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陈胜推翻了秦王朝吗_刘邦和陈胜谁先起义

陈胜推翻了秦王朝吗_刘邦和陈胜谁先起义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11 15:51:10
阅读:

01 陈胜:死国可乎?

公元前209年的夏天,闷热的天气,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似乎要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消消这漫天的暑气。终于一场暴雨如期而至,消解了许多人的内心燥热。一支戍边队伍因这暴雨,无法继续前行。

这支戍边队伍的中层领导中,有俩人比较有想法,对秦律也比较有研究,知道如果不能按规定期限到达戍边之地,按照秦律要实行连坐,整个戍边队伍都将被斩杀。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而是明明知道那个结果却无力反抗,不能够采取任何措施对抗命运的安排。

这俩中层领导面临着被斩的命运,也是唏嘘不已,曾经的奋斗,那么多的理想,难道这一切都要结束了么?

做一个守法公民,放弃反抗,等待命运的安排。

不,不甘心。

许多时候正是不甘心,改变了许多事情,不甘心现状,就会加倍努力,不甘心命运的安排,就选择抗争。

我想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是不甘心。于是这俩中层领导面对不堪的现状,想起了抗争。

怎么抗争命运的安排?逃亡?还是造反?逃亡,做一个东躲西藏的流流窜犯,受尽生活的逼仄煎熬,在落魄中死去!造反,恐怕死的更惨。

正常人肯定选择逃亡,好死不如赖活着。偏偏这俩人都比较有想法,在落魄中死去,还不如去尝试下藏在心中那么多年的想法。

于是这俩中层领导陈胜和吴广,决定轰轰烈烈战斗一场,说出了那句“死国可乎”!

死国可乎,为哪个国家而死?为秦帝国而死么,显然不是,应该是为他们曾经的国家而死。究竟是六国之中的哪个国家,太史公也没有给出答案。

陈胜吴广这俩人不是一般的平民出身,而且俩人商量说死国,说明俩人有可能曾经都是某个国家的贵族,曾经辉煌过,曾经富贵过,因为秦把他们的国家都灭了,废除了贵族世袭,现在没落了。

这也就能解释少年陈胜虽然为生活所迫给别人打短工,却来了一句:“苟富贵,无相忘”。人家至少见过富贵,享过几天福,知道富贵的样子。相比之下,这帮工友,天天和土地打交道,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好比蒋经国在苏联那会儿,虽然是底层工人,如果哪天和工友来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这些工友估计也不会相信,层次不一样。

所以我说,陈胜和吴广虽然做了屯长,但是对秦朝并不满意,一心想着昔日的辉煌,早就有了造反的念头,只是以前没有机会。

现在,面对未卜的前途,他们决定奋斗一把。

这就是陈胜吴广真正的过人之处,他们战胜了求生的本能,决定为拿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去奋斗。虽然有人说陈胜造反的目标并不高尚为了富贵,但是决定死国的这一刻却充满气魄,去挑战那一个巨大的存在。

再宏伟的目标也需要落地,陈胜将如何落实革命方案呢?

02 陈胜吴广革命组织的构建

革命需要有严密的组织,有明确的目标。这些东西陈胜有没有呢?今天先讨论陈胜的革命组织,复盘陈胜吴广的革命小组情况。

陈胜和吴广商量死国之后,陈胜分析了革命局势的: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陈胜的这一番话包含以下几点意思:

(1)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许多人都对秦不不满,深受其苦;

(2)公子扶苏虽然被秦二世赐死,这消息好多人还不知道,他在老百姓中具有号召力,比较温和,可以借用他的名号;

(3)楚将项燕有功于楚国,爱惜士卒,在楚人中间具有号召力,可以借用他的名号;

(4)这次革命,咱们得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旗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暴秦。

陈胜一番分析,虽然得到吴广的赞同,毕竟头一次干革命,内心还是不踏实,决定问问上天的意思,去占一卦。之前说革命要有革命组织,虽然《史记》没有写明这位卜者的姓名,但是他绝对是陈胜革命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

