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克劳塞维次战争论_克劳塞茨经历哪场战争

克劳塞维次战争论_克劳塞茨经历哪场战争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7 01:02:34
阅读:
一口气读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看完了,你就厉害了(中)

第六章 防御

一口气读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看完了,你就厉害了(中)

一、攻击与防御

87. 防御的概念是什么?是抵御进攻。防御的特征又是什么?是等待进攻。具有这一特征的军事行动就是防御行动,只有依据这一特征才能在战争中把防御同进攻区别开来。在战争中防守只能是相对的,而上述特征只能应用在基本或概括观念上,它并不能应用于一切构成战争的个别行动上。在战争中的防御形式不仅是一种防盾,而且是一种用巧妙的打击来构成的防盾。

88. 什么是防御的目的?是据守。据守比夺取要容易,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说,假定双方的工具相等,进行防御就比进行进攻容易。因为只有攻击行动暂停即对于防御者有利。防御具有消极的目的,即为据守,进攻则具有积极的目的,即为占领(征服),占领可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据守却不行。所以,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但却具有一种消极目的,自然只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用这种形式时,才必须用它。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应该马上放弃它。

二、在战术中的关系

89. 数量优势、勇气、纪律,或其他军队的素质等,这些事物与攻击和防御均无特殊关系。此外,在我们看来,极有利于取得胜利的只有三个因素:奇袭(出敌不意)、地利与多面攻击(即“向心攻击”)。奇袭(出敌不意)的效果是,使敌人在某一地点上面临远远出乎他意料的优势兵力。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与总的数量优势完全不同,它是军事艺术中最重要的有效手段。

至于地利怎样有助于获得胜利,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多面攻击(向心攻击)包括战术上的各种大的与小的迂回,它之所以起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敌人遭遇到火力夹击,一方面是因为敌人害怕被切断退路。

进攻者只能利用第一、第三两个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御者则可利用这两个因素的大部分与第二个因素的全部。进攻者要取得奇袭(出敌不意)的利益,只能用全部军队对敌人的全部军队作一次真正的奇袭,而防御者却能够在战斗过程中通过各种猛烈程度的和各种样式的袭击不断地出敌不意。

90. 防御者所以能够通过各种猛烈程度和各种样式的袭击在奇袭(出敌不意)方面占有优势,是由于进攻者必须在大小道路上行进,因而不难被侦察出来,而防御者却能隐蔽地配置,在决定性时刻之前,进攻者几乎无法发现他。

三、在战略中的关系

91. 所谓战略的成果,一方面是指为战术胜利做好有效的准备(这种准备愈好,战斗中的胜利就愈会有把握),另一方面是指利用战术上已取得的胜利。会战胜利后,战略能够通过各种安排使会战的胜利产生的效果(扩张)愈多,它能从基础被会战动摇了的敌军那里夺取的战利品愈多,它的成果就越大。能导致这种成果或使这种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条件,即在战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

(1)地利;

(2)出敌不意(或是通过进行真正的奇袭造成出敌不意,或通过在一定的地点出敌意外地配置大量的军队以造成出敌不意);

(3)多方面攻击(向心攻击);

(以上三个因素同在战术上的三个因素是一样的。)

(4)战区通过要塞及其一切附属设施产生的有利作用;

(5)人民大众的有力支持;

(6)对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利用。

这些因素对于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防御者占有地利,进攻者具有进行奇袭的有利条件,这在战略范围与在战术范围都是一样的。可应该指出,奇袭这个手段在战略范围比在战术范围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在战术范围,奇袭很少能发展成为大的胜利,但是在战略范围,通过奇袭一举结束整个战争的情况却是不少的。在战略范围,翼侧攻击与背后攻击涉及到战区的背后和侧面,所以它们的性质就大大改变了。第一,因为从战区的一端不可能射击到另一端,所以火力夹击不存在了;第二,被迂回者对于失去退路的恐惧小得多了,因为在战略范围内,空间不如在战术范围那样容易被封锁;第三,在战略范围,由于空间较大,内线(也就是较短的路线)的效果增大,这对抵抗多面攻击极有利;第四,交通线十分脆弱是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说交通线一被切断影响就很大。

在战略范围内,因为空间较大,通常只有掌握主动的一方,即进攻的一方才能够进行包围(即多面攻击);防御者不能够象在战术范围那样,在行动过程中对包围者进行反包围,因为他的军队的配置既不可能有与此相对应的纵深,也不可能那么隐蔽。第四个因素,即战区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一方。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会受到任何削弱,而且离自己的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比较近。第五个因素,即人民大众的支持,这并不是在每一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为有的防御战局也许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进行的,但这一因素终究是从防御的概念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防御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对第四个与第五个因素还需要作一点说明。有利于防御的这两个因素在真正的防御中,也就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防御中才能够发挥作用,当在敌国国土上进行防御,而且防御与进攻行动交织在一起时,它们的作用就会减弱。当我们考虑到这一情况时,我们将会发现这两个因素大概像上述第三个因素一样,又会对进攻产生一种新的不利。正如防御不是单纯由抵御因素构成的一样,进攻也不是完全由于积极因素构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导致媾和的进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结束。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战形式,但是还剩下一个小因素需要略提一下:一种高度的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即勇气,是属于攻击方面。而这种感情又与较普通和较强大的感情合而为一,后者是来自胜负的影响和将领的才能(这是对攻击比较有利的)。

