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谁推翻了李世民_李世民发动的事件

谁推翻了李世民_李世民发动的事件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18 22:47:22
阅读: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唐太宗

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公元646年1月),刘洎因褚遂良的一个关键汇报,遭到唐太宗的猜忌,被赐死。

唐太宗的《赐刘洎自尽诏》是这样说的:

“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免其妻孥。”(《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宋·司马光)

此诏书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大概意思就是刘洎与人私下议论,暗中窥探我的病情,打算趁我有不测时图谋不轨,要阴谋执掌朝政,自比伊尹、霍光,无端猜忌大臣,想要将他们全部杀戮。理应赐他自尽,赦免他的妻子儿女。

宰相刘洎是如何犯下如此大罪的,褚遂良的汇报准确吗?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征高丽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命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刘洎被任命为检校民部尚书,兼任太子左庶子,与高士廉、马周一同辅佐太子。

唐太宗临行前,嘱咐道:“我如今带兵远征,让你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心直口快的刘洎受到皇上的如此器重,有些激动,直愣愣的回答道:“您放心的去打仗吧,大臣如果有罪,我定当诛罚。”

听了他这杀伐决断的话,唐太宗觉得刘洎有些狂言妄语,就特意告诫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你性情疏阔刚直,必会因此而遭祸,应当慎重行事。”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班师,返回定州,但在返回途中患了重病,刘洎与中书令马周前去探视。

等他们回来后,褚遂良就询问皇上龙体欠安,现今贵体如何?刘洎哭着答道:“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班师

等唐太宗回到京师后,褚遂良向皇上汇报情况时,此话变成了刘洎曾对他说,朝廷的大事不足忧虑,只要依循过去伊尹、霍光的行事方法,尽心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唐太宗一听此话,心里产生猜忌。

过了不久,唐太宗病愈后,就此事特意向刘洎询问,刘洎据实回答,而马周也为他作证,但褚遂良却坚持自己的说法。

唐太宗遂赐死刘洎,让他自尽。刘洎临死时,欲要留下奏言,宪司却不肯给予纸笔,唐太宗得知后,将相关官吏尽皆下狱。

历史上褚遂良和刘洎并没有什么过节,为何要说这些诬陷的话呢?

而且唐太宗为何就为这一句话而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和过去的那种善纳谏言、宽容大度的做事风格大庭相径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往深层次里进一步的探究了。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李承乾

唐太宗当年废掉了太子李承乾,要重新选太子时,心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抉择过程。

当时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等人力挺魏王李泰,而且唐太宗当时也有这个意向。

但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禇遂良等人却表示强烈反对,同时他们提出了另一个人选,那就是原来并不在唐太宗视线中的晋王李治。

为此弄得唐太宗心里头很纠结,搞到差一点要自杀的地步。(“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七卷》)

后来李治被立为太子。

唐太宗既然做出这个最后的决定,那就是要一心一意的培养他了。为此特意给太子安排了一个极为可观的辅臣团队——长孙无忌任太子太师,房玄龄任太子太傅,萧瑀任太子太保,李世勣任太子詹事;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太子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太子宾客。

在为李治打造豪华的班子的同时,还注意替他消除一切不利因素,剪除一切不利人员。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刘洎

刘洎,唐太宗对他的评价是“性最坚贞”,这个评价也可以理解为,他干什么事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一头犟牛。所以,虽然他为人很正直,但有时候行事说话就显得有些鲁莽了。

当年唐太宗年轻时信心满满,君臣关系十分融洽。那时唐太宗也喜欢热闹,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经常举办一些酒会来宴请大臣,席间总是欢声笑语,各种小段子不断。

有一次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席间大家都喝的晕晕乎乎,开始吹起牛来。

唐太宗不光是一个马上皇帝,文化修养也很有底蕴,尤其是书法方面,所写的飞白书那是一绝。

这天大家讨论起书法来,唐太宗不禁技痒,要露一手。

等他写完一副飞白书之后,大家都站起来争抢,刘洎起身慢,着急了,于是登上太宗的座位,从背后把唐太宗的墨宝给抢走了,东西到手后,在那里独自沾沾自喜的傻笑起来。

等大家回过神来,才看清楚抢走东西的是散骑常侍刘洎,群臣一下子傻眼了,场面也顿时冷了下来,刘洎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有人奏道:“刘洎擅登皇帝御床,理应处死。”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宴会

唐太宗那天的心情特别好,他虽然当时也觉得有些意外,但暗自一合计,为着这点小事破坏今天的气氛,岂不大煞风景?

