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黄河银河牛郎织女是什么关系_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人格化的美丽传说

黄河银河牛郎织女是什么关系_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人格化的美丽传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17 06:51:16
阅读: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牛郎织女称得上最古老的“异地恋”了,横亘在它们中间的,不仅有银河,还有漫长的演化历史。牛郎织女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星象学中,那时候的它们都还只是天上的星星,位列只见光不见影的天河两侧,织女星在西,牵牛星在东。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日本浮世绘:牛郎织女

经夏商周的发展演变,到了汉代,织女星摇身一变成了天帝的女儿,掌管着瓜果、丝帛;牵牛星则化身辛勤耕种的农夫,牵牛织女的人格化形象首次出现。东汉末年,牛郎织女终于“相见”并“相爱”了,在象征忠贞不渝爱情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不得相见”的悲剧色彩。直到魏晋时期,以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故事为内核的传说及“七夕节”才逐渐成型。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经历两千多年的演变,如今依然历久弥新,在被赋予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后,更是焕发出新的生机。牛郎织女这一对文化符号之所以历久弥新,始终被人们铭记,就是因为历史记忆的构建、传说故事的地方化在它们由星象变成人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银河到人间,文献中牛郎织女形象的变化

牵牛星、织女星,原本只是天琴座和天鹰座的两颗恒星,但在中国文化中,它们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经历了从农业神到爱情偶像的形象变迁。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岁时的书籍,详细记载了十二个月的星辰和气候变化,以及对于农事的指导。这本书中记载的牛郎织女:“七月……寒蝉鸣……织女正东向……”七月,蝉开始鸣叫,织女星朝向正东,象征着秋天的开始。《夏小正》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也就是说,牛郎织女最早的作用是农业报时。

到了汉代,农业、手工业都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成型。受说书艺人、传说故事,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牛郎和织女人被赋予了人间的形态,分别是牛耕的男子和织布的女子,这两颗恒星逐渐人格化,变成了类似“农神”的符号。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不过,随着小农制度历朝历代的崩坏,农夫常常要服徭役,还要务工补贴家用,土地多由妇女耕种,传统的男耕女织经济模式逐渐“名不副实”,人们就慢慢将牛郎织女的形象从“农神”的位子上拿了下来,放到了“爱情偶像”的位置上。

最迟到东汉,牛郎织女关于爱情的形象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在《风俗通义》一书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由于牵牛、织女星位于银河两侧,自然而然形成了男女被分隔在银河两岸的浪漫主义想象。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颐和园的牛郎织女绘画

再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生活被进一步塑造,据南朝梁任昉《述异记》的记载,天帝的女儿住在银河东边,虽然善于织布,但总是郁郁寡欢,天帝于心不忍,就将她嫁给了银河西边的牵牛朗,从此之后,织女荒废了本业,天帝大怒,于是命令织女“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至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完成形成了。

从星辰到凡间,考古发现中的牛郎织女形象

与文献中的记载相对应,考古活动中发现的石刻、画像石、铜镜等,也佐证了牛郎织女形象从天上到人间、从星辰到凡间的转变。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内一座汉代晚期砖室墓的墓顶,描绘了详尽的四象二十八星宿图,其中有一人牵牛形象,牛身上横列三颗星,人物前纵列三颗星,纵横三星均用线条相连。在人牵牛图像的旁边,有一跪坐女子形象,女子身前有纵向排列的两颗星,最后有一颗星与之相连。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西安交通大学壁画墓星象图

研究人员推测,人牵牛形象及跪坐女子形象所刻画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河南洛阳也有类似的发现,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的墓顶星象图,虽然略有错位,但还是能够辨认出人牵牛及跪坐女形象,在牛身上方以及女子头顶分别有三颗星。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的墓顶星象图

在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发现的东汉初期画像中,牵牛织女星不仅延续了此前人物和星星的组合,在织女的身边还出现了织机形象,牛郎织女之间还有象征银河的空白带。在晚期的发现中,牛郎织女的形象愈发丰富,织布的女子、扬鞭牵牛的男子(河南南阳白滩汉墓画像石,现存南阳汉画馆),还附加上了玉兔、白虎、天阙、三足乌等与天庭有关的图案,以及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神仙形象(四川郫县新胜乡砖室墓)。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河南南阳白滩汉墓画像石

