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兰亭集序解析_兰亭集序的序怎么理解

兰亭集序解析_兰亭集序的序怎么理解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1 11:47:32
阅读:

说实话,《兰亭集序》的译文注释,我是看不懂的。

读兰亭集序的第一段时,还是充满快乐的。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仅以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佐酒,都可使人感受到无尽的快乐,更何况是名士聚集,把良辰美景、天地万物都拿来入诗,以诗佐酒,以酒助兴,畅叙幽情呢?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有些注解,我是看不懂的

然而,每次读到“人和人之间交往,转瞬间就会度过一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我就会从这无尽的快乐当中转瞬间就坠入无尽的迷茫当中。

书上说,这是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根据名士们不同的人生活法开始兴发感慨,展开联想。结合下文,意思就是:人生短暂啊,有的人,人生在谈玄论道中度过;有的人,人生在纵情外物中度过。

但我总觉得很牵强,如果把俯仰一世解释为人生短暂,那跟“人和人之间交往”有什么关系吗?难道说,不与人交往,人生就不短暂了吗?而且,“悟言一室之内”必须要有朋友作陪,难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也必须拉上别人一起吗?恐怕不见得,比如比王羲之时代更早的阮籍,曾自己驾着马车,任凭牵引马车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一路喝着酒。当马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就放声大哭。

何况,从兰亭集会突然一下子就联想到人生的态度上去了,总觉得这个联想跨度太大,毫无根基,我是无法接受的。

说服不了自己,却要去说服别人,总感觉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于是,我试图去找出一种能说服自己的说法。

在我看来,要理解本文的第二段,首先是看王羲之在集会上做的事,然后还得请苏轼先生来帮忙。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会中,王羲之负责名士诗文的记录、整理、结集工作。我认为,第一段中说到了诗文的取材是天地万物,良辰美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这一段则可以看做王羲之根据名士诗文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并因名士们的感慨而产生感慨,并表达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感情。

流觞曲水,取杯需俯,饮酒需仰,此为“俯仰”。“俯仰一世”怎么理解呢?

历代以来,文人士大夫都有两个世界,一为现实世界,一为精神世界,王羲之们也不例外。尤其在当时政治枷锁异常沉重,政治杀戮异常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们的人生是撕裂的。身处政治斗争之中,想要在现实中自由谈论个人的理想抱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只能选择谈玄论道或者是纵情外物、放浪形骸,思想逐渐趋于消极,甚至流行服食五石散,用毒品来自我麻醉。

酒,是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融合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饮酒之前,每个人都带着枷锁,仿佛都隔绝于自己的小天地,是在不同的世界里。饮酒半酣的时候,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渐趋融合,以至于分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到了天上。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够撇开枷锁,才敢于“畅叙幽情”,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全展示出来。就连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都是在微醺的状态下,醒来修改,反而每次都不能满意。

因此,我认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可以解读为:我们这些人彼此相处,酒让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意为曲水流觞,对坐饮酒赋诗的这个活动让我们暂时放下俗世的枷锁,也就是俯仰之间,我们就走近彼此的精神世界,了解了彼此的内心深处的情感,精神世界融合为一。

于是才有下文每个人都放开来,在诗文中或谈论人生感悟、襟怀抱负,就像和朋友在室内面对面一样无拘束,或表达自己的情怀。然而无论什么,最后都发现彼此拥有共同的感慨:世事无常和人生易逝。

当然,精神世界融合为一并不意味着大家对任何事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就比如人生观的问题:大家的诗文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触发了王羲之的感慨,他不能认同士大夫们“生死一同,日趋消极”的生命态度,因此通过对“死生亦大矣”的引用和“岂不痛(痛惜)哉”的叹息表达了婉转的批评。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