不信你试试,大街上随便找个算卦的,让他给你算一卦造反能不能成功,估计早被举报了。陈胜和吴广在做如此重大的决策时,两人同时去找这个算卦先生,说明陈胜吴广对他是绝对信任的,而且平时三个人就在一起讨论过革命方案,所以还没等陈胜吴广开口,这位革命同志就知道他来的来意,还给们指点了具体的方法: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现在看来,在戍边队伍中至少存在着一个3人革命小组。

虽然公元前209年夏天那一场出人意料的大雨,让陈胜吴广有点措手不及,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虽然来得突然,但是对于陈胜来说也许并不意外。从陈胜的这一番对话来看,陈胜从宏观局势分析,到革命的旗号,早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经过陈胜吴广一番装神弄鬼,以及一系列的情绪酝酿,杀死了戍边队伍里的3个将尉之后,开始进行革命动员: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陈胜的革命动员先是说继续跟着秦朝混,下场很惨,接着说跟着我有肉吃,将来封王封侯都不是啥问题。

陈胜的戍边队伍900人,采取的应该是军事化管理模式,有严格层级,陈胜吴广杀死了将尉,他只是中层领导,应该还有其他中层领导,但是陈胜吴广的杀人举动,估计也吓傻了其他同事,站在那里无所适从。

从《史记》记载的陈胜的动员对象来看,主要是对他手下的兵士进行动员,所以他手下的人才说“敬受命”,至于其他人就成了跟随的绝大多数,敢不听话的估计就直接斩杀了。

然后局面就依照陈胜预先的规划发展: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这个900人的戍边队伍,经过陈胜吴广的重新整合,成为了抗击暴秦的革命队伍。

陈胜革命小组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支革命队伍!

03 陈胜吴广的革命目标:号召各地力量,扩张楚国,反对秦始皇的激进主义,温和的推行秦制

以前不明白为何将太史公司马迁为何将陈胜列入世家,现在明白,仅仅凭陈胜的革命旗号,就能看出陈胜王者气息。

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需要从陈胜吴广的革命旗号来分析他们的革命目标。

《史记》对于陈胜和吴广打着谁的革命旗号造反记载,侧重于记载两人对话,没有分析具体的原因。

从常识来看,小到一个公司口号,大到一个国家的宣传口号,必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的。对于陈胜他们既然决心革命,那他们的革命旗号必然也是经过认真思虑的。

陈胜和吴广为什么要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造反呢?

公子扶苏和项燕已经不单单是和秦朝有着爱恨情仇的个人,更是那个时代的某种政治符号。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始皇帝和公子扶苏的政见不同,始皇帝全面推行郡县制,处理政务中一副法家思维,对于好发议论儒生处以重典,采取相对比较严厉的政治策略;公子扶苏认为天下初定,需要稳定人心,对于儒生以安抚为主,采取相对温和的政治策略。由于政见不一,始皇帝让公子扶苏到边关去了。

公子扶苏作为秦帝国的高层,作为一个政治符号,代表着秦帝国高层的温和路线,受到秦始皇冷落和胡亥的陷害,象征着温和路线在秦帝国的政治待遇。

陈胜吴广以公子扶苏的名义革命,既有为公子扶苏报仇的意味,更有着向世人昭示他们将推行秦帝国温和路线的意味。

《史记·楚本纪》记载:

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三年,秦灭魏。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

楚国被秦灭,项燕因抗击秦军失败而死,意味着六国最后的抵抗势力从此不复存在,作为六国最后的抵抗势力代表,象征着对秦体制的抗争,作为反抗秦体制的政治符号,具有号召意义。

公子扶苏作为温和路线的代表,作为这一众路线的拥护者,他们不反对秦国体制,反对的只是秦始皇激进的推行方法,简单说就是反对嬴政但是不反对秦法;项燕抗击秦国,保卫故国,他反对的是秦体制,反对的是秦来灭他的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存国,简单说他们反对秦法,更反对秦法的激进推行者嬴政。