四、战略防御的特性

92. 当防御者取得显著的优势时,防御就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如果防御者不是自甘灭亡,他就必须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反攻。常识告诉我们,必须趁热打铁,要利用已经取得的优势阻止敌人的另一次进攻。我们应该把转入反攻看作是防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一个迅速而猛烈的反攻————复仇的利剑————即为防御中最卓越之点。

93. 与其说战争是随征服者一同出现的,毋宁说是随防御者一同出现的。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征服者总是爱好和平的(如拿破仑一贯声称的那样),他十分愿意和平地进入我国。可是为了使征服者不能得逞,我们就必须进行战争,因此就得准备战争。换句话说,正是那些被迫进行防御的弱小国家,应时常做好战争的准备,以免遭到突然的进攻(奇袭)。

五、进攻和防御的互相作用与反作用

94. 假如我们从哲学上来研究战争的发生,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战争的概念不是随进攻而是随防御一同产生的,因为进攻的绝对目的与其说是斗争毋宁说是占领,而防御则是以斗争为直接目的,抵御和斗争显然是一回事。抵御的目的完全是对付进攻,因而必定以对方的进攻为前提;进攻的目的却不是对付抵御,而是为了别的东西,即占领,因而并不必然以对方的抵御为前提。因此,首先使战争要素发生作用。首先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考虑作战双方并为战争制定最初法则的一方显然是防御者。事实上,携带战斗手段还不等于使用战斗手段。进攻者携带战斗手段是出于一种极一般的假定,即他或许要使用战斗手段,也就是他不是用派遣官员和发表宣言的方式,而是用军队来占领别国的土地,这在实际上也还不能够说是积极的军事行动。可是防御者不仅集中了战斗手段,并且还根据自己的作战企图部署了战斗手段,他首先采取了真正符合战争观念的行动。

六、防御的方法

95. 防御的概念是抵御,在抵御中包括着等待,我们认为等待是防御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防御的主要好处。可是,战争中的防御不能单是忍受,所以等待也不能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至于同等待有关系的对象,就空间来说,是所有国土、战场或者阵地;就时间来说,是战争、战役或者会战。因此,国土防御只不过是等待敌人来进攻国土,战场防御仅仅是等待敌人进攻战场,阵地防御也只是等待敌人进攻阵地。防御是由等待和行动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可是,一次防御行动,特别是一次大的防御行动,如战役或者整个战争,从时间来说,却不能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只是等待,而第二个阶段只是行动;它是由等待和行动这两种状态交错而成的。因此,等待能够像一条连绵不断的长线贯穿于整个防御行动中。

96. 如果我们现在设想一支军队奉命防守它的战区,那么防御可能会有下列几种方式:

(1)敌人一进入战区,军队就立即进攻。

(2)军队在战区边沿附近占领阵地等待进攻敌人出现在阵地前面,然后再进攻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行动是比较被动的,等待的时间较长,要有较大的耐性。虽然在真正出现敌人进攻的情况下,采取这种防御方式和前一种方式相比所赢得的时间多不了多少,或者一点也不多,可是在前一种场合肯定会发生会战,而在这种场合下就不一定会发生会战,敌人可能没有足够的决心发起进攻,所以等待的利益也就更大。

(3)军队在战区附近的阵地上不仅等待敌人下决心进行会战(即等待敌人出现在我们阵地前面),而且还要等待敌人发动真正的进攻。在这种场合,人们将进行一次真正的防御会战;而且,正像前面我们说过的,这种防御会战还是可以包括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军队的进攻行动的。跟第二种场合一样,这里也根本不考虑赢得时间的问题,但是敌人的决心却将受到新的考验。有的进攻者在发起进攻之后,发现对方的阵地过于坚固,在最后时刻或者在进行第一次尝试以后就放弃进攻的决心。

(4)军队退入本国腹地进行抵抗。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使进攻者的兵力受到削弱,并等待进攻者削弱到不得不自行停止前进,或者至少不能击败我们在他进攻路程的终点进行的抵抗。向本国腹地退却也能使防御者渐渐取得他所需要的均势或优势(在战区边沿附近他是得不到这种均势或优势的),因为在战略进攻中任何的前进都会使兵力遭到削弱,这种削弱一方面是前进本身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必要的分割兵力造成的。在这第四种场合中,首先应该把赢得时间看作是一种重大的利益。如果进攻者围攻我们的要塞,那么我们就赢得了要塞陷落之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星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长达几个月。除了考虑在进攻者进攻路程的终点双方兵力对比的变化以外,我们还要考虑防御者不断增长的等待的利益。因为在这里采取进攻经常比在战区边沿附近采取进攻需要更大的决心。这一方面是由于进攻者的军队已经削弱,不再是新锐的军队了,同时危险也已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一些优柔寡断的统帅来说,到达并占领了所到达的地区之后,他们也许是真的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会战,也许只是借口已没有进行会战的必要,往往就完全放弃了进行会战的想法。由于进攻者放弃了进攻,虽然防御者不能像在战区边沿附近那样充分取得消极结果,可他毕竟赢得了许多的时间。

很明显,在以上所列举的四种方法中,防御者享有地利,同时也可以利用其要塞和人民合作。此外,这些有效的原则当防御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时也就会随之而增强,因为它们是在第四阶段减弱敌方兵力的主要手段。在每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防御的相对优势都会逐步增大,所以其反攻的力量也会随之而增大。

97.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战区内等待敌人,那么,无论在距边沿多近的地方进行决战,敌人军队总要侵入这一战区,这就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损失(除非我们采取进攻,才能把这种不利转嫁给敌人)。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迎向敌人并对它攻击,则损伤就会落在敌人身上。假如我们想在防御中接受一次会战,也就是说让敌人决定会战和选定会战的时间,那么敌人将长期保持他所占领的地方,这就令我们的损失增大,所以,我们由于敌人下不了决心而赢得的时间,是把这种损失作为代价的。如果我们向本国腹地退却,这种损失会更大。

