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是什么事_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会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是什么事_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会哭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04 03:50:05
阅读:

马谡是三国中死的最冤的一位 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用意

人们印象中马谡因丢失街亭而被诸葛亮斩首,往往被认为是马谡他咎由自取,诸葛亮已对他仁至义尽。但是对照史书中类似事件的记载,仔细斟酌。我们就可以看出,像马谡这样虽然他犯的错误不小,但还不至于到杀头的地步。

而诸葛亮因街亭之役失利斩杀马谡,小编以为诸葛亮另有用意。马谡其人只是诸葛亮借题发挥的一个牺牲品,马谡死死的还真有点冤枉。

史书《三国志》中关于马谡被杀的记载内容十分简略,也十分的零散。事情的原因大致如下: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兵出祁山,大举进攻曹魏。他以马谡为先锋,督诸军在前。在街亭,马谡与魏将张郃遭遇。马谡不遵从诸葛亮的节度,舍水上山,不据城池,结果被张郃断绝极道,打得大败。街亭之役不久,诸葛亮被迫引军还汉中。为严肃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内容取自《三国志》)

马谡被诸葛亮处决的罪名为“违亮节度”,“依阻南山,不下据城”,招致败军陷城。这个罪名看似有理,却经受不住反复推敲。

马谡是三国中死的最冤的一位 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用意

马谡其本身为刘备的前军大都督,其在街亭已远离主帅诸葛亮行军作战,已当时的通讯条件,马谡不可能将其在前线发生的所有情况随时向主帅汇报,然后再等主帅批准再去执行,那样的话只能加重贻误军机。《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非常欣赏马谡本人的,既然诸葛亮对马谡的才干,特别是军事才能,十分欣赏,这次又让马谡为先锋,所以诸葛亮一定会放手使用他,授予马谡充分的指挥自主权,绝不会对马谡的行动处处“节度”。所谓“违抗节度”,只能是诸葛亮为斩马谡而硬加给他的一个罪名。另外,马谡在街亭的作战方案,在原则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失误。他作战中抢占街享地区的制高点,符合古时的用兵原则。依《孙子》兵法的理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残阴”。意为两军相争,谁占据了高阳之地,谁就是处在了优势的作战地位。而今街亭故址(今甘肃天水陇城镇),这一带地形基本上是一片无险可守的平川之地,只有形如麦积崖山是块高地。马谡兵上麦积崖(即南山),在当时的作战情况下,最有里的作战方法只能如此,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是可取的。

可以推敲出马谡其在街亭之战并没有抗命不遵的行为(且依他与主帅诸葛亮的个人关系也不会产生如此冲突),在指挥上又无大过失,既然如此。马谡打了败仗就不该定为死罪。还有,这一次蜀魏交兵,除了街亭之役的失利外,箕谷的赵云部、列柳城的高样部也皆战败。事后,诸葛亮并未对这两位将军身加刀锯,而单杀死马谡,显然是处罚过重。那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是杀了马谡呢?

马谡是三国中死的最冤的一位 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用意

小编认为关于诸葛亮斩马谡的真实原因有两点:

1.在我国历代历史学者有很多的猜侧。清朝何焯曾指出诸葛亮此举,意在封住魏延、吴懿等人之口。他说:“魏延、吴懿辈皆蜀之宿将,亮不用为先锋,而违众用谡,其心已不乐矣。今谡败而不诛,则此辈必益晓晓,而后来者将有以借口,岂不惜一人而乱大事乎?”何焯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魏延原为低级军吏,因受刘备器重被破格提拔为将军,后不断升迁。刘备夺得成都,汉中地区孺重将镇守。他不用呼声很高的张飞,而独遗魏延,说明了对魏延的偏爱和信任。吴懿是刘璋旧属,蜀汉一大政治势力—东州兵集团的代表人物,刘备为拉拢他,特迎娶其寡妹为妻。相反,刘备对马谡的印象一直不佳,临终时明确向请葛亮表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次出兵,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搀杂了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不用刘备信任的宿将魏延、吴懿,却违背众将意愿提拔马谡。诸葛亮本想让他像在南中作战时一样露脸,不料马谡不争气,来了个损兵折将,彻底失败。这就把诸葛亮推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处境,不严惩马谡,不仅魏延、吴懿诸人不服,而且还有些问题不大容易说清楚,里面牵扯到对待先主刘备的态度问题。诸葛亮斩马谡,不排除上述这一背景,但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2.建兴六年的兵出祁山,是诸葛亮经过多年准备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临行前,他对取胜信心十足,如在《出师表》中称:“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蝎姆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精心准备,信心十足,再加上他所率之兵,远远多于拒守之敌,按说胜券稳操。谁知,双方刚一接触,却出现了蜀军全线崩演这一意想不到的局面。诸葛亮受到极大震动,不能不认真思索失败的原因。人们指责马谡败于纸上谈兵还可以说得通,如以此批评赵云就没有道理了。赵云谋略出众,一身是胆,这样一位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名将竟也败在远不是他对手的曹真手里,令人费解。根据研究,杨德炳先生提出街亭之役失败的真正原因是蜀军素质太差的观点,这一说很有道理。诸葛亮战后曾讲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城,而不能破贼为艘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他承认军队素质差,不但将领“不能训章明法”,而且士兵“临事而惧”。赵云的军队人数也多于敌人,史书仍称其“兵弱敌强”,可见蜀兵弱,表现不在人数上,而是弱在战斗力上。马谡之败,汲道被断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由于刚一交锋“士卒离散”造成的。想当初黄忠居定军山上迎敌,能够“乘高鼓嗓攻之,大破(夏侯)渊军”。同样情

况,马诬军却因区区汲道而反胜为败。可见关键在于蜀军素质太差,没有任何战斗力。

诸葛亮为扭转这一形势,必须对蜀军进行全面整顿,严明纪律,提高战斗力,整肃之前,他要非杀人立威、杀人明法,因为只有杀一才能儆百,才能震动全军,改变风貌。由谁来充当这一被严惩的反面样板呢?赵云是名将,失败之后仍临危不乱,“敛众固守,不至大败”。高祥与诸葛亮关系不深,列柳城之败对全局影响不如衡亭失利那样大。斩此二将,皆不能服众。唯有马谡是最合适的人选:既与诸葛亮情同父子,又罪行较之别人严重(马谡败后曾一度畏罪潜逃)。诸葛亮斩马谡,不但能平息人们对他的猜侧和指责,又可表明他为严明法纪,能够作到不避亲疏。

其实诸葛亮斩马谡的弦外之音是:连我最宠爱的马谡,我都能斩,今后你们哪个违反命令,能有好下场吗?不久诸葛亮与蒋瑰谈起此事,“流涕日:孙武所以能侧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截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城邪!”一句话,诸葛亮孺要马谡的头来作文章。

于是,马谡就这样成了诸葛亮整南军纪的一个牺牲品。

马谡是三国中死的最冤的一位 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用意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