公子扶苏和项燕所代表的政治路线,存在着一个契合点,就是都反对嬴政。陈胜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将公子扶苏和项燕捏在一起,更是想将两种政治符号背后的力量整合到了一起。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周公旦封建亲族,搞出一套官僚世袭制度,秦国商鞅变法,弄出一套军功封爵,不再搞世官制。陈胜吴广召开动员大会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显露了陈胜的政治倾向,对周公旦的封建制这一套不以为然,还是要搞秦国那一套。

陈胜革命时,号称大楚,但是奉了公子扶苏和项燕为革命导师,如果陈胜想回到六国体制,没必要祭出公子扶苏。也许陈胜一开始就担心这支革命队伍目标跑偏,变成旧贵族复国工具,所以就引进了公子扶苏作为革命导师,去稀释其中的复国因素。这这也从侧面说明,陈胜们革命目标的精神指导不是封建制那一套亲亲尊尊,而是公子扶苏的温和路线,而是秦制下的温和主义。

陈胜展开军事行动,到陈县后,就和各方豪杰父老召开政治会议,商定大计: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原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这次会议出现两种意见:

(1)陈县豪杰父老的意见:建楚国,自立为楚王;

(2)张耳陈余的意见:不称王,继续西进,立六国之后为王,让他们和秦打仗,陈胜只要在咸阳号令诸侯即可成帝业。

按照陈县豪杰父老的意见,陈胜恢复楚国自立为楚王之后,要是有人以楚国王室之后的名义要求陈胜交权,难以处理。按照张耳陈余的意见,不称王,立六国之后为王,六国之后个个比陈胜更具有当王的血统,这些人复国后,凭什么听陈胜的调遣,就连秦始皇以武力也没有彻底压制六国贵族之后,陈胜更不可能做到了,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陈胜恐怕要比这些人的爹死的还惨,何况如果当初六国真的齐心协力,也不可能让秦国有机可乘。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陈胜绝非等闲之辈,能将公子扶苏和项燕捏在一起,具有整合政治力量的思维。陈胜明白秦灭六国,除楚国保留有实力外,其他五国已经被秦国消耗的差不多了,这些王室之后除了能争权夺利外,不可能贡献力量。陈胜要做的就是继续整合资源,于是将大楚改为张楚,欲张大楚国,依托楚国的民间力量,号召大家把楚国做大做强,扩张楚国领地。

至此,也就弄明白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目标:号召各地力量,扩张楚国,反对秦始皇的激进主义,温和的推行秦制。

陈胜看到了秦始皇激进的推行秦制的弊端,欲以整合反对秦始皇的政治力量,重塑整个帝国,这就是陈胜的王者之气。

司马迁将陈胜列入世家,除了陈涉曾经的贵族出身,以及死后被汉高祖刘邦追封为隐王之外,似乎还有着陈胜本身的王者之气。

称王六个月后,陈胜失败了,陈胜为什么不能够实现他的革命目标?

04 司马迁:陈胜失败之处,在于杀故友,导致队伍产生离心力

陈胜失败的结局估计大家都知道了,否则也不会有刘邦什么事儿。《史记》记载陈胜被自己的司机杀死,然后司机投降秦军。

陈胜为什么会失败呢?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明确的指出: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硃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司马迁作为史学大家,从陈胜额日常交际入手,分析陈胜的缺陷,说陈胜不念旧情,杀了前来投奔的曾经在一起耕作的故友,然后所有故友人人自危,纷纷离开陈胜,导致陈王没有可用的亲近之人。陈胜称王后,为了监督和管理臣下,设置了监督机构和司法机构,对于征战在外回到陈述职的将领,如果稍微不服从命令,一律治罪。结果这些监督机构和司法机构的领导人为了向陈胜表示忠心,证明本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对将领们的言行甚至达到了苛察的地步。结果撕裂了陈胜和将领们的信任纽带,导致将领们不再信任陈胜,陈王也就没有了可用之人,迎来失败是必然的。

司马迁认为陈胜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和故交的关系,故交纷纷离去,导致陈胜没有可以依靠的亲信;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和下属的关系,将领不愿意为陈王卖命。