98. 在采用前三种防御方式时,也就是说,当防御在战区边沿附近进行时,不进行决战就可以说是防御取得了成绩。但是在采用第四种防御方式时,情况却并非这样。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行动以决定胜负。当敌人已成强弩之末时,经常还是要靠我们的反攻才能使敌人退却而达到还我河山的目的。不过这样的决战和在战区边沿附近进行的决战自然有很大区别。我们在战区边沿附近进行的决战中,只有用自己的武力对付敌人的武力,只有用自己的武力制服或者摧毁敌人的武力。可是在进攻路程的终点(强弩之末),敌人的军队由于劳累,消耗了一半,我们的武力在这时所起的作用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军队虽然是决定胜负的最终的因素,可对决定胜负来说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因素了。我们认为可以说,在防御中根据进攻者是被防御者的武力所打败,还是因为自己的劳累而崩溃,存在着两种决定胜负的方式,即有两种对付进攻的方法。第一种决定胜负的方式主要用于采用前三种防御方式的场合,第二种决定胜负的方式主要用于采用第四种防御方式的场合。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向本国腹地作深远的撤退时,才能通过第二种方式决定胜负;同时,正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决定胜负,人们才愿意进行这种重大牺牲的退却。这是两种不同的抵抗原则。

99. 我们在战史上非常少看到防御会战取得像进攻会战所能取得的那样巨大的胜利,其原因是防御者所处的情况与进攻者不同。防御者不仅在兵力方面,而且就总的情况看来,多半是较弱的。在大多数场合,他不能或自己认为不能使胜利扩大为巨大的战果,因此只满足于消除危险与挽救军队的荣誉。由于防御者力量比较弱和条件不利,他毫无疑问会受到这样大的限制。可是,有人却常把这种由防御者本身较弱和条件不利所造成的结果看作是采取防御这种形式所造成的结果,于是对防御得出了一条实际上很愚蠢的看法,好像防御会战只以抵抗为目的,而不以消灭敌人为目的。我们坚决认为:采用我们叫做防御的这种作战形式,取得胜利不仅比较可靠,而且胜利的规模与效果可以同进攻时取得的相同,只要具备足够的兵力与决心,不只在构成战役的所有战斗的总的成果中是这样,而且在单个会战中也是如此。

一口气读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看完了,你就厉害了(中)

七、重心

100. 防御不过就是一种较强的战争形式,保存我们自己的兵力和毁灭敌人的兵力。一言以蔽之,即为胜利是此种竞争的目的,但同时又并非其最后目的。那个目的是我们自己政治组织(国家)的保存和敌人政治组织的屈服,换言之,即为合于所愿的和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冲突结束。

101. 虽然军事力量与领土并非国家的本事,但此二者往往特别重要,超过所有其他因素。军事力量是用来保护国家的领土,或征服敌人的领土;而领土则经常不断培养和补充军事力量。所以,二者是彼此依赖,相互支援的,因而具有同等重要性。但是它们的相互关系中仍有一种差异。假使军事力量被击毁,那也就是完全失败,以至于不能再作抵抗,于是领土的丧失也就会成为自然的后果;但反之,纵然国家的领土被敌人征服,其军事力量却不一定就会随之而毁灭,因为兵力可能自动撤出其领土,而那却是为了以后可以比较容易收复它。事实上,不仅是兵力的全毁足以决定国家的命运,而且甚至兵力的相当减弱也经常足以导致领土的丧失;反之,领土的相当损失却不一定使军事力量也成比例减弱,虽然就长期而言,那也如此的,但在战争结束之前的阶段中,往往还不会立即显出这样的效果。因此,保存我们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毁灭或削弱敌人的军事实力,要比领土的占领更为重要,所以那也是一位将军所应争取的第一目标。仅当那种手段不能达到占有领土的目标时,然后领土的占有才会被迫当作一种目标来考虑。

102. 一个胜利的效果(影响)自然是在于它的伟大性,那也就是所击毁兵力的数量。所以要想使打击成功可以产生最大效果,则必须指向敌方集中其最大兵力的那一部分国土;而我方用来执行此种打击的兵力愈强大,则成功也就愈有确实的把握。这种自然之理也就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比喻来对其作更明确的解释,那就是力学中重心的性质和作用。在力学中,重心是物质质量的最大集中点。最有效的打击是使用所有力量来打击重心。一切交战者的武装部队都必然有某种团结,此种团结所在之点即为重心之所在。在任何武装部队中都有某种重心之存在,其行动和方向决定其他各点,而此种重心也位于兵力集中之点上。有时所用的打击兵力会很容易多于克服抵抗的需要量,如果打击落空,即为兵力之浪费。

103. 一方面我们希望集中最大的兵力以来执行打击;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害怕任何不必要的过大使用兵力,因为那不仅是浪费了兵力,而且更会使其他点上感到兵力的缺乏。所以如何发现敌方军事力量的“重心”,如何鉴别其作用的范围,实为战略判断中的一种极高明功夫。分散兵力的动机通常基于两种互相冲突的利益:(1)为了占有土地,遂需要分散兵力;(2)为了打击敌方军事力量重心,又必须将兵力集中于某一点上。

第七章 攻击

一口气读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看完了,你就厉害了(中)

