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出自曹植的意思_曹植的捐躯赴国难下一句是什么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出自曹植的意思_曹植的捐躯赴国难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10 15:33:42
阅读:

曹植在曹操的众多儿子当中可谓是出类拔萃的一个,一首《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人们在欣赏他才情的同时,总是不免要感叹一下他不幸的命运,同时也让他的哥哥曹丕成为了一个没有容人之量的反面教材,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植本人对别人看重他文学才华这件事情确是非常不屑甚至是反感的,曹植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反应呢?在他看来什么才是值得他穷尽一生去追求的理想呢?

曹植的理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操有太多的好儿子,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曹彰,有聪明仁惠的曹冲,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有点势均力敌得过分的曹丕曹植兄弟。回头看一看刘备和孙权的这儿子们,就知道曹操有多幸福了。如果我们做一个民调的话,曹家子弟当中人气最高的应该是曹植。那么曹植为什么会这么被人看重呢?实际上原因有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肯定是因为曹植本身有着杰出的文学才华。他的文学才华高到什么程度?中国人为他专门量身打造了一个成语叫做“才高八斗”。

南朝刘宋的时候有一个大才子,叫做谢灵运,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是东晋名相谢安的曾孙。他的书法和诗文在当时的时候那就是国家的两件宝贝,再加上一个放纵不羁的谢灵运,那么就是三宝了,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优势,谢灵运有些狂傲,有些自恋的无药可医,有人就看不过去了,就问谢灵运,要是按照这个道理来说您是不是古往今来第一大牛人?才华最高的呢?这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谢灵运回答的非常巧妙,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说郛》)曹子建就是曹植,石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石有十斗。也就是说天下的才华如果有十斗的话,曹植占其八,我占一斗,剩下的你们分。这是非常狂傲的话,但是也足够谦虚,作为曹植的骨灰级粉丝,谢灵运觉得自己在曹植面前简直什么都不是。

曹植的理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其实在曹植在世的时候,人们就这么认为了,人们认为曹植那简直是占尽了天下的灵秀之气,不世出的才华啊。但是曹植他是怎么看待别人对他文学才华这种肯定呢?其实这个答案一定回答大家非常吃惊,他对别人看重他文学才华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屑的。他给他的好朋友杨修写过一封信,信中是这样说的“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怎么能够只拿写文章这样的事情来作为自己一生的功绩呢?那就是说我们津津乐道的他的文学才华,这不但不是对曹植的一个褒扬,相反对他来讲是一种耻辱。曹植为何这么逆反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曹植的志向与理想和我们大众所期待的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那么曹植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其实答案就在他二十几岁,也就是人生壮年的时候所写的名篇《白马篇》里面: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开头是这样说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金羁”是黄金打造的马笼头,“幽并”是古代州名,是幽州和并州的合称。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佩戴者金色笼头的白马在西北塞漠上奔驰,借问一下这是谁家的儿子,在幽州这沙场长如此豪气纵横,原来他是幽并一带的游侠儿,年纪轻轻就别离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而且本领非凡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豹螭”代指猛兽。就是这个幽并游侠儿练就了一身的功夫,早晚良弓不离手,楛木做的箭布满了箭袋,他拉弓的时候向左就可以射中目标,右发的时候依然是百发百中,他的狡捷足别猿猴还要灵活,他的勇猛就像猛兽一样。有了这身本领,就当然可以在江上塞漠的地方纵横沙场了。

曹植的理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重要的不是本领,其实是气质,在这荒无人烟的江山塞漠当中,黄金打造的马笼头,雪白的战马,这种鲜明的色彩给这里增加了很多生气和灵动。同时这里有广袤的边塞,静静的山河,如果再有白马少年联翩驰过,我们都有一种建功立业的冲动,这个工功业的标准其实可以从这首诗歌当中看出来,要么就是在内部内定乾坤,要么就是在外部,外靖胡尘。这些东西我们说起来发现还不是那么具体。

但是曹植曾经说过他的理想是和这个东西相匹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句话也是写给他的好朋友杨修的,拿这句话和这首诗一对比就明白了,原来曹植完整的人生理想或者从这《白马篇》当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理想大概是这样的,竭尽全力地报效国家,恩惠泽及百姓,要能够建立永恒的功业,在青史上留名。

