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_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写的吗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_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写的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23 22:32:16
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a href='https://www.lz66.cn/tag/jiangpandubuxunhua_23588_1.html' target='_blank'>江畔独步寻花</a>·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这首诗,初看就是写了邻家院子里树上的花、几只蝴蝶、几只小鸟,也没什么特别的景物。

春暖花开时,公园里、房前屋后到处都有这样的景致,很平常。

那这首诗好在哪里?何以见得?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1

江畔是一个容易让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地方。

面对滔滔江水,杜甫曾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伤,诗人独在江畔悲寂寥。

也有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感叹,时间跨度是千秋,空间跨度是万里。从千秋看人生,人生何其短暂?从万里看个人,个人何其渺小?

同样在江畔,此时诗人没有看向“无边”和“万里”,不想坎坷的仕途,也不想短暂的青春,他欣然于邻家小院的“满院梨花飘香雪”。(也许是桃花或者其他花)

活在当下,心无挂碍,甚至有点儿天真和童趣,闲看蝴蝶自嬉戏。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2

独步。

诗人曾有过“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有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此时也是独自一人,但诗人没觉得孤独。生活中有家人陪伴,心情恬然自适。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3

寻花,有诗意闲心者,方会如此。

苏轼赏月。

有一次苏轼解衣欲睡,看到月色如水,美不胜收。遂起身赏月,去了承天寺寻张怀明。他说:美丽的月色哪里都有,但是少有人像我俩这般闲心。

徐志摩大雨中等彩虹。

在英国留学期间,有一次天空正大雨如瓢泼,他跑去桥上等雨后彩虹。后来被问到:你怎么知道雨后一定会有彩虹?徐志摩说:纯粹诗意的信仰。

白居易寻花。

不知走了多少路,找了多少地方,踏破铁鞋觅春意,不得后,白居易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没有一颗诗心难以如此。

杜甫寻花,与苏轼赏月、徐志摩雨中等彩虹、白居易到处寻花一样,也是因为一枚闲心,几多诗意。

杜甫何以闲心诗意?因自在。

戏、自在,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是诗人的心境。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4

杜甫的心情,是民生的晴雨表。

诗人常忧国忧民,即便身份卑微,也为国家忧虑,为民生思考。

《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战乱,百姓背井离乡,田园荒芜,蔓草丛生。他不仅忧虑,而且是深深地忧虑。感情之深切,令草木花朵为之动容落泪、飞鸟为之心惊魄动。

即便茅屋被秋风吹走了屋顶,屋子透风漏雨,被子也烂了,杜甫都没有自我哀怜,而是想着“如何有广厦千万间?以庇护天下寒士。”

诗人哀民生之多艰的作品居多,心情多感伤、忧郁、惆怅。

但是这首诗,诗人是高兴的。

一叶落可以知天下秋,窥一斑可以知全豹,所以尽管诗中只写了几朵小花、几只蝴蝶、几只小鸟,读者却可感知到“百姓整个幸福和谐的生活”。

这首小诗反映出周围百姓的生活是舒心的,如果百姓食不果腹,想必诗人没有心情在江畔踱步赏花;反映了当时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风调雨顺,农业生产有序进行,丰收有望;反映了没有烽火战乱,百姓安居乐业。

见到这种情形,诗人自然打心眼儿里高兴,这种心情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5

蝴蝶、娇莺的感情,其实是诗人的感情。

诗人对花留连、不想走,这种心理映射到了蝴蝶身上;诗人自在,觉得娇莺也自在。杜甫的感情,通过蝴蝶、娇莺表达了出来,蝴蝶、娇莺身上有诗人的影子。

诗人的感情是抽象、不可见的,转化为形象化的蝴蝶舞、娇莺唱,变得可见、可听,得以成诗。

花开枝头、蝴蝶飞舞、娇莺啼鸣,是诗人和读者共有的生活经验,不管读者生活在五代、宋朝、元朝、清朝,还是生活在今天。

这首诗所用的材料,是耐久的材料,所以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更容易产生共鸣。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6

和谐的邻里关系。

我们由诗可以想到,杜甫与邻居的关系和谐友好。

杜甫寻花,不知是否也“小扣柴扉久”?但诗人比叶绍翁运气好多了,因为主人没有给他一碗“酸爽”的闭门羹。

为了不打扰蝴蝶飞、娇莺唱,杜甫赏花的位置可能在篱笆外,静静地观看,目不暇接。

或者就在院子里,在葡萄藤下,看着一树一树的花,与黄四娘的老伴儿一边饮着“绿蚁新醅酒”,一边话桑麻。

和谐的邻里关系才会这样,这是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7

热爱花草、热爱生活的邻居。

千朵万朵压枝低,想必黄四娘一家人深知“业精于勤”。为果树剪枝、锄田、施肥。如果疏于管理,院子里绝不会“此树花千朵,转眼更有万朵花,一树更比一树多”。

不仅有树上的花,还有矮草花。

借此想象一下黄四娘的形象。

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花草、身体健康、腿脚麻利、满面慈祥的老太太,看到她仿佛世界都平静了。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8

视觉、嗅觉、听觉的描写。

视觉描写:“花满蹊”是整体概括,“千朵万朵压枝低”是细节描写。

嗅觉描写:花香自有蝶飞来。留连戏蝶时时舞,婉转地道出了“花香”。这里的嗅觉描写若有若无,若是有意为之,那“藏”的艺术手法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诗人这样做,谁知是无心,还是有意呢?