一、战略攻击的性质

104. 战争中的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也就是说,决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所以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连续同防御交错着的。但是,二者的差别在于:没有还击的防御是根本无法设想的,还击是防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而进攻却不是这样,攻击或者进攻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原来并不需要防御,只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不得不把防御作为一种不得已的下策而加以采用。这是因为,首先,进攻行动不可能持续不断地一直进行到最后,中间要有休息的时间,在进攻行动停止了的这种休息(平静)时期,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防御状态;其次,进攻的军队所通过了的空间和为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并不总是能受到进攻本身的掩护的,须专门加以防护。

105. 战争中的进攻行动,特别是战略上的进攻行动,是进攻和防御的不停的交替和结合,但不能把进攻行动中的防御看作是进攻的有效准备和加强,即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有效因素,而只能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下策,是一种阻碍前进的阻力,是进攻的拖累,是进攻的致命伤。我们所以说防御是一种阻力,是因为,假如防御不能对进攻产生有利的影响,那么仅由于它所造成的时间上的损失,就必然能削弱进攻的效果。但是,任何进攻都包含的这个防御因素,任何进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终,至于这时防御的结果如何则决于具体情况:若敌人的军队已经被消灭,情况可能很有利;如果敌人的军队没有被消灭,情况也可能很困难。虽然这种防御已不再是进攻本身的一部分,但它的特点必然反过来对进攻产生影响,并且对决定进攻的价值起着一定的作用。

106. 在攻击中不像在防御中会自动有阶段之分。常识认为攻击的工具仅限于武装部队。假使当地居民对侵入者的态度比对其本国军队还要友善,则在攻击时也可能会获得人民的协助与合作。最后,攻击者也可能会有同盟国,但那却只是特殊或偶然关系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出自侵略性质的援助。所以,虽然在谈到防御时,我们应把人民的起义和同盟国都算在可用的抵抗工具之内,但在攻击时却并不能这样做。在防御时,它们是属于自然而然的;在攻击时,他们却只是偶尔出现。

二、战略攻击的目标

107. 打败敌人是战争的目标,消灭敌人的军队是手段,无论在进攻中还是防御中都是如此。利用消灭敌人的军队这一手段,防御可以转入进攻,进攻又可以占领国土。所以占领国土是进攻的目标,但占领国土不必是占领全部国土,可以仅是占领国土的一部分、一个省份、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要塞等等。所有这些在媾和时都有充分的价值,是进攻者的政治资本,进攻者或者可以占有它们,或可以用它们来交换别的东西。

三、攻势力量的减弱

108. 绝对力量之所以会削弱是由于下述原因:

(1)要达到进攻的目标,也就是占领敌人的国土;

(2)进攻的军队需要占领自己背后的地区,以便保障自己交通线的安全与维持生存;

(3)战争伤亡与疾病减员;

(4)远离补充来源地;

(5)围攻或者包围敌人的重地;

(6)努力程度渐渐下降;

(7)同盟的散解。

四、进攻的顶点

109. 进攻中取得的胜利是已经存在的优势的结果,确切地说是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造成的优势的结果。进攻力量会逐渐削弱,当然优势也可能是逐渐增长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优势总会是逐渐减弱的。进攻者可像买东西一样获得一些在媾和谈判时对他有利的条件。但是他必须先以自己的军队为代价付出现款。若进攻者能够把自己日益减弱的优势一直保持到媾和为止,那么他的希望就达到了。有的战略进攻能直接导致媾和,但这种情况极其罕见,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超过这一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要大得多。我们把这个时刻叫做进攻的顶点。因为进攻的目的是占领敌人的国土,因此进攻必然会进行到优势消失为止。这就促使进攻者向目标推进,而且也很容易令他超过预定的目标。要在很多场合中确定交战双方究竟谁更占有优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问题在于靠迅速而准确的判断来发现进攻的顶点。

五、消灭敌人的军队

110. 消灭敌人军队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应该怎样理解呢?要付出什么代价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下面几种不同的意见:

(1)只消灭为达到进攻的目标所必需消灭的那一部分军队;

(2)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的部队;

(3)在保存自己军队力量的前提下消灭敌人军队;

(4)从第三点还可以引伸出一点,就是进攻者只在有利的时机消灭敌人部队。

战斗是破坏敌人作战力量的仅有手段,当然,它能够通过两种方式达到目的:(1)直接的;(2)间接的(即通过各种战斗的安排)。所以,如果说会战是主要的手段,那就是说它并不是仅有的手段。占领一个要塞,占领一部分国土,这本身已是对敌人作战力量的一种破坏,而且还能够导致对敌人作战力量的更巨大的破坏,也就是说它同时又是一种间接地破坏敌人作战力量的方法。

六、以决战为目的的攻击

111. 关于以决战为目的的攻击,主要谈以下几点:

一、进攻的直接目的就是胜利。防御者从防御地位得到的各种利益,进攻者只能通过优势,至多通过军队感到自己是进攻者和前进者而产生的一种很微小的优越感来抵消。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这种优越感的作用往往评价过高,其实这种优越感是不能持久的,并且也经不住实际困难的考验。当然,我们在这里是假定防御者的行动同进攻者的行动一样是正确恰当的。我们之所以作以上的说明,是想消除人们对于奇袭和出敌不意的糊涂观念。人们一般认为奇袭和出敌不意在进攻中是胜利的丰富源泉,其实,假如没有一定的条件,奇袭和出敌不意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如果进攻者不具备物质力量方面的优势,他就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如果同时又缺乏此种精神,则也就根本没有发动攻击的理由,而且即便发动也绝不会成功。

