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李贺的诗赏析_李贺边塞诗人吗

李贺的诗赏析_李贺边塞诗人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21 09:17:23
阅读:

文/李能俍

李贺与杜牧的陕北吟

李贺被称为“诗鬼”,因为他的诗文犹如“鬼仙之辞”,常人难以企及。他虽然只活了短短二十七岁,却成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诗坛大家,成为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他生来“细瘦,通眉(双眉连通),长指爪”,也许是老天注定他命运多舛,抑郁感伤成为他的心灵常态,焦思苦吟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年未弱冠,诗名远播,本可早登科第,孰料十八岁时丧父,服丧三年。三年后赴长安应试,却因父名“晋肃”,“晋”与“进”音同,妒才者认为他应避家讳,不得应举进士。尽管韩愈为此作《讳辩》,“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然而李贺最终还是未能应试。大约是由于韩愈的推奖,李贺于元和六年(811)做了九品小吏奉礼郎,“牢落长安”长达三年,常以苦吟寄寓情感。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作有《李长吉小传》,说李贺常常骑着弱马出游,跟随一名小书童,背着古锦囊,每有所感所得,便写下来,投入囊中,晚上归家后整理成诗。元和八年,李贺又遭丧妻之痛,次年辞去奉礼郎之职,后又去潞州(今山西长治)投靠时任节度从事的文友张彻,做了三年幕僚。张彻离任后,李贺回到故里昌谷,不久病逝。李贺存诗二百余首,皆为古诗,而无律绝。这种对诗体的选择,与中唐时期另一位一生清贫的著名诗人孟郊何其相若。也许由于他们的经历与脾性颇为相似,对诗体的喜好也便近乎一致。李贺对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多有贡献,他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鲁迅先生说他“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先生手书过许多古人诗文,其中以李贺为最多。

李贺曾奉职长安与潞州,两地均与今之陕北近在咫尺,因而他的一些诗篇自然会涉及榆林的山川风物。《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即是其中一例。此诗共十二句: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马向沙场去,人归故国来。

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

锦带休惊雁,罗衣尚斗鸡。

还吴已渺渺,入郢莫凄凄。

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

李贺有一姊一兄,其兄排行第二,故称“二兄”。从诗题可知,李贺的这位兄长可能供职于军中,曾出使边关,返归延州后作有《罢使遣马归延州》诗。李贺此诗当是奉和二兄之作。唐时延州治肤施,即今榆阳区鱼河堡一带(一说即今绥德),宋时移治今延安。诗的开头二句领起全篇,写二兄罢使后的失意状态。古剑长三尺,故称三尺剑。古有“一丸泥东封函谷关”之谓,用以比喻以极少的力量可以防守险要的关隘。二句意谓空有武略而不能守边,暗含对罢使的愤懑不平之情。由此可见二兄罢使很可能是遭到贬黜。三、四句意为:战马犹可奔赴战场,而人却不得不回归故地,通过人与马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心中的不平。“笛愁”句状二兄罢使后的愁苦。陇水在今宁夏、甘肃境内,可见二兄出使之地很可能就在陇水一带。“酒喜”句是对二兄的安慰:您现在可以高兴自在地饮酒,让滴滴清酒洗去春天归途中的尘灰,也洗去您心中的阴霾。句中以“喜”映“愁”,更见愁之深重。“锦带”句与“罗衣”句,再次构成强烈对比:“锦带佩吴钩”为武将装束,诗中以“锦带”借指二兄,写他归程冷清寂寞,连路边的大雁都未受惊扰;“罗衣”句则写内地罗绮满身的达官贵人们却沉迷于斗鸡作乐,又怎能理解二兄出使边关的艰难!“还吴”、“入郢”二句引用春秋末吴国将领伍子胥率兵攻入楚国都城郢都的典故,意在称赞二兄犹如伍子胥,虽然故乡渺渺难归,但曾像“入郢”一样出使边关,戍边征战,值得自豪,无需凄伤。最后二句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进一步赞扬二兄的才能品行。这句古谚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描写了西汉名将李广战功赫赫而终未封侯的遭遇,并引用这句古谚称颂李广深得人心。李贺用入诗中,意在称颂二兄如同李广,虽不自我张扬,也会受人敬重。此诗前十句两两对仗,均符合排律的体式韵律,然而末尾两句却采用古诗句式,犹如奇峰突起,凸显出二兄可亲可敬的形象。诗作与延州有关,其中表现的世情风物,自然也是古老陕北的一种写照。

