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关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资料_王羲之《兰亭集序》简介

关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资料_王羲之《兰亭集序》简介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09 23:32:29
阅读:

写了一半《品读王羲之之〈兰亭集序〉》文章,将笔停在半空思考中,觉得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因为这篇集序太有名了,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书法行笔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论述,要不要发表呢?几番思量之下,还是继续写下去吧,拙作以飨读者。

品读王羲之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书法里字体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手无举措,既看似平凡,其实又神秘莫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法和其中的奥妙。

同时它还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变幻莫测、法无定法”,这也正是《兰亭集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

很多人一直把兰亭集序当做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来看待,而往往会忽视了其实它也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美文。之所以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它的每一个字体都是有灵性、温度的,而这每一个字体的流淌,就是作者情感的细腻倾泻和深邃思想的表达,就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曲优美的旋律,如果仅仅是单独分析其中的某个字体的间架构造的优美,那就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兰亭集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书法自然形态之美和人的情感之美、人生感悟的和谐统一,如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品读王羲之之《兰亭集序》

正文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还是一篇美文,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并从中得出书圣王羲之在此篇中想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有哪些呢?

在西晋末年,王氏南渡举族迁居建邺乌衣巷,后来又迁会稽阴山,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

王羲之在朝廷里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他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史称“王右军”。

在农历的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就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大家一起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为修禊,是一个除灾求福的祭祀活动,这是古代的一个民俗。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51岁时,他时任会稽内史,在农历3月3日,王羲之正好就趁着这个祭祀活动节日,和亲朋好友朋相逢在一起来相聚,饮酒作诗、畅谈人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胜友如云”。他邀请好友谢安、谢万、孙绰、许询、支遁及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40余人在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作诗,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集会结束后,将与会者的诗汇集为《兰亭集》,而王羲之为之作序,一篇名为《兰亭集序》。

品读王羲之之《兰亭集序》

这其实就是一场汇集当时众多社会上层名流、文人雅士的高端定制私人聚会party,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尽享人贤之乐。

而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远近周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反衬出赏心悦目之情,享受天美事雅之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能和众多友人们一起,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是何等的快意人生啊?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此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美景,观看宇宙之大,天地万物复苏,“游目骋怀”,“极视之娱”,此乃是人生一大乐事也,感受在此美景之中娱乐、玩耍的快乐,心情感到无比的舒畅和愉悦。

然而文章第二段画风就转变了,来了转折,忽然作者感悟到“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之感,感慨人生短促,盛年不常在,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可以放纵无羁的生活,也不过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衰老即将到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感悟生命短促和无常,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复杂原因,这里的“悲”作者从古人身上证明了人生的确是短暂的,同时更主要是为当时名士们的主流思想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感到悲哀,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

品读王羲之之《兰亭集序》

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当时写下此文留给后人,其实也是寄希望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可对我们后世之人有所启发:感悟生命之短促与无常,有时的确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所以人生的一切欢乐和美好尤显珍贵,我们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