二、正如谨慎应是防御者的保护神一样,大胆与自信应该是进攻者的保护神。这并不是说,一方可以缺少另一方应该具备的特点,而是说谨慎同防御、大胆和自信同进攻具有更密切的关系。防御者在精神力量方面表现得越是软弱,进攻者就越应该大胆。

三、要取得胜利,就要让敌人的主力同自己的主力进行会战。这点,对进攻来说就不像对防御那样值得怀疑,因为进攻者是去寻找通常已占领阵地的防御者。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明确指出,如果防御者配置错误,进攻者就不应去寻找防御者,因为他可以确信,防御者会来找他,于是他就可以在敌人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和敌人作战。这时一切都取决于能否正确判定哪条路和哪个方向是最为重要的。

四、什么可作为进攻的直接目标,即可以作为胜利的目的,我们在前面已说过了。假如这些目标在我们要进攻的战场内,也就是说在我们可能取得胜利的范围之内,那么通向这些目标的道路就是进攻的自然方向。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进攻的目标通常只有在可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所以在考虑进攻目标时永远必须考虑到胜利。所以对于进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单纯达到进攻的目标,而是要作为一个胜利者达到目标,因此他进攻的方向就不是指向进攻的目标本身,而是指向敌人军队前往这一目标时必经的那条道路。那条道路就是我们直接进攻的直接对象。进攻者在敌人军队到达进攻目标以前向它发起进攻,把它和这个目标隔开,并在这种情况下打败敌人,这样就可以取得大得多的胜利。比如,假设敌国首都是进攻的主要目标,而且防御者也没有配置在首都同进攻者之间,那进攻者直取首都就是不正确的,较好的办法是将进攻的矛头指向敌人军队同首都之间的交通线,并在那里寻求胜利,一旦取得了这一胜利,敌人的首都就能唾手可得了。如果在进攻的胜利范围之内没有大目标,那么敌人军队同最近的大目标之间的交通线就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地方。在进攻者选择的通向目标的所有道路之中,大的通商要道永远是最好和最自然的道路。假如这些道路有过于弯曲的地段,自然就要在这些地段另外选较直的道路(即使是较小的道路也好),因为退路过于弯曲总是很危险的。

五、进攻者在寻求大规模决战时决没有理由分割兵力,假如分散了兵力,大多只能看成是进攻者不明情况而产生的错误。因此,进攻者只能在可以保证各纵队能够同时参加作战的正面上前进。如果防御者自己分割了兵力,进攻者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当然,只有在这种场合中进攻者才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佯动(这种佯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略上的佯攻,其任务是确保这些利益)。只有为这个目的而分散兵力才是正确的。假如军队不得不分成几个纵队前进,那只能是为了组织进攻中的战术包围,因为包围形式对进攻来说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就不应放弃这一形式。但是这种包围形式只能是战术性质的,原因是:在大规模战斗时进行战略包围完全是浪费兵力。只有当进攻者很强大,胜利的结局毫无疑问时,才可进行战略包围。

六、但进攻也需要谨慎,因为进攻者也有背后和交通线需要掩护。进攻者应该尽可能地依靠前进行动来进行这种掩护,就是说由进攻的军队本身来完成这种掩护。如果必须单独指派一部分军队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要分割兵力,这当然只能削弱进攻的力量。进攻者在这方面要冒多大风险,主要看敌人的情况和特点如何。如果一切都处在大规模决战的气氛的压力下,防御者就很少有进行此活动的余地;进攻者在这种场合一般说不必对此过分担心。但是,一旦前进已停止,进攻者本身越来越转入防御状态,那掩护背面就越来越有必要,越来越会成为主要问题。因为进攻者的背面当然比防御者的背面薄弱,因此防御者在转入真正的进攻以前,甚至当他还在不断放弃国土时,就能开始对进攻者的交通线采取措施了。

七、不以决战为目的的攻击

112. 一、进攻者即使没有足以进行大规模决战的意志和力量,他还是会有一定的战略进攻意图的,只是他进攻的目标较小而已。如果进攻成功,那随着这个目标的达到,整个局势就会出现平静和均势。假如在进攻中遇到一些困难,那么总的前进就会在达到其目标之前中止。这时就会出现一种纯粹是临时的进攻甚至战略机动。这就是多数战局的特征。

二、可以成为这种进攻目标的对象有:

(1)一个地区。占领一个地区可取得的利益是::得供给,在必要时也可以征收军税,减轻本国的负担,在媾和时拿它作为交换别的东西的等价物。有时候,占领一个地区是为军队的荣誉。一个地区占领后能否保住,其作用是很不相同的。一般只有这个地区同自己的战区毗连,是战区自然的补充部分时,它才可能保住。只有这样的地区才能在媾和时作为交换别的东西的等价物,至于不是这样的地区,一般只是在战局的持续时间内占领。

(2)敌人的一个大仓库。如果仓库不大,就不会被看成是决定整个战局的进攻目标。尽管占领仓库本身是防御者失去仓库而进攻者得到仓库,但进攻者的主要利益却在于防御者因而被迫后退一段距离,放弃一部分他本来能够保有的国土。由此可见,夺取仓库实际上只是方法,这里之所以把它当作行动的目的提出来,是因为它是进攻的直接而明确的目标。

(3)夺取一个要塞。在不能以完全打垮敌人或占领敌人大部分国土为目标的进攻战争和进攻战局中,要塞一直是最重要、最理想的进攻目标。然而围攻一个不太小的要塞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行动,因为它要花费大量成本,在这一行动并不总是关系到全局的战争中,这一点是必须加以谨慎考虑的。因此围攻要塞在这里就成了战略进攻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要塞愈小,或者围攻愈是不认真,围攻的准备越差,一切越是附带进行的,那么这个战略目标就越小,就越适于以很弱小的兵力和意图来行动。

