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孔雀东南飞典故_

孔雀东南飞典故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6 17:17:33
阅读: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几百首诗中,最有名气的一首长诗。该诗足有1700余字,是古代叙事长诗的鼻祖,亦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首。《孔雀东南飞》,通过描述刘兰芝和焦仲卿,在反抗以焦母为形象代表的封建礼教的过程中,最终一对郎才女貌,琴瑟和鸣的夫妻,被迫双双自杀,以此来进行对封建礼教的最后抗争。

刘兰芳“乃投水而死”,是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则是对刘兰芳之死的懊悔,更是对焦母的蛮横专权下的无奈的反击。《孔雀东南飞》里,描述的男女婚姻悲剧,看似是因为焦母的无理干预。其实背后反映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下畸形的道德束缚,与男尊女卑的女性地位。这才是《孔雀东南飞》,真正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今天,我们就透过《孔雀东南飞》,来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孔雀东南飞》: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一、封建礼教下,传统“孝道”对焦仲卿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背景,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汉王朝。诗句的主人公焦仲卿,是一地方小吏。妻子刘兰芳的家庭,虽然不是大户人家,却也算得家境殷实。明明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但这桩婚姻自开始起,就引起了焦母的强烈不满。根据刘兰芳所述:“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刘兰芳知书达理,贤惠持家。三天赶出了五匹布,焦母仍然嫌她赶得慢。刘兰芳向焦仲卿哭诉,并非是自己偷懒,言下之意,实在是焦母太过苛刻。

最后,刘兰芳以“及时相遣归”作为威胁,希望让焦仲卿遂了焦母的心意,赶自己回娘家。看似威胁的背后,表现得是刘兰芳对焦仲卿,能够维护自己的心愿。只是这份心愿,还是抵不过传统“孝道”对焦仲卿的束缚。焦仲卿对刘兰芳是有感情的,他找到焦母说:“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是焦仲卿,对传统孝道的第一次反抗。焦母大怒,以刘兰芳德行不够,肆意妄为为由,劝焦仲卿休了刘兰芳,再取另一大户人家的女子,秦罗敷为妻。

《孔雀东南飞》: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面对焦母的无礼苛责,焦仲卿的形象了也发生了巨变。从据理力争,渐渐默不作声,只知道跪地乞求。直到最后: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从这段可以感受到,焦母在焦仲卿面前的形象,是十分蛮横的。而焦仲卿这个所谓的官吏,在其母面前,却是表现得唯唯诺诺,没有任何主见,这是导致焦仲卿和刘兰芳,悲剧的导火索。《孔雀东南飞》的隐藏背景,就是焦仲卿的原生家庭。焦母中年丧夫,一个人将焦仲卿拉扯长大。焦仲卿渐渐成为了,焦母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当刘兰芳嫁入家门,焦母认为焦仲卿慢慢违背自己的意愿,尤其是敢当面和她顶撞,才会说出“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种话。刘兰芳的出现,让焦母觉得自己的地位在悄悄下降。这种畸形的恐惧感,才是焦母对刘兰芳百般刁难的主要原因。

《孔雀东南飞》: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而焦仲卿自幼受到焦母孝道的“熏陶”,从“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就能看得出来,这是焦仲卿从小到大,第一次违抗焦母的意愿。自幼生活在焦母的管制下,焦仲卿对焦母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对母亲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充满感恩。另一方面,是他对母亲以“孝道”压迫焦仲卿,主宰他人生的无奈。孔子提出的孝道文化,在汉朝得到了大力传扬,在《论语●为政》中曾记载:“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孔子对于孝道的初心。但是焦母对焦仲卿要求的孝道,却是一种畸形的、无礼专权。焦仲卿的“愚孝”,是他在这场母亲与媳妇的博弈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孔雀东南飞》: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二、封建礼教下,男尊女卑的地位悬殊,对刘兰芳的压迫