由于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这些壁画墓及画像石上的牛郎织女形象,融合星系、人物、神仙元素,将民间故事进行了详尽的图像化描绘。

此外,汉武帝曾下令在昆明池两侧,立牵牛织女石像。班固的《西京赋》中记载:“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根据历代《长安志》所记,早在唐贞元十四年,昆明池附近便设置石父庙及石婆庙,并以昆明池为银河,石爷和石婆隔河相望。元代《类编长安志》记载:“有织女石,身长大……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石爷、石婆雕塑现在均位于斗门镇,属汉代早期风格,二人均作跽坐状,面部圆润,眉眼可辩。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金代牛郎织女铜镜

到了宋金时期,以描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装饰逐渐变多,尤其是在铜镜上。比如河南灵宝阳平镇宋墓中出土的铜镜,描绘了牛郎织女二人站在鹊鸟搭成的鹊桥两端的形象。鹊桥相会作为牛郎织女传说中最为精彩,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广为流传,二人作为星象的形象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处在鹊桥两端的爱情偶像。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金代牛郎织女故事铜镜

从传说到生活,地方故事中的牛郎与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起源地的争论由来已久,不同地区的传说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牛郎织女的形象也随之变得饱满且极具地方性特征。仅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就有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山东沂源,除此之外,河北鹿泉、江苏太仓、河南南阳等地都有许多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历史证据,许多非中原文化也有其特别的牛郎织女故事。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斗门石爷

在西安斗门镇,由于汉武帝下令立石刻的记载,以及现存的“石爷”“石婆”雕刻,形成了许多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根据历史教授傅功振的调查研究,斗门镇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多达18种,牛郎兄弟二人还有诸如孙守仁、孙守义这样的真名,当地的故事中有许多与石爷、石婆雕塑旁发现的石炕、石枕有关的细节。比如,斗门镇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石爷石婆故事:相传他们在正月十七结婚(这也是当地除七夕外,祭拜石爷石婆的重要日子),夫妻俩很是恩爱。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石婆庙里那块巨石就是他们的炕,炕上的石条则是他们的枕头。石爷是个老实人,但是就是有尿床的毛病,一天夜里石爷又犯了病,石婆一气之下踢了石爷一脚,一下把他提到了河的那一边,这也是石爷石婆雕塑分列两地的原因。这个戏谑的故事很有生活气息,足见牛郎织女传说早已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斗门石婆

在山东沂源燕崖乡大贤山,有一个始建于唐朝的织女洞,在不远处的沂河对岸,有一座牛郎庙,牛郎庙所在的牛郎官村,有世代以养蚕耕织为生的孙姓家族,根据族谱记载,他们被认为是牛郎的后代。山西和顺与河北邢台交界处有一处天河山,山名使这两个地方也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源生地,以天河山为基础,衍生出了大量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地名,如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等,构成了独有的“文化景观”。河南南阳北部有伏牛山,据说因为牛郎曾经居住于此而得名。东晋诗人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中有“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把牛郎织女与南阳联系起来。

牛郎织女的文化意义

牛郎织女从“星象”变成“偶像”,他们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通过不断地演绎和再创造,作为构建历史记忆的重要文化资料,为不同地区的特殊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银河到人间:由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看牛郎织女形象的演变

牵牛织女星原本仅仅是指导农桑的天象,后来“脱离”银河,“来到”人间,被“塑造”成个性鲜明的人物,在不脱离“爱情”这个主题的前提下,牛郎织女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中产生出了独特且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集体记忆被延续传承。

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母题,贡献了无数文化产品,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汉代牵牛织女图像研究》王煜

《宋金牛郎织女故事镜考说》杨玉彬

《长安斗门牛郎织女传说考证与民族文化内涵》傅功振

《中国神话传说》袁珂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刘守华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