根据上面的这些问题,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表扬曹植特别有文学才华的时候,他是那么的不屑,甚至都有些气愤,曹植的底气从哪里来啊?一方面自然是自身的优秀。曹丕七岁学会了写诗射箭,曹植大概也差不多,但是他比他哥哥在文学上反应更灵敏,甚至还因为他过于聪明和曹操之间有了误会。

曹植的理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曹植十岁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检查曹植的家庭作业,他突然就问了曹植一句话“谓植曰,汝倩人邪?”(《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这个“倩”是邀请,央求别人的意思。就是曹操问他,你这个家庭作业完成得相当不错,是不是请教了别人啊?首先从曹操这里看,他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中国好父亲,他自己爱好学习,打仗的闲暇还要看书写诗,这叫以身作则。但是如果远征归来他不是抓紧时间去享受,也不是把孩子拿出去交给老师,而是亲自检查孩子们的作业,这叫立规成习。曹操为什么这么严格呢?因为他知道这才是他们曹家的未来。但是这么一做也出现问题了,他发现曹植写的文章无论从内容上,逻辑还是语言上读绝对不是一个十岁小孩子能够写出来的,曹植很委屈,他辩解道“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意思就是说我说出来的话那就是道理,写出来的就是文章,大不了您当面试试,干嘛说我亲人代笔呢?曹植的话可信吗?非常可信,后来曹操修建了铜雀台,修成的那一天,曹植当场写完一篇《铜雀台赋》,一气呵成,笔惊四座,让曹操不得不另眼相看这个孩子,史书说叫做“特见宠爱”。这就是“才高见疑”的故事。

所以说一个优秀的人有这样的才华,他理应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功业,来匹配他的人生。所以曹植说话的时候是有底气的,那么有底气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什么呢?曹操是特别器重他的。曹操看好曹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是曹植的文学才华之高那肯定是曹操首肯的。

曹植的理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的好朋友丁廙曾经对曹操说过这么一番话,“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当今天下的才俊之士,不论年纪的高低,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结交曹植,为曹植去死。这个说法特别动人,古代的文化掌握在精英手里,而精英又左右这一个王朝的命运,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首要之务就是争取人才,可是人才往往是挑剔的,光靠权力的诱惑有时候是不够的,还要靠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来维护这个圈子,成本极低,效果极佳,维护的手段自然就是诗词歌赋。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当中曹魏的人才库一直居三国之首,实际上是和曹操父子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这个国策是分不开的。所以曹植正好具有这个优势,曹操也明白这种又是的特点和用处,所以他对曹植的看法当然要相当地美好。

《三国志》当中说“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曹操本性是多疑的一个人,但是又好几次他都想把曹植立为太子。曹操这么做其实已经违反了当时的常规,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立嫡立长,曹植其实什么都不算那么曹植是怎么来报答的呢?在诗中这样讲“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听说边城的战报传来,军情紧急,敌人是一次次入侵,于是就策马登上高堤,岁大军直捣匈奴,回军的时候在横扫鲜卑的骑兵。这几句话是在写如何报效国家,那就是竭尽全力与外敌作战,这也是古人建功立业的一个标准。

曹植的理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上战场要面临着刀山剑树,从不将自己的生死和安危放在心里,父母尚且不能惦念,就更不用说妻子,儿女了。既然我的姓名列在了壮士的花名册上,那我的内心就不能由私分之想,为国家解围纾困,死掉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坦然。最后这句话当中也就出来一个成语,叫做“视死如归”。

在曹植非常年轻的时候,由于他自身的理想,自身的才华还有父亲的器重,以及时代的机遇,这所有的要素一股脑都到他身上,就使得曹植觉得自己是上天选定的为国家去受难的人,果决是一种真实的信仰。

曹植的理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白马篇》当中我们读出一种叫做骨气的东西,还有就是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以及为了理想殒身不恤的担当的精神,所以南朝诗歌评论家钟嵘在《诗品论》就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也代表着这样的梦想和精神。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