(4)进行一次有利的战斗。遭遇战甚至是会战:为了夺取战利品,或只是为了军队的荣誉,有时甚至只是出自统帅的荣誉心,这一类战斗是可能进行的。但是必须指出,这些会战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进行的儿戏。它们对媾和是有非常肯定的影响的,它们能使进攻者十分直接地达到目标。军队的荣誉、军队和统帅的精神优势所起的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整个军事行动来说,总是有影响的。进行这类战斗当然要有两个前提:第一,胜利的希望很大;第二,即使战斗失利,受到的损失也不会太大。

三、上述目标除了第(4)项之外,其他目标都可不经过大的战斗就得到,而且进攻者为这些目标一般也不希望进行大的战斗。进攻者不经过决定性战斗就得到目标的手段,都是针对防御者在其战区内需要保护的全部利益采取的,这些手段为:威胁防御者的交通线(无论是同给养来源地,如仓库、富庶的地区、水路等有联系的部分,或是同别的部队及重要地点,如桥梁、隘路等有联系的部分);占领敌人不会夺回并能给敌人构成困难的坚固阵地;占领大城市、富饶的地区和可能发生反抗的、不安定的地区;威胁弱小的同盟国,等等。如果进攻者可能的确切断防御者的交通线,而且防御者不付出重大牺牲就不能给予恢复,若进攻者可能占领上述那些目标,那么防御者就会被迫放弃一些重要性较小的目标,退到后方或者侧方去占领另一个阵地来掩护上述目标。这样一来,某个地区、仓库与要塞就没有掩护了,所以进攻者就可以夺取地区和仓库,围攻要塞。这时候,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战斗,不过这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也不把它们当成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万不得已的下策,因此,战斗的规模和重要性是不会超出规定的界限的。

四、防御者威胁进攻者的交通线是防御的一种还击方式,在寻找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这种还击方式只在当进攻者作战线很长时才会出现,但是在不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这种还击方式却是较为适用的。在后一种场合,虽然进攻者交通线很长的情况是不多的,但是,这时重要的已不是使进攻者在交通线上受到十分大的损失,只要给他造成给养方面的困难,或者令他的给养有所减少,就往往可以起到作用了。如果进攻者的交通线不长,那防御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延长同敌人在此方面进行斗争的时间。所以,掩护战略翼侧是进攻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假如进攻者同防御者之间发生了保护自己翼侧和威胁对方翼侧的斗争,进攻者就得用自己兵力的优势来弥补自己固有的不利条件。如果进攻者还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对敌人的大部队或者主力进行一次猛烈的攻击,那么令敌人面临这种危险是掩护自身翼侧的最好办法。

五、最后,我们还要想到,在这种战争中,进攻者比防御者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有利条件,那就是进攻者比防御者能更好地依据对方的企图和能力来判断对方。预见进攻者会有多大的进取精神和胆量,要比预见防御者是否预备采取重大行动要困难得多。事实上,选择防御这种作战形式通常就是没有什么积极意图的证明。此外,大规模还击的准备和一般的防御准备之间的差别,比抱有较大意图的进攻准备同抱有较小企图的进攻准备之间的差别要大得多。最后,防御者不得不较早地采取措施,所以进攻者就能根据防御者的措施再采取行动。

八、佯攻

113. 所谓佯攻(牵制性进攻),是指为了让敌人把军队调离某一重要地点而对敌人国土进行的攻击。只有当进攻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不是夺取进攻的那个地方时,这种进攻才是特殊的行动(佯攻),否则,它仍旧是一般的进攻。当然,佯攻(牵制性进攻)总还须有一个进攻目标。只有当这个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时,才能诱使敌人把他的军队调到那里去;另外,一旦这个行动没有能起到引诱敌人的作用,那么,占据这个目标也是进行这一行动所耗费的兵力的一种补偿。佯攻可能是很有利的,这是易理解的;但是毫无疑问,它并不总是有利的,它甚至往往是有害的。对佯攻的主要要求是:它应令敌人从主要战区撤出的兵力多于我方用于牵制性进攻的兵力。假如牵制性进攻所吸引的敌人兵力同自己使用的兵力相等,那么它就不再是真正的佯攻,而成为一种次要进攻(助攻)了。

114. 如果进攻者想从佯攻中得到利益,他就必须事先肯定,他在敌人的地区比敌人在他自己的地区可得到更多的东西或可以造成更大的威胁。假如情况是这样,那么兵力很小的佯攻就肯定能吸引敌人较多的兵力。然而,毫无疑问,用以进行佯攻的兵力越大,能获得的利益就愈小,因为五万人不仅能够极有成效地保卫住一个中等地区不受五万人的侵犯,甚至能够抵抗更多的敌人。所以,佯攻的规模较大时,这种利益是颇值得怀疑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从中取得点好处的话,那么佯攻的规模越大,就越会要求有利于佯攻的其他条件起决定性作用。

对于佯攻(牵制性进攻)有利的条件也许是:

(1)进攻者派出进行牵制性进攻的军队以后,主要进攻仍旧没有受到削弱;

(2)进攻者用牵制性进攻可威胁防御者的具有很重大意义的地点;

(3)在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内敌国臣民对本国政府怀有不满的情绪;

(4)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是可提供大量作战物资的富饶地区。

既然进攻者只有考虑了上述条件,认为有可能取得成果时才能够进行佯攻,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进行佯攻的机会不多。

