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写三国志的陈寿是哪个朝代的人_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怎样的形象

写三国志的陈寿是哪个朝代的人_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30 00:35:01
阅读:

写《三国志》的陈寿是怎么摊上大事的

《世说新语》有一卷是“任诞”篇,专门记载魏晋那个时代荒诞不经的事情。一些现在看来很是伤风败俗的事,都能让时人羡慕不已,甚至捧为经典。因为,越任性越说明个性解放,越荒诞越说明越超脱,越离谱说明越有创新意识,越能受到人们的膜拜。

但有一点,你是不能突破的,就是那个时期讲的道德底线:孝道。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那个时期的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他才思敏捷、满腹经纶,但是历来名声不算很好,人品方面常被人诟病,就是栽在孝道上。两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却让陈寿摊上了大事,承受了一生的污点。

《晋书》记载,“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什么意思呢?陈寿的父亲亡故了,他又伤心又劳累,丧事一办完,陈寿就病倒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他就喊了丫鬟,叫她给他端碗药来,丫鬟应惹着,不一会儿药就端来了,给陈寿喂药。这个事情恰好被来访的客人看见了,于是传了出去,乡族朋友都纷纷指责他亲近女色。读到这里,也许我们会很纳闷,这么点小事就遭受如此大的指责,古时人情世故实在险恶得不可思议。

陈寿生病了,让丫鬟端药给自己吃,应该属于很正常的事,估计这里有史书的隐晦之语,或者说陈寿根本没病,但被客人发现他俩在亲热,于是陈寿借口说自己病了,让丫鬟给自己喂药。怎么喂,这喂药到底是用调羹一口一口地喂,还是抱着陈寿的头让陈寿自己喝?史书里没有交代。

但这也不奇怪,男人贪图女色,在晋朝是很普遍的事情,大臣石崇的家里美妾丫鬟多了去了,每天跟她们在一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也不见有人笑话他,甚至贬议他。至于男主人跟丫鬟发生关系,也是件正常的事情,男主人有钱贪色,奴婢们贪钱有色,两者不管主动被动一拍即合。外人自然也不会说什么。

但为什么陈寿会摊上大事,原因就是,按照当时礼制规定,父丧三年之内是不能近女色的,不与妻妾同房,否则你就会被视为不孝。居丧也叫“又叫“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陈寿家不可能没有书童男仆之类,即使陈寿真有病而需要别人帮助,也完全不必让侍婢来自己屋里调药。估计那时才20多岁的陈寿,难免会有男女情欲的念头,在居丧期间忍不住作出亲近女色之举,而又偏偏被人看见。

那时陈寿在朝廷里当着官,出了这种事情,舆论一传,不用说,这官当不下去了。因为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考察干部主要是从第三方面综合打分,一是品行,一是才学,一是家世。品行跟孝廉有关,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陈寿出了这事情,品行分大幅度下降,品级就上不去,谁也保他不住,只得老实下台。

但陈寿毕竟有才,大臣张华对陈寿很欣赏,两人关系很铁。过了几年,陈寿与丫鬟的事情逐步淡出了大家的视野,陈寿在张华帮助下悄悄复出了。

复出没多久,陈寿也真是背,发生了另外一件事,这次是跟他母亲有关。史书记载“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陈寿母亲去世,根据母亲的遗言,他把母亲葬在洛阳。没想到陈寿不将母亲送归故土安葬这事被人给捅出来了,结果社会上舆论四起,说他这是极不孝的行为,最后连朝廷也顶不住压力,贬议指责他。明明陈寿是遵照母亲遗命的,也会还会被人贬议?按照生活常理,陈寿在洛阳当官,就近葬在这里,也好让母亲入土为安。若是千里迢迢,把他母亲归葬到老家安汉去,来回得一年半载,既耽误工作,又劳民伤财。

但是舆论不这么认为,陈寿30多岁离开家乡到洛阳,那么他母亲就应该是50多岁才离开家乡的,对于生活了50多年的故土,叶落归根的心情人皆有之,希望和葬在安汉的陈寿父亲死则同穴,更是人之常情,在人们看来所谓“遗言令葬洛阳”是不合常理、不合孝道的。当时的舆论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但是为什么陈母会留遗言给儿子葬在洛阳呢,史书没说,据猜测,估计是陈母比较疼爱儿子,从洛阳扶棺回安汉将是一件历时数月花费巨大的头疼事。

面对汹汹舆论,陈寿只得出来向公众道歉,向朝廷辞呈,一卷铺盖,回家去了。西晋的九品中正制,让官员上台的制度很严苛,没有好背景好家世,你根本就当不了官;但让官员下台,却还是比较民主的:除了领导的因素外,舆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行为不检,品行不端,被公众给捅了出来,那就请你回家去休息。

当初,陈寿的好友谯周曾对他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本来这两件都是小事、家事,跟别人毫不不相干。但是为什么陈寿会摊上大事?我觉得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因为他的人品是有一点问题的。当初,陈寿和寿良、李宓等都是蜀国年轻人才中的拔尖人物,他们同时入洛,开始时关系很亲密,但渐渐地开始互相排挤互相攻讦。例如寿良“初与(陈)寿齐望,又相昵友”,后来却“与寿情好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本来朋友之间反目成仇也没啥大惊小怪的,但陈寿和多位朋友都是如此,自然会让人怀疑是不是他为人处世的确有问题。而且《华阳国志》记载寿良“贯通五经,澡身贞素”,意思就是寿良品行端正,旁人很难有所非议,不像陈寿那样经常遭人贬议。因为常璩和陈寿、寿良诸人并无任何利害关系,他的《华阳国志》应该是比较客观中立的记载。

因为孝道,陈寿被贬议回家后,还因祸得福,命运最终成全了他。毕竟他还是有些本领的人,他回家一不种田二不卖红薯,而是立志著书,后来写了一部很著名的书叫《三国志》,何况是私人修史,实属不易。如果当时不被舆论评下台,他说不定还在小官的岗位上晃荡晃荡,想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学者,是不太可能。当然这是后话。

再回到孝道这个话题上来,西晋是个重孝道的朝代,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在治国管理、贪图享受、纵容腐败等方面给后人有很多的诟病,但是在以孝治国方面却有不少的成绩。司马炎树立了一个典型王祥,王祥侍奉后母极其孝顺,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同时,司马炎对孝子们十分关心,官员王戎与和峤俱以孝称,那一年两人同时遭遇大丧。王戎伤心欲绝,哀毁骨立,形容枯槁,而和峤虽然也很伤心落泪,但是却不失礼数。司马炎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派刘仲雄前往慰问,生怕和峤非常伤心悲哀但不失礼数,会严重影响身体。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