再看李贺的七言古诗《北中寒》: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北中”即北方,北地。全诗写北方的奇寒景象,其中每句写一景,如“一句一绝”者。古有“北方色黑”之谓,首句写北方天色晦黑,笼罩东、南、西三方,使得各方天色变紫。“黑”“紫”色调阴冷,给人以神秘威压之感。这是从总体上写北方冬景,领起全篇。以下七句分别写七景:黄河冰封不见鱼龙;厚厚的树皮冻断了木纹;载重百石的巨车在冰河上行进;草上压盖着铜钱般大的霜花;寒雾迷蒙浓厚,仿佛挥刀难入;海水上飞舞的冰凌瀯瀯喧腾;冻结的瀑布像玉虹一样,毫无声响,悬垂山间。诗句遣词设喻,多于无理处得奇趣。例如:黄河结冰时应是鱼龙潜底,偏言“鱼龙死”;木皮厚本三寸,偏言“三尺”;强车本应行于冰上,偏言“上河水”;“抽刀断水”本为习用语,偏言“挥刀不入迷濛天”;虹本有七彩,偏言“玉虹”。所有这些看似违逆常理的措辞,都包含着独到的匠心,凸显出异乎寻常的北国严寒,可谓出奇制胜。李贺曾供职潞州,此诗所描写的应是陕、晋北部黄河流域一带的寒冬景象。

李贺去世后十五年,另外一位大诗人杜牧为其诗作序,写下《李长吉歌诗叙》。其中盛赞李贺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杜牧,字牧之,号攀川居士,大和二年(828)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是中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他比李贺晚生十余岁,却在李贺去世后三十多年辞世。他能为李贺诗作序,是对李贺的赏识,也是二人的一种机缘。他的一些诗篇也写到了古老的陕北大地。这也再次表明,陕北作为昔日的边防要地,始终是诗人们吟咏的热点。

先看杜牧诗《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

死绥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庆州治今甘肃庆阳。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党项为羌族的一支,唐时集居于灵、庆、夏、银、绥、延、胜诸州,即今陕西北部与甘肃东部一带,形成以夏州(今靖边)为中心的割据势力,常与唐发生战争。史载大中四年(850)“党项为边患,发诸道兵讨之”,此诗当作于其时。长句是唐人对七言古诗的称谓。诗中“铁骢马”指披有铁甲的战马,骢为毛色青白的马。“榆溪”指榆溪塞,在今府谷县北,时属胜州。“金仆姑”为古代箭名。“死绥”即战死,古代兵法有“将军死绥”之说,谓军队败退时将军当死,故称退军为绥。“殳”为古兵器,木制,长丈二,无刃。诗篇赞颂庆州刺史赵纵英勇作战,中箭捐躯,虽已战死,却是少有的骁将,必定会青史留名。并对寻欢作乐于“朱门”而讪笑为国捐躯者的那些人予以愤怒谴责。最后二句写诗人心迹:自己也是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只恨没有手执武器上阵杀敌的机会。这首诗是文人对武士的热诚讴歌,文武相亲,协力同心,无疑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一。

再看杜牧诗《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

帝命诗书将,坛登礼乐卿。

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

对客犹褒博,填门已旆旌。

腰间五绶贵,天下一家荣。

野水差新燕,芳郊哢夏莺。

别风嘶玉勒,残日望金茎。

榆塞孤烟媚,银川绿草明。

戈矛虓虎士,弓箭落雕兵。

魏绛言堪采,陈汤事偶成。

若须垂竹帛,静胜是功名。

常侍即散骑常侍的简称,为皇帝侍从,并无实权,一般由文士担任,职位略高于正四品。少常是太常寺少卿的别称,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机关,设卿一人,少卿二人,亚列是指位列第二的少卿。麾幢指帝王仪仗、护卫所用旗帜,唐置卫尉卿,掌仪卫之事。诗题表明,崔常侍是夏州人,由位列第二的太常寺少卿出领仪卫,职务比原职更为重要,因而作者写了十韵排律以示祝贺。前四韵八句为第一段,是对崔常侍履新的赞誉。说他由礼乐卿荣任诗书将,执掌护卫。边疆安定,离不开万里长城般的护卫军。他虽然改任新职,但来客依然不乏儒者,但更多的是护卫军将士。来者的职位有高有低,但安定天下是大家共同的荣耀。(褒博即褒衣博带,意为着宽袍、系阔带,为儒生装束;填门,形容登门人多;旆旌为旗帜,借指护卫将士;绶指绶带,颜色不同以别职位高低。)接着四韵八句为第二段,写崔常侍率领护卫军出巡的场景。新燕穿飞,夏莺齐鸣,战马嘶风,日照金茎,榆塞烟媚,银川草绿,猛士挥戈,长箭射雕,其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得声情并茂,富有画意。(玉勒指马勒,借指战马;金茎即铜柱,为立于边界的铜制界桩;榆塞即榆溪塞;银川指银州川,即今米脂县无定河川;虓虎即猛虎,喻兵士。)末尾二韵四句为第三段,写作者对安定边疆、建树功绩的看法。魏绛为春秋时晋国卿,力推和戎之策,开创了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陈汤为西汉将领,曾率兵攻杀匈奴郅支单于。作者认为,应该采纳魏绛的和戎之策,而陈汤式的以武制胜只是偶然可以成功,从而表明了以和为贵、不尚用武的安边思想。最后二句进一步指出,想要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就应当以和为贵,因为这才是取得全胜、建立功名的上策。(静胜即净胜,意为全胜。)

李贺、杜牧,两位杰出的诗人都以他们杰出的诗篇描绘了陕北古老大地的山川人物、事象风情。我们在陶醉于这些诗篇的同时,榆林的厚重历史自然也会形象化地展现于我们的眼底。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