听觉描写: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的花,尽管是平常的景物,还是通过高超的手法,形成了极具生活趣味的艺术镜头。

有位名人说过: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发现前人未见的,而是从人人可见的现象里,想到前人所没有想到的。

看着人人可见的现象,杜甫想到了前人未想到的诗句,千年之后依然打动人心。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9

普通的生活,在诗人眼里不普通。

曾几何时,烽火连三月。诗人在孤舟之上,独自在天地间漂泊,没有归宿感,仿佛无穷宇宙中的一只沙鸥。

那是怎样的孤独?

而现在,诗人与家人团聚,有了归宿感;有基本生活所需,不为生计发愁,心地清净,又别无所求;周围的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关系和谐。

这看似平常的生活,对诗人来说不平常,倒觉得这是理想的生活。诗人心里高兴,所以能独自在江畔寻花,寻找生活的乐趣。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10

几朵小花、几只蝴蝶、几只小鸟,有时我们会觉得“这有什么呢?看不出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伟大的情怀。”

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齐白石一生画了很多小鱼、小虾、白菜、豆角、南瓜、小鸡、蚂蚱、蛐蛐。曾有人觉得“这些小鱼、小虾、小鸡、白菜没有什么重大寓意和思想,徐渭的墨葡萄、郑板桥的竹子、徐悲鸿的奔马才是有重大寓意和思想的。”

齐白石在1956年获得世界和平奖金的时候,有过一段描述:正是因为爱家乡,爱祖国,爱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为此花费了我毕生的时间,把一个普通中国人取得的感情,画在了画里,写在了诗里。

齐白石的小鱼、小虾、蚂蚱、蛐蛐里,有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生命的纯粹感情。

这首小诗也是一样:几朵小花、几只蝴蝶、几只娇莺,体现了诗人爱生活、爱生命、爱百姓安居乐业、爱岁月静好、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崇高感情。

试想: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满目萧条、“城春草木深”的荒芜,诗人希望的应该正是“黄四娘家花满蹊”的盎然生意、“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勃勃生机。

如果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体现了伟大的家国情怀, 那“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欢欣体现了同样伟大的家国情怀,因为两者是一体两面的。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11

有句话说:爱的越深,关心的越琐碎。那在这里就是:爱的越深,写到诗里的越琐碎。

王维想家,尽管心里会想“家里人的身体都好吗?最近过得开心吗?桑麻、麦子长势都好吧?……”但是写到诗里的,也只是窗前的几朵梅花。

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岑参也一样,想家乡、亲人、故友,写到诗里的也就是几朵菊花。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故园里令岑参挂念的哪里只是几朵菊花呢?

母亲的关爱和叮嘱,有时琐碎的甚至让人觉得啰嗦。最深沉的爱,表达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最琐碎的叮嘱里,有最深的感情。

这首诗也一样。

几朵小花、几只蝴蝶、几只小鸟,看上去也有些琐碎,却同样体现了伟大的家国情怀,还有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12

这首诗的转折在哪里?

诗似看山不喜平,一般七言诗的转折在第三句,这首诗的转折非同寻常。

前两句为静态,后两句蝴蝶舞、娇莺啼为动态,这是动静变化;前两句为花的颜色,后两句蝴蝶有白、黄、蓝等,娇莺是黄色,这是颜色变化;前两句无声,后两句有黄鹂之音。

但是感情没有变化,通篇诗人都是开心的。那感情变化在哪里?

在诗外。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者多,欢快的诗很少。但这首诗是欢快的。

古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首诗放在杜甫整个的创作生涯中,我们就会发现巨大的转折,仿佛李白说的“冲波逆折之回川”。

杜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情变化?因为此时是诗人理想的生活。在“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时,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时,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心中希望的就是当下的生活。

因此,这首诗的情感转折在诗外。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人本是惆怅客,为何此诗欢欣多?

13

没有至情,何以至文?

有位作家说过:我能写,首先是因为我有感情,而不是因为我有技巧。

余光中的《乡愁》,整个写作过程也就20多分钟。乍一听,觉得大作家水平就是高,20多分钟就出佳作。有一次看访谈节目,听余先生讲到: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作过程也就20多分钟,但是那种感觉在我心里已经20多年了。

李叔同的《送别》也是名篇,后来看到《送别》的写作缘由,才明白“李叔同倾注的感情”。一个大雪天,好友许幻园因家庭破产,来向李叔同告别。许幻园走后,李叔同怔怔地站在雪地里1个小时,望着好友远去的方向。许幻园早就看不见了,妻子好几次喊他回家,李叔同仿佛没有听见,就那么呆呆地站着。大雪纷飞的冬天,多冷啊。没有对好友的至情,做不到的。之后,李叔同返回家中,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没有至情,何以至文?

因此杜甫笔下的这几朵小花、几只蝴蝶、几只小鸟,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饱蘸着深情。杜甫望着“城春草木深”有多痛苦,看着“千朵万朵压枝低”就有多欣喜。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因为至情,所以至文。

对这首小诗,一千位读者有一千种理解,这是万千理解之一。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