跟随陈胜的应该有好几拨人,一拨是陈胜在陈城的故交,一拨是和陈胜一起耕地的故交,一拨是陈胜大泽乡起义时结识和提拔的人士,一拨是陈胜起义至陈前来投奔的人士。

陈胜在陈城的故交,和陈胜关系比较好的武臣,被陈胜派到了赵地,陈胜的好友吴广被陈胜任命为假王,监督将领们西进攻打荥阳。

和陈胜一起耕地的故友,除了那个享受荣华富贵后,到处宣讲陈胜年轻时候糗事的老朋友外,其他可圈可点的人物,《史记》并没有明确记载,陈胜也没有委派这些人官职,估计这些人基础条件比较差,没办法委任官职。至于这位被陈胜处死的耕友,基本上死的也不算不冤,陈胜好不容易大搞迷信那一套,具有了统治众人的威信,这哥们肆无忌弹的大讲特讲陈胜耕地的那些事情,逐步消弱了陈胜的神秘感,有损陈胜的威信。

陈胜大泽乡起义时结实和提拔的人,应该包括和陈胜吴广一样的中层干部和卒,以及900戍边的闾左,除了吴广外,陈胜称王后有没有从这部分队伍中提拔一些人,《史记》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如果要做猜测的话,陈胜应该是从这部分队伍中提拔过一些人,但这些人不占主流。

陈胜起义至陈前来投奔的人士,这些人的构成就比较复杂了,一部分是陈城的豪杰贤人,陈胜应该对他们旧闻大名,对于这些人陈胜还是比较放心,基本还是委以重任,比如周文作为陈的贤良之士,陈胜委任周文为大将军,负责西进咸阳;一部分是其他地方前来投靠陈胜的,比如张耳、陈余、邓宗、葛婴、周市、房君蔡等。

除了最后一拨人,前三拨都可以认定为陈胜的故交,对于第一拨故交陈胜基本都委以重任;对于第二拨故交基本也就是只能享享富贵,基本不可能帮上什么忙,陈胜处死了那位四处嚷嚷的耕友,有一批故人也离开了陈胜,估计这帮人离去的人和这位耕友属于一个性质;第三波故交因为《史记》对这帮人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只有部分和陈胜一样的中层管理人员会被委以重任。

这样看来,陈胜真正可以依靠的故交是第一拨人,可以重用的就是前来投奔陈胜的豪杰。那么这些人究竟可靠么?

陈胜的老乡兼好朋友武臣被陈胜派往赵地,到了赵地武臣就自立为赵王;吴广监督将军们西进荥阳,由于不懂军事,将军们面对危急的情势,怕吴广坏事,就假借陈王的名义,杀死了吴广。武臣有才能,背叛了陈王,吴广足够可靠,但是军事素养不足。这就是陈王的亲信,陈胜都没办法依靠他们。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陈胜因为处死耕友,故交离去,导致陈胜没有可以依靠的亲信。实际上呢,反而是这些人辜负了陈胜的期望。

前来投奔陈胜的豪杰,张耳和陈余不用说了,怂恿武臣自立为赵王;周文被秦军打败,自刎而死;邓宗丢城失地被陈胜处死;葛婴擅自立襄彊为楚王,被陈胜处死;周市部队被打散后,到魏地,始终不肯称王,最后做了魏相;房君蔡作为陈胜的信任的文臣,抗击秦军,最后战死。将军田藏最后和秦军战于敖仓,最后战死。这些前来投奔陈王的豪杰,有的直接背叛陈胜,有的因违反军纪被陈胜处死,有的因不敌秦军战死。

司马迁说陈胜因为苛察下属,杀伐较重,导致将军们离心离德,实际上呢,那些背叛陈王的人士,根本不是因为陈王苛察,而是这些人利益使然;那些抗击秦军而死的人士,也没有因为陈王的苛察,而投奔敌营。

如此看来,司马迁对陈胜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05 范增:陈胜起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势必不能长久

陈胜失败的原因是不是如当时的知名谋士范增所说的呢?