《孔雀东南飞》的婚姻悲剧,是多方面的因素。比起焦仲卿的“愚孝”,更让人心痛的是男尊女卑的阶级关系。刘兰芳“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性格温顺,贤良淑德,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刘兰芳都是古代贤妻良母的最佳典型。但即便这样,她也没办法决定自己的爱情。在刘兰芳与焦仲卿的爱情里,刘兰芳的悲哀之处,不在于被焦母刁难,而是当她受到迫害的时候,没有想过为自己勇敢地说话,而是把希望寄托给丈夫。

“妾本丝萝,唯焦郎可以托付”。刘兰芳面对焦母的无情,与焦仲卿的唯唯诺诺,让刘兰芳对这桩婚姻,充满了失望,却仍然抱有一丝希望。第一次的反抗,以焦母获胜结束。刘兰芳最终被焦仲卿“及时相遣归”,这场婚姻早就名存实亡,只是刘兰芳不肯醒来罢了。真正引起焦仲卿和刘兰芳爱情悲剧的源头,是刘兰芳兄长的逼婚,成为了压死刘兰芳最后一根稻草。

《孔雀东南飞》: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自古,父亲死后,长兄如父。刘兰芳以如此身份回到娘家,自然是引起兄长大为不满,即便是母亲,也只能在旁边劝慰刘兰芝。但当兄长逼迫刘兰芳,去嫁给太守儿子的时候,刘兰芳的母亲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以一句“汝可去应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刘兰芳的母亲表现,也能从侧面看到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即便是母亲,在这个家里,也并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汉朝不仅尊儒,对男女关系的确立,也形成了一种风尚。早在董仲舒的西汉时期,就提出过男尊女卑的“阴阳学说”。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男为阳,女为阴,男女关系,应如同阳盛阴衰一般。汉朝沿袭了董仲舒男尊女卑的思想,继而班昭在《女诫》的敬慎篇中写道:“阴阳殊性,男女异性。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表达的核心论调,也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直压制着女性的自由,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古代这样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刘兰芳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

《孔雀东南飞》: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三、《孔雀东南飞》中,二人婚姻悲剧的影响意义

面对焦母的压迫,与刘兰芳兄长的逼婚,最终一对璧人,以死作为抗争。刘兰芳“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这场婚姻悲剧的结尾,焦母、焦仲卿、刘兰芳亦或是刘兄,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胜利者。焦仲卿和刘兰芳的悲惨结局,并非是个例,而是反映了在汉朝末期的大多数情况封建礼教下,男女不平等的关系,与儒学发展产生弊端的现象。封建礼教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对其诸多限制,根本没有追求所谓幸福的权力。而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孝道,同样成为压垮焦仲卿的一把沉甸甸的枷锁。作者借刘兰芳和焦仲卿,在爱情与孝道的博弈,来警示世人。表达的是一种想要突破封建礼教,真正寻求幸福的愿景。

正是因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孔雀东南飞》创造后,才起到了很大的反响。正如诗中的最后一句所描述那样:“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行人知道他们的故事,无一不泪流满面,争相传颂,以此为戒,反抗封建礼教下的畸形的孝道,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抛开外力的威胁,焦仲卿对刘兰芳的态度,也是二人婚姻走向悲剧的原因之一。刘兰芳心中的苦早就和焦仲卿吐露过:“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只是焦仲卿在愚孝的压迫下,一直是唯唯诺诺,最后以刘兰芳的“自遣”为威胁,唤醒了焦仲卿的一丝情意。二人亦步亦趋的态度,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无论是从文学角度,亦或是历史现实,刘兰芳和焦仲卿的悲剧,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悲剧,才能引起人们深度思考。

《孔雀东南飞》:看看古代封建礼教下,婚姻悲剧的根源

总结:

《孔雀东南飞》之所以传唱深远,不仅仅是因为其结局引人泪目。里面所隐含的文化,譬如男女婚后的相处、儒家学说的没落,与男尊女卑的社会阶级,都是极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透过诗句本身,我们能够从刘兰芳和焦仲卿的悲剧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种生不逢时的哀怨。比起他们所处的时代,无疑我们是幸福的。《孔雀东南飞》的醒事意义,无疑是激起百姓心中的一抹涟漪,虽然最终没起到实质作用。在那个年代,却是思想文化的一大进步。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