115. 每一次佯攻(牵制性进攻)都会给本来没有战争的地区带来战争。因此,佯攻就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起敌方潜在的作战力量,并且,如果敌人准备用民兵和民众武装来进行战争的话,这种情况就表现得最为显著。假如一个地区突然受到敌人军队的威胁,且没有任何防御准备,那么这一地区内全部的力量都会围绕在有才干的官员的周围,提供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非常手段来防止住这场灾祸,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且是经验所充分证明了的。这样一来,在这里就会产生出新的抵抗力量,而且是一种接近全民战争并且很容易引起全民战争的抵抗力量。

116. 战争中进行大规模决战的可能性越小,佯攻(牵制性进攻)就越是可行,当然可以从中取得的利益也就越小。佯攻(牵制性进攻)只是一种能够促使驻止的部队运动的方法。

九、侵入与胜利的顶点

117. 胜利者不是在每次战争中都能彻底打垮敌人的。胜利常常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是多数经验所充分证明了的。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优势。毫无疑问,胜利能够增大这种优势,否则,人们就不会追求胜利和以重大的代价去换取胜利了。胜利本身毫无疑问是能增大这种优势的,胜利的效果当然也能增大这种优势,不过它不能够无止境地增大这种优势,大多它只能增大优势到某一点。

118. 在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军队会连续遇到能够增强自己作战力量的因素和削弱自己作战力量的因素。因此,问题在于哪种因素占优势。交战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力量的削弱,都应该看作是另一方力量的增强,所以,无论在前进时或是在退却时,双方无疑地都会遇到增强力量和削弱力量这两股洪流。

我们只要研究在一种情况下引起这种变化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同时说明了在另一种情况下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前进时使力量增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1)敌人军队遭到损失,这种损失常常比我们大;

(2)敌人在仓库、补给站、桥梁等无生命的作战力量方面遭到了损失,而我们根本没这种损失;

(3)从我们进入敌国领土的时刻起,敌人就开始丧失土地,因此也丧失补充新的作战力量的动力;

(4)我们获得了敌方资源的一部分,或换句话说,得到了以敌养己之利;

(5)敌人的各部分失掉内部联系,不能够正常活动;

(6)敌人的同盟国同敌人脱离,而另一些国家则是转向我们;

(7)敌人最后丧失了勇气,甚至还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前进时引起力量削弱的原因是:

(1)我们被迫围攻、封锁或者监视敌人的要塞;

(2)从我们进入敌国领土的时刻起,战场的性质就变了,它成了很有敌意的地方;我们必须占领它,因为只有被我们占领的那些地区才是属于我们的。可是即使在我们占领了的地区,我军的整个战争机器也会到处遇到困难,而这些困难必然也会削弱整个战争机器的效能;

(3)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的补充来源地,而敌人则日益地接近他们的补充来源地,这使我们不能及时地补充已经消耗的力量;

(4)敌国受到威胁,引起了其他强国来保护它;

(5)最后,由于危险的增大,敌人的努力程度会上升,并且胜利一方的努力程度则相反会逐渐下降。

所有这些有利的因素和有害的因素都可以同时并存,它们中间也只有最后一项是真正对立的,它们不能同时并存,而是互相排斥的。仅仅这一点就足够说明,胜利的影响可以如何地不同,它可使敌人惊慌失措,也能够促使敌人发挥更大的力量。我们想对上述各点逐点地做些简单的说明:

(1)敌人军队在失败后遭到的损失可能在初期最大,随后就一天天地减少,一直减少到同我方的损失差不多,但是敌人的损失也可能与日俱增。这取决于所处的态势与情况。只能说,在一般情况下,素质良好的军队经常出现前一种情况,素质不好的军队常出现后一种情况;同时,除了军队的精神状态之外,政府的精神状态在这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区分这两种情况是很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应该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停止不前或后退。

(2)同样,敌人无生命的作战力量的损失也可能是日益减少或者日益增加的,这取决于敌人仓库的位置和状况。不过,这个问题就其重要性来说,在今天已不能同其他问题相提并论。

(3)第三个利益必然随军队的前进而增加,可是,一般说来,只有当进攻已经深入敌国,也就是说已占领了敌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国土时,这种利益才会值得加以考虑。此外,还要考虑这些地区在军事上的特殊的价值。

同样,第四个利益也必然随着军队的前进而有所增加。但是,对第三和第四两个利益还必须指出的是:它们对正在作战的军队的影响极少能很快就感觉到,它们是比较缓慢地间接地发生了作用的。因此不应该为追求这两种利益而把弓弦拉得过紧,也就是说,不使自己陷入太危险的境地。

至于第五个利益也只有当军队已前进得很远,同时敌国国土的形状也允许我们使它的几个地区同主要部分隔开时,才值得考虑。这时,这些地区就如同被切断的四肢一样,通常很快就会失去生机。

第六个和第七个利益至少有可能随军队的前进而不断增长。

现在我们来谈谈使力量被削弱的原因:

(1)围攻。封锁和包围敌人要塞的需要在大多数场合将随军队的前进而继续增加。仅仅这个原因造成的力量的削弱,对军队的当前状况就能够发生极大的影响,以致很容易就抵消了所有的利益。当然,现在人们已开始用很少的兵力封锁要塞,或用更少的兵力监视它;而敌人也必须派出守备部队防守这些要塞。