项羽的首席决策顾问,范增先生在项梁起兵时为项氏家族分析了陈胜失败的原因,以供项梁参考。《史记·项羽世家》中是这样记载的: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谋士范增先生认为,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陈胜没有立楚国王室之后为楚王,而是自立为楚王,势必不能长久。这种观点在当今比较有市场,有人还常常拿出朱元璋的“缓称王”最后成功的例子为范增先生加持,认为不称王,不仅不会导致同行的憎恨忌惮,还能够号令楚国所有的势力。

先说缓称王的事儿吧,朱升对朱元璋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不断积攒实力,韬光养晦,不去关注那些外部势力的纠缠,最后功成。

三国时期,曹操其实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采取了缓称王的策略。这就说明了,缓称王适用于天下共主的情况,天下的军阀就认这一个皇帝,这时候某个军阀要想胜出,就必须得缓称王,韬光养晦,否则就制造了其他人制裁你的借口。更重要的是,缓称王还有不要当头的意思,当老大什么事情都要管,不当这个老大,许多事情就不用管了。

陈胜面临的政治环境和朱元璋、曹操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陈胜们明确的知道六国遗民想要什么。这些人受够了秦法,他们只想回到过去,只要能回到过去,谁来复国并不十分在乎。陈胜他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借助复国的名义,发动底层民众力量。六国遗民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天下共主,有共主也往上推只能是周天子了。事实上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已不可能,陈胜他们的最佳选择就是找到实力最强的那个国家,最后他们选择了楚国。

既然只能选择一国,就不可能号令其他五个国家的势力,楚国遗民感谢你还来不及,不可能反对你,所以三老豪杰积极支持陈胜称王,所以陈胜号称大楚,就能够引领四方豪杰来投。这个时候缓称王,立楚国之后,不仅不能够动员足够多的力量,反而会失去许多人的支持。

陈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改大楚为张楚,同时奉公子扶苏和项燕为革命导师。如果只是恢复楚国,其他的五国遗民没有理由帮你,秦人更没有理由帮你,所以陈胜说咱们来张大楚国,左手拉着六国遗民,右手拉着秦人,号召大家一起来反对暴虐的秦始皇,把楚国做大做强,共建美好家园。

再来分析史实,看看项氏家族的成功,是不是因为立了楚国之后。项梁遵照了范谋士的建议,找到了放羊的楚国王室之后熊心,立为楚怀王。结果不仅没有号召到足够的力量,反而导致项氏家族军权旁落。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最后还是项羽搞了政变,才重新夺回军权。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项羽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根本不是立楚王之后,而是因为他特别能战斗,加上一定的政治手腕,降服了了秦军。立了楚怀王熊心,到了分封天下的时候,项羽自己就认为这哥们没有立尺寸之功,又碍手碍脚,还派人暗杀了熊心,最后成了汉高祖刘邦讨伐项羽的借口。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原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作为项氏家族的首席决策顾问,范增看到这一幕不知作何感想,最后项羽和范增决裂,固然有陈平的反间计在起作用,但是当项家军权旁落的时候,估计项羽就开始对这个70多岁的老头不以为然了。

也许范增是楚国王室的忠臣,却算不上是一流的谋士。

相比下来,秦失其政,陈胜号召各地力量,张大楚国,反对秦始皇的激进主义,不知道比范增的立楚怀王之后要高明到哪里去了。陈胜为什么要张大楚国,不就是因为楚国王室没有能力,你没有能力,这重任自然就落到我陈胜身上了。

范增这时候建议立楚怀王之后,实在是不当立而立;到了后来天下共主,以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天下,项羽要暗杀楚怀王,范增不批评不建议,实在是当立而不立。

项羽能够取得成功,不是因为立了楚怀王之后,而是因为他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

06 秦始皇陷阱和陈胜的政治死结

周公旦打造封建社会,天子的能量不能够触及其他诸侯国,诸侯国的能量也不能够撼动天子的地位,这时候封建政治格局稳定。一旦其中某个诸侯国的能量强大到可以对其他诸侯国推行灭国战,这个时候原有的封建政治格局就难以维系。