想到这里,他大笑起来,并开了一句玩笑:“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这个典故用得让人浮想联翩。这里的“婕妤“,是汉朝汉成帝的宠妃班姬,唐太宗将自己的朝廷重臣,和皇帝的宠妃作对比,而且还用上了“登床”这样暧昧的字眼,真是大有含义。

这个事件暴露出刘洎平时行事比较率直。像他这样的人做个御使大夫很合格,但要是手握重权以后,有成为权臣的危险。

但那时的唐太宗青春年少,身边不乏英雄豪杰保驾护航,所以他并没往深里多想。

但唐太宗出征高丽前,刘洎说的那一席话,听他回答的口气,就像唐太宗把国家交给了他,而不是要他辅佐好太子似的。当时就遭到唐太宗的批评,要他慎重行事。

最后遭到褚遂良这么奏了一本,他虽然极力否认,但由于有以往的一些鲁莽说话和行事做法,唐太宗产生怀疑也在情理之中了。

这都是他以往的做法,才引起今日结果的。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长孙无忌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分析唐太宗的心理。

晚年的唐太宗疑心病越来越重,特别是征高丽回来之后,身体大不如以前,于是开始对一些身边的重臣不放心起来。就像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岑文本等人,无一例外都成为他猜疑的对象。

李靖和尉迟敬德比较识时务,晚年都闭门谢客,甘心做个寂寞的寓公,就是怕引火烧身,遭来横祸。

唐太宗为李治的接班,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他怕李治柔弱,搞不定这些功勋卓著的帝国元老,那些功勋武将是他替太子要清理的首要目标。

除了上面的李靖、尉迟敬德外,在临终前还给考验了李勣一把。他怕李勣将来不能效忠李治,便把他黜为叠州都督。

按照自己事先的考虑,如果李勣接受任命后立即启程,李治即位后就招他回来担任仆射,这样给他一个提携重用的恩典,今后好作为左膀右臂使用。

如果李勣在那里徘徊观望,不及时到任所去赴任,就立即杀掉他,免得日后李治无法控制。

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李勣

现在聚焦于刘洎,他虽然不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但以他惯常的行事风格,将来和小皇帝顶起牛来,这头犟牛,李治是很难摆平他的。

而如果他要是一旦手握了重权,会不会像当年的霍光?这些都是未可知的事情。

宁可信其有,“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还是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才是最干净利落的。

刘洎以前的行事做法,在唐太宗的脑海里开始过起电影来,以往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特别是远征高丽前,刘洎说的那一席话,这哪像一个辅佐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一个帝王或者权臣的语言!

可怕呀,可怕!

当年刘洎是力挺魏王李泰当太子的,和现在的太子李治没有历史渊源,虽然目前表面看起来是很尽心辅佐的样子,但君臣之间能否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这个就很难说了。

将来一旦他们君臣之间出现重大裂痕,按刘洎的行事风格,将是一个很危险的人物。

刘洎到底说没说过那个话呢?虽然目前他极力的否认,并且有人作证,但根据他的性格,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褚遂良的汇报和原话有出入,但类似意思的表达,还是极有可能的。

现在的唐太宗不是以前的唐太宗了,他从“疑罪从无”,变成了“存疑必办”。

这样一来,基本上就判处了刘洎的死刑。因为唐太宗要为太子将来的执政全面的考虑,除掉刘洎,就少了一个隐患。

所以,刘洎的厄运降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褚遂良

现在再来看看褚遂良,他到底构陷刘洎没有?

他和刘洎,过去没有什么矛盾,而且当年刘洎还帮过他,这是发生在贞观十七的事情。

褚遂良升迁为谏议大夫,并负责记载皇帝起居的事务,有一次唐太宗问他:

“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旧唐书·褚遂良传》)

大意是唐太宗问他:“你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记录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作为皇帝能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现在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古代的史官,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举止,并且要把不太光彩的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借鉴,希望皇帝不做不合礼节的事情。按照历来的规矩,皇帝是不能阅览的。”

唐太宗一听不高兴了,问道:“我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说:“我的职责是秉笔直书,陛下的一举一动我都会记下来。”

唐太宗一听,脸马上就黑下来了。

在这严峻的形势面前, 黄门侍郎刘洎不失时机的说了一句话,替褚遂良解了围:“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百姓也会记下来的。”

唐太宗一想也对——就是管住了史官,但我能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吗?

于是这事就过去了,等于是刘洎给褚遂良解了围。

此后再也没有听说他们产生过什么矛盾。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以疑似的证据,就轻率地杀了正直的忠臣?

朝堂

但是我们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再往下一分析,原来是路线斗争,把他们分成了两个阵营。

刘洎当年是魏王李泰的坚定支持者,而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铁杆,是现太子李治的保护人。

褚遂良历史上口碑很好,唐太宗的评价是“褚遂良耿直”,和刘洎的性格基本一样。

按理说他们性格相投,应该是好同僚才对,但是政治观点的不同,使他们走到了两个方向上。

革命阵营中哪能有异己分子存在?为了政治目的,为了团体的最高利益,在长孙无忌的暗示下,褚遂良说句违背良心的话,也是可能的。

但是这句话能不能决定对手的生死,他们不清楚,但至少给对手使了一个大绊子。

他们清楚不清楚是一回事,唐太宗如何做又是另一回事。

唐太宗办完这件事,他也就放心了,至于以后历史怎么评价,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当前,唐太宗可以欣慰、安详的到老祖宗那里去报到了。

至于刘洎走得是否可怜、冤枉,在唐太宗这里,只是小事一桩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