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孔子世家讲了什么_孔子世家详解PPT

孔子世家讲了什么_孔子世家详解PPT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7 15:32:34
阅读:
读《孔子世家》——百家之源(浅谈)与孔子之学

诸子百家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对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常见多个误解,我在此简单解释一番:

其一,战国时期,各位学者并无严格区分归属,实际上,除了儒墨,甚至尚未有“道家”这个称呼,对战国各家学说归纳分派别是自司马谈(太史公司马迁父亲)作《论六家要旨》开始,且仅是区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至东汉班固所作《汉书》中的《艺文志》一篇,才将春秋战国各家归为九流十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小说家不入流,是以九流)……

其二,这并非是说司马谈、班固和其他学者是胡乱编造划分,将思想相近的人物划为一家是便于研究,而且划归的那些人的思想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也被后世学者至今的我们认同,只是现在一些人误以为他们之间有明确传承次序。然而,依旧是仅有儒墨有明确的传承关系,而墨家更是有类教团的组织。

ps: 庞涓、孙膑为鬼谷子之徒的说法太过常见,可惜这最早出自明朝的《孙庞斗志演义》。《史记》中仅提到苏秦、张仪为鬼谷子之徒,然而核实苏秦的经历与张仪时代不同,经《战国纵横家书》中苏秦书信证明,苏秦比张仪晚一辈,张仪活跃于秦惠王时期,而苏秦则是秦昭襄王19年-22年时(为燕昭王工作)。

其三,各家当时既然无学派限制,他们的思想自然也可以互相借鉴、引用,如果说春秋末是百家由儒道衍生的开始,那么战国末(秦国一统)至西汉则是百家重归于儒道的结束期。(这条可以看做个人的一家之言,但两汉时期各家学说确实是融合而不是被“消灭”,毕竟前面就说过,无明确学派的思想,不需要“肉体消灭”)

其四,法家代表人物众多,甚至可追溯到管仲,但这些改革者们并没有成体系的法家思想著作,甚至子产、赵鞅、战国初期李悝、吴起等人物的改革,也只能看做革新弊政。商鞅、申不害、慎到为法术势代表人物,但“慎到”思想却是“黄老”。实际上,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就是以道家思想做核心,也就是说“道生法”。

其五,如上所言,道家思想由于其特性,以致于战国时期诸多学者以其作为自身学说的根基,如杨朱、《管子》、黄老、吕不韦甚至于西汉时的《淮南子》。具体来说,老子的“道”是涵盖自然世界到人类社会解释的“世界观”,而儒家更注重于人类与社会本身,属于人生观、价值观。

其六,在战国末期(秦朝一统时)思想融合已经较为明显,如名家、阴阳家思想被黄老、法家、儒家人士采用,而六国被秦国击败一统后,原本百家存在的基础也随之消失。秦朝本就禁止“私人教学”和“非官方思想”。有趣的是方士和始皇帝的“德政”举措。

读《孔子世家》——百家之源(浅谈)与孔子之学

老子

其七,老子与孔子的学说思想均有前人痕迹。孔子曾向郯子、老子、苌弘等人求学,更通过古籍文献完善自己的理论。而老子学说来源分析如下:

春秋时期虞国的宫之奇曾称引《周书》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老子》第七十九章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郑国的子皮引《书》谓“欲败度,纵败礼”(《左传》昭公十年),《老子》第十九章谓“少私寡欲”;郑庄公,先容忍共段坐大,后一举翦除之,并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左传》隐公元年),《老子》第三十章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晋国荀息将晋宝物给予虞君,以求达到“今日取郭(虢)而明日取虞”(《公羊传》僖公二年)的目的,《老子》第三十六章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晋国的史墨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老子》第三十二章谓“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晋国的韩宣子说:“兵,民之残也,财用之橐,小国之大灾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老子》第三十一章谓“兵者,不祥之器”,第三十章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卫国的大叔仪称引《周书》谓“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老子》第六十四章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些例证表明老子哲学思想产生于春秋后期,并非突兀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有充分的思想基础。从内容上看,可以推测,《老子》实从春秋时期人们的言论中吸取过一些思想资料。——《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

敬鬼神而远之 天道远,人道迩非,非所及也

春秋时期的社会对“天道”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为相信鬼神威能,普遍存在于国君贵族与平民间,例为各国君主因疾病、灾害问“鬼神”于名士,巫、祝们的预言;二为学者们的“学”而不信,“谈”而不用,只作为“博学”和“警告”君主贵族们的手段;三较为复杂,有构建“上帝-鬼神”体系的,有抽象化“天道”的。

好吧,个人将墨子、老子的思想归为了第三类,实际在战国百家时期,除了墨家一系,大家还是混着用,如庄子虽然归为道家,但其“神人、仙人”体系,明显的有“鬼神”之能。

孔子或者说早期儒家一系就是第二类,这也是春秋时,“智者名士”们的一贯态度,如一直提起的子产、季札还有《左传》作者。

或许有人对墨子的“明鬼”有些误解,或者嘲笑他迷信或者激励解释他不信“鬼”,实际上,墨家的《明鬼》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需要与《天志》等篇联系起来理解,类似于更加宗教化的“天人感应”。

而法家思想如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何会以《老子》为根本呢?在《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中可以明白,实际上《商君书》中的思想性虽然不够深刻,但也已经存在以“道”解构“德政”“忠孝”“仁义”等理念的趋势。简单的说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与“上德不德”之类。

读《孔子世家》——百家之源(浅谈)与孔子之学

韩非子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突然不知道该写什么了,个人素来喜好儒家,确切的说是个人修养中的“仁”“义”等思想,喜欢《论语》中的真实感。

近来看到有人指责儒家和孔子,写本文的初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孔子和儒家早期的思想是源自当时的社会观念,而非不切实际的“幻想”“理想”。

诗三百篇并非是孔子删减到仅剩三百篇,通过春秋时期文献中的各国贵族们的引用《诗》总结,《诗》也确实只有三百多篇。

孔子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本身是出于求实态度,而非仅仅是因为推崇“周礼”,甚至于周朝制度思想本就受到商朝影响,却有人试图割裂历史,否定中国文明传承中的关联性,仅仅是为了否定某些人、某些思想又或者某些“屈辱历史”。这又怎么可能呢?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