原有的封建格局难以维系,对于这个最强的诸侯国来说,就有两个选择,要么全盘否定封建格局,推行郡县制,要么继续分封,进一步巩固封建格局。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秦始皇嬴政就面临这样的局面,在谈到秦帝国要走什么样的路时,秦帝国高层出现了两种政治方案: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王绾方案:在有条件推行郡县制的地方,推行郡县制,在比较偏远武力难以企及的地方封建诸侯。

李斯方案:运用政治力量全面推行郡县制。

第一种方案由丞相王绾提出,要分封诸子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做诸侯。嬴政让群臣讨论王绾方案,显然嬴政对这一方案不太满意,一般人对别人提出的方案不满意,可能就直接批驳回去,具有相当权术素养的秦始皇,显示出高超的领导艺术。

将王丞相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期待有大臣对王丞相的方案提出意见,嬴政这样做,一方面不直接否决王丞相的方案,以免打消王丞相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借此了解群臣的想法,显示自己的民主作风。

没想到王丞相的这一方案,得到了群臣的支持和附议。李斯却早就看穿了这一切,听到群臣对王丞相支持,不以为然!精通帝王心术的李斯,自然明白始皇帝的意图,提出第二种行政方案,全面推行郡县制。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李斯的一番奏对,获得了嬴政的热烈回应和肯定。王绾方案考虑到秦帝国国力的问题,在边远之地分封诸子,动员当地力量,承担行政任务和边防任务,照顾到诸子功臣的利益,分封子嗣做诸侯,所以得到群臣的支持,不能否认其合理性。

始皇帝着眼未来,认为那怕现在耗费国力,加派行政力量到边远地区,也不算什么,只要操作手法得当,根本就毫无问题,分封诸子功臣,到时难以处置。

若秦始皇采取王绾方案,正如秦始皇所说的“又复立国,是树兵也”,一旦推行封建,无异于树立帝国,将来免不了继续征伐。

若秦始皇采取李斯方案,完全弃置六国贵族的政治能量不用,用秦一国之力,填充边防,充实行政工作,全面推行秦法,皇权直接插入社会底层,一方面无法消解六国遗民的抵抗,张良就曾刺杀过秦始皇,一方面单就秦本身的力量也无法在帝国全面铺开郡政治。

秦始皇向后退,树立敌国,始皇帝向前进,国力不足,遭遇六国贵族抵抗,不管向前进,还是向后退,都无法实现帝王的全面专制,将郡县制全面铺开。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这是封建政治向郡县政治全面转化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陷阱,本以为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能够跨过这个陷阱,结果没有安排好接班人问题,突然驾崩,新君秦二世胡亥童鞋举止失措,没有掌握郡县政治的精髓,秦帝国兵力重点投放在边防,陈胜吴广起义,各地响应,全面铺开郡县制的方案宣告失败。

秦始皇第一个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决定全面铺开郡县制,其结果必然无法跳出这个陷阱,将这一制度性陷阱命名为秦始皇陷阱。

摆在陈胜面前的可走的也是两条道路,要么按照王绾方案,要么按照李斯方案,陈胜张大楚国,并且奉公子扶苏为革命导师,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口号,说明陈胜对于封建制那一套的不认同,内心更倾向于李斯方案。

选择李斯方案,意味着必须具有充足的政治能量,试想秦始皇举秦国之力都未能实现的事情,陈王当然也不可能做到。选择王绾方案,就会走向立国树兵的局面。

事实上陈胜派出去的亲信,并没有按照陈胜的要求收复旧地,而是自立为王,还真是被始皇帝言中,这些人自立为王,愈发不可能帮助陈王抵抗秦军了。

至邯郸,张耳、陈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卻;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筴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後。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於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後。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就这样,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似乎不可避免了,自立为王的亲信不救援,在强悍的秦军面前,部将战死,陈胜死于非命。


陈胜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於钜鹿。

陈胜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陈胜陷入了秦始皇陷阱,结成了政治死结,没办法解开。陈胜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陈胜制定的革命方案以及开创的革命局面,奠定了抗秦的政治格局。

(注:以上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