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语文高考必背64篇原文_师说高考背诵范围

语文高考必背64篇原文_师说高考背诵范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06 16:19:20
阅读:

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背篇目

高中部分14篇:

1.《劝学》 荀子2.《逍遥游》 庄子3.《师说》韩愈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 苏轼6.《氓》 诗经7.《离骚》 屈原8.《蜀道难》 李白

9.《登高》 杜甫10.《琵琶行》白居易11.《锦瑟》 李商隐12.《虞美人》 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第3篇 师说

一、原文及翻译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步背诵: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背篇目,高中部分第3篇《师说》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哪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哪里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失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

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奇怪的事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所以)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六步背诵: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背篇目,高中部分第3篇《师说》

二、主要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技巧

(一)结构

六步背诵: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背篇目,高中部分第3篇《师说》

结构

(二)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

主要在第一段,二三段分论点及结论。

2.对比论证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而“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3.因果论证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举例论证(例证法)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5.引用论证(引证法)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三)修辞技巧

1.对比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

2.顶真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指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或句子用做下一句的起头(也就是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3)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引用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六步背诵: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背篇目,高中部分第3篇《师说》

论证方法、修辞

三、容易写错的字词

受、孰、庸、嗟、愚、惑、不、遗、巫、卑、羞、谀、欤、郯、苌弘、师襄、聃、攻、蟠、经传、拘、嘉、贻。

四、挖空练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道相似也,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不拘于时,学于余。 ,作《师说》以贻之。

五、理解性默写练习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择师的标准是:

(2)《师说》中,韩愈认为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3)《师说》中认为,如果有了疑惑而不从师学习,结果就是:

(4)《师说》中认为从师学习不应分年龄大小,即生乎吾前, ;同样, 。因为,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5)《师说》中,韩愈感叹“师道不传”和“欲人无惑”的两句是:

(6)《师说》中将古代的圣人和现在的普通人的学识和从师学习的态度进行了对比,古之圣人, ;而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 。这就是“ ”,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7)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8)韩愈在《师说》中将“爱子”与“自身”是否从师学习也进行了对比,其句子是: 。真是糊涂啊。况且 。违背了老师真正的职能。再说, ,真是本末倒置,因此韩愈说“ ”。

(9)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10)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12)韩愈在《师说》阐述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后,感叹 。同时,又把“ !”两类人是否从师学习的最终结果作了对比,感慨不已,再次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3)《师说》中,韩愈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并举出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些人学习,但是 ,借孔子尊师的典范,批驳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错误论调。另外,孔子说:“ 。”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愚昧。由此,韩愈得出师生关系其实是这样的:

(1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15)《师说》中,李蟠年龄虽小,但是喜欢学习古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具体句子是: 。我对他的评价是“ ”并“ ”以示褒扬。

(16)韩愈《师说》一文中用“ ”两句批判了士大夫以社会地位为借口而耻于互相学习的心理。

(17)在《师说》中韩愈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无论对方年长年少,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向他学习的句子是:“ ?”(18)韩愈《师说》中,作者化用《论语》中的句子,以“ ”两句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19)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句阐述了“学生可以赶上甚至超过老师” 的理由。

(20)《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2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2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两句写到的那种老师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23)《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是长还是幼的是:

(24)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 “__ ___” 一句表明师之所在。

(25)韩愈在《师说》中论述老师与弟子的关系时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要贤于弟子,二者仅仅存在“ ”的区别。

(26)《师说》中以孔子为例论证“ ”,论述了“ ”的中心论点,再次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六、高考真题

2008年全国卷(Ⅰ)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

2014年全国(大纲卷)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2012年(新课标卷)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 ,君子不齿,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唐散文《师说》)

2018年新课标卷(Ⅰ)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参考答案:

四、挖空练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 终不解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或不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曰师曰弟子云者 彼与彼年相若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五、理解性默写练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8)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0)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

(2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4)道之所存。

(2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6)圣人无常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六、高考真题

2008年全国卷(Ⅰ)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2014年全国(大纲卷)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2012年(新课标卷)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18年新课标卷(Ⅰ)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