而一份份工作、一个个岗位,将一个个零散的个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每个个体在各自社会坐标上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才能汇聚起民族圆梦的恢弘力量,积蓄起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决不能缺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什么时期谁说的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说的话

    【讲话原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

    经典语句
  • 名人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大全_中华谚语歇后语精粹

    B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成语)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俗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经风雨 不成材 ,不经高温不成

    经典语句
  • 儒医代表人_儒家与中医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正是儒医者的执着追求。 社会道德和医德风气的改变,每一个知识分子和儒医都有责任。以“道”的担当为生命的精

    经典语句
  • 明代王世贞作品_

    王世贞 信札书法 明代是鉴藏风气十分浓厚的时期。王世贞作为明代声名卓著的文坛领袖和重要的书画鉴藏家尤为引人注意,其 书画鉴藏活动丰富而活跃 , 不仅撰述了诸多有关书画的题跋评鉴

    经典语句
  • 荀子提倡什么思想_荀子是先秦什么思想的代表

    如果说孟子是侧重从心性论角度去阐述孔子的儒家思想,注重于阐发孔子的“内圣”学说的话,那么,荀子却是侧重从心性论与体制论相结合的角度去发挥孔子的思想,更着力于探索“外王”

    经典语句
  •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什么意思_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解析

    燕燕 先秦:佚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

    经典语句
  • 荀子性恶论翻译_荀子性善论

    程颐觉得仅凭一句“性恶”,荀子就失去了孔子观念的主体。程颐的这段话受到了苏东坡的肯定,其在《荀卿论》中说:“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

    经典语句
  •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_北伐初期诸葛亮的对手是司马懿

    大家都知道刘备为了给二弟报仇,率领七十万大军攻伐东吴,却被陆逊的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这给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蜀汉无异于是一次极大的重创。即使这样为何诸葛亮还迫不及待的要北

    经典语句
  • 奋发图强的诗句,千古名句_关于奋发图强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1.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3.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6.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7.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8.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10.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1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12.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屈原《涉江》 1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4.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5.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1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8.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19.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

    经典语句
  • 朱熹的读书法_朱熹大字榜书书法特点

    【陈波书法】朱熹是我们60后的卖字人的老师,在80年代没有电脑字体的运用,全部是我们这样的写字先生,天天不停的写字,天天的写大字,收的徒弟们刻字,丝印广告布标和做单位的厂牌,陈波老师很早就收藏到了 朱熹的《千字文》学习。今天给大家介绍介绍: 朱熹书法艺术思想简论 长期以来,朱熹总是以一个思想家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而对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却仅有少数人进行过研究。 其实,在中国封建社会“尚通学、出通人”教育体制的造就下,朱熹同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人一样,不仅通晓诗、词、文、史、哲,而且对于书法、绘画的创作和鉴赏也达到了上乘的境界。朱熹做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通人,他的学术思想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领域,代表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学术文化的最高成就而影响及于东南亚各国。他的书法同样享有盛名,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学书法,先后临习曹孟德、颜真卿、王安石等人的书帖。一生临池不辍,精益求精,因而有“汉魏风骨”、“韵度润逸”之誉[1]。同时,他从文化流传的角度对历代书家的碑帖真迹进行鉴赏评论,写下了大量的题跋和序录,从中显示出他精到的艺术眼光和丰富的艺术思想。对于朱熹的书法艺术思想,本文拟作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表述,以就正于方家。 一、“世变自然如此” 顾名思义,所谓书法就是文字的书写方法,

    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