(2)第二个原因,在敌国境内占领战场的必要性必然随军队的前进而不断增大。由此而引起力量的削弱,即便当时对军队的状况不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可长期下去对军队的状况会比第一个原因发生更大的影响。在敌国国土上,只有用部队占领的地区才可看成是我们的战区,无论我们留下的守备部队多么小,总会大大地削弱我们的军队。每支军队都有战略翼侧(指自己交通线两侧的地方),由于敌人的军队也会有战略翼侧,所以翼侧并不是我们明显的弱点。可是只有当我们在本国时情况才是这样,一旦进入敌国,翼侧这个弱点就显著了。因为在交通线很长而又很少或根本没掩护的情况下,敌人对我翼侧进行的最小的行动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并且在敌人的国土上,到处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行动。我军前进得越远,战略翼侧就越长,由此而产生的危险也就越大。这是因为不但这种翼侧很难掩护,且我方交通线很长又没有安全保障,就更能使敌人敢于采取进攻行动,同时,我方在退却时如果丧失交通线,可能产生的后果将十分严重。所有这一切都会令前进中的军队每前进一步都增加一种新的负担,因此,假如开始进攻时没有占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就会觉得自己的计划越来越受到了阻碍,进攻力量越来越弱,最后,会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全与忧虑。

(3)第三个原因是,军队同补充来源地的距离随着军队的前进而增加。当然,有了被占领地区的财富,这个损失可以大大减轻,可不能完全消除,因为有许多东西,尤其是兵员,必须由本国补充,并且在一般情况下,由敌国提供的供应总不如本国提供的迅速和可靠。距离愈长则这些补充的达到也就愈慢。另外,意外的需要也不能够很快得到满足,各种误解和错误也不能及早地发现和得到纠正。

(4)政治结合关系的变化。如果胜利在这方面引起的变化对胜利者不利,那么不利的程度同胜利者前进的程度大体上成正比;假如这种变化对胜利者有利,那有利的程度同前进的程度同样地大体上成正比。通常说来,当大国战败时,它的小同盟国通常很快就会同它脱离关系,所以胜利者必将随着每个战斗而越来越强大。可是,如果战败的国家是小国,那当它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很快就会有许多国家自愿做它的保护者。

(5)引起敌人更强烈的抵抗。敌人有时会因为恐惧和惊慌而放下手中的武器,有时会受到热情的激励而奋勇拿起武器,并在第一次失败后进行比以往更激烈的抵抗。人民和政府的特性、国土的情况、国家的政治结合关系都是推测敌人可能采取何种行动的根据。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胜利者在危险过去以后,在为了扩大胜利成果正需作新的努力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松懈现象。总之,在一般情况下,利用胜利以及在进攻战中的前进,都会使进攻开始的优势或者通过胜利取得的优势受到削弱。

119. 兵力的优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假如不是打垮敌人,至少应是夺取敌人的部分国土,这样做尽管对于军队当前的状况没有什么好处,但对战争和媾和却很有利。甚至当我们想要彻底地打垮敌人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每前进一步,我们的优势都会受到削弱,可是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方的优势必然会在敌人失败以前全丧失。敌人的失败可能来得早一些,若利用最后极小的一点优势可以击溃敌人,那么不利用这点优势就会是一个错误。所以,在战争中原有的或后来获得的优势只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且这一手段必须用来达到目的。但是人们必须了解优势能保持到哪一点(顶点),因为超过了这一点(顶点)所得到的不是新的利益,而是耻辱了。

120. 可能有人会认为,只要进攻者还在继续前进,他的优势也就依旧存在,而且,既然在胜利的终点上出现的防御是一种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那么进攻者忽然变成弱者的危险似乎就更小了。但这种危险确实是存在的,假如我们看一看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种剧变的最大危险往往是正在进攻力量减弱并且转入防御的时刻出现的。现在我们打算研究其中的原因。

我们所以认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是很优越的,是因为在防御中还可以:

(1)利用地形;

(2)占有已预备好的战场;

(3)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4)享有等待的好处。

显然,这些因素并不总是到处相同和发生同样的作用的,因此这一场合的防御同那场合的防御并不总是相同的,防御也不总是比进攻具有相同的优越性。特别是随着进攻力量的衰竭而出现的防御,如果它的战场位于向前推进得十分远的进攻三角形的顶点,更是如此。在这种防御中,只不过有上述四个因素中的第一个因素,即利用地形没有变化,第二个因素大多完全不存在了,第三个因素成了不利的因素,第四个因素也大大削弱了。在占领地区内进行的防御要比在本国进行的防御具有大得多的挑战性质。这种防御包含有进攻的因素,这就会削弱了它的防御所固有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敌人(防御者)眼中,当我方(侵入者)改为采取守势时,即为一种削弱的表现,也象征着我方(侵入者)的优势已有相当的削弱。所以这种防御已经不再具备它原有的对进攻的优越性了。正如没一个防御战局是纯粹由防御因素组成的一样,也没有一个进攻的战局是纯粹由进攻因素组成的,因为除了那短时期的间歇以外,任何不能导致媾和的进攻都必然会以防御告终。当防御与进攻行动交织在一起时,其所有一切的基本原则都会受到削弱,所以也就不再享有原先的优势。攻击结束后攻击者将会被迫居于一种非常不利的防御态势。所以大多数统帅宁愿在远离目标的地方停下来,而不愿意离目标太近;而有些具有出色的勇敢和高度的进取精神的统帅常常又超过了目标,因此达不到目的。所以只有那些能用少量的手段而成大功者才能够顺利地达到目的。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转发,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 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微信公众号「HK君」, 第一时间阅读我专栏的最新课程,也欢迎向我投稿,谢谢

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