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西瓜的词语-闰土家的西瓜、孔乙己的茴香豆!盘点语文课本里的那些美味!

形容西瓜的词语-闰土家的西瓜、孔乙己的茴香豆!盘点语文课本里的那些美味!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19 04:04:15
阅读:
最新资讯《形容西瓜的词语-闰土家的西瓜、孔乙己的茴香豆!盘点语文课本里的那些美味!》主要内容是相信各位嘴馋童鞋们都对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美食都念念不忘吧,有闰土家的西瓜、荔枝蜜、《傻二哥》里的药糖、《孔乙己》的茴香豆……一说起来就两眼放光!到底语文课本里藏了多少好吃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下!阳春面这个应该很多人都有印象吧!-形容西瓜的词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相信各位嘴馋童鞋们都对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美食都念念不忘吧,有闰土家的西瓜、荔枝蜜、《傻二哥》里的药糖、《孔乙己》的茴香豆……一说起来就两眼放光!到底语文课本里藏了多少好吃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下!



阳春面

这个应该很多人都有印象吧!日本的栗良平写的《一碗阳春面》感动了好多人,不过这也没耽误我馋,首先“阳春面”这个名字就很诱人。后来我上大学后真吃过了才知道,阳春面,就是清水煮面,里面除了面条啥也没有,是最便宜的一种面,囧……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原因,吃起来觉得很香。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里,我总是很想吃“热腾腾香喷喷”的阳春面。


混沌


作者萧乾描写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店家吆喝的小吃,描写形象生动,当时看完课文就仿佛置于小吃一条街啊!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桂花糕


小学里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吧: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其实小时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没有闻过桂花的香味,自然不知桂花魅力何在。然而当某次出游与桂花树相遇,才发现那香气不是一般的迷人,是令人沉醉的,想必用桂花做出的食物都是美味!



荠菜



张洁的《挖荠菜》里的许多句子,我甚至至今都能背诵:“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而每次看到张洁描写她的孩子带着“懒洋洋的微笑漫不经心”地挑起几根她“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的时候,我都很愤怒:你不爱吃,给我吃啊!



八宝酒


作家琦君有一篇《春酒》是这样写的: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现在再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让我羡慕,八宝酒到底有多好喝呐?谁让我现在还没尝过呢



咸鸭蛋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原中描写到: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也让我在心里对作者描写鸭蛋流连忘返...


油饼


这可不是普通的油饼,这是峻青的《党员登记表》里,黄淑英为地下党员烙的油饼。暴风雪中,黄淑英的篮子里装着新鲜滚烫、焦黄喷香的油饼,再配上两个红心鸭蛋,不论味觉还是视觉都可算上品。更让人着急的是,最后油饼和鸭蛋谁也没吃着,被淑英藏在雪窝里了,每每想起,那叫一个心疼。但我刚去查了原文,发现并没有黄淑英烙饼过程的描绘,只是简单地写她“央求妈妈出去借了一瓢白面,烙了两张油饼,煮了两个咸鸭蛋,趁着黄昏,去送给老赵”,不知道我怎么能想象出那么丰富具体的油饼,甚至都能闻到香气。





烤松鸡


这篇课文叫做《大森林的主人》内容大概就是描写作者和一个猎人在大森林里迷路了,又被大雨淋湿了衣服,在没有火柴的情况下,猎人用子弹生起了火,烤了刚打的松鸡来吃。“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烤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真是看得我口水流个不停!顺便说一句,武侠小说里行走江湖的大侠们也爱烤鸡吃,电视里常常有一堆篝火上方,挂着一只烤得直流油的鸡。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就想冲到楼下的卤味摊买一只回来,边啃边看。







这粥也不是普通的粥,而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途中粥。首先是《老山界》里的粥,“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 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读起来就觉得这样的粥一定特别好喝啊。还有朱德喝的粥,忘记哪篇课文里的了,就是讲过草地的时候,康克清给朱德端了一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但在食 物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朱德要把这碗粥分给病号,病号却一定要让朱老总喝,最后一人分了几口喝下去了。此外,朱德在怀念他母亲的文章里写道:“我们用桐子榨 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每次读都觉得这样的饭吃起来应该很有滋味儿。



牡蛎


相信读到《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大部分人和我一样,根本不知道课文里写的牡蛎是什么。但是,我对里面描写的吃牡蛎的方式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用一阵优 雅的姿态吃起来,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很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就把壳子扔到 了海面去。 ”就因为“喝汁子”这个动作,我一度以为牡蛎是一种天然的饮料,就像椰子那样的。天啊,原谅我的无知吧!


茴香豆&罗汉豆


鲁迅的《孔乙己》: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还有《社戏》里的罗汉豆...


当时看见以为是从没吃过的豆子,一查下原来是蚕豆...看来名字很关乎食欲哈


柳叶儿


《柳叶儿》: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话说真的可以这么吃?



豆腐


朱自清写的《冬天》: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即使是再普通的菜肴,融入了亲情的温暖也是美味。



炒米


许多人都对鲁迅《社戏》里那碗香喷喷的煮毛豆垂涎不已,当然我也是,但是,这篇课文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却是鲁迅母亲家的炒米。炒米甚至都没有描写,就是鲁迅看社戏回来晚了,母亲站在桥上等他,有点生气,但“接着就笑了,招呼大家去吃炒米”。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却让我印象深刻。



荔枝


肖复兴写的《荔枝》-剜声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荔枝在作者的描写中仿佛就成了一颗红宝石,怎不让人垂诞三尺?



杨桃


小学有篇课文《画杨桃》还记得吗?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当时并不知杨桃是什么水果,不过看这TA的模样味道应该不错吧~


杨梅



《我爱故乡的杨梅》好像是小学课本里的课文了,但我至今还记得。“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记得课本里还配了插图,看着那满山遍野的杨梅,我真是嫉妒不已。另外,杨梅把牙齿都“酸倒了”、连豆腐都咬不动,这段描写也是记忆深刻



羊腿炖蘑菇


准确地说,我是对碧野这篇《天山景物记》里描写的所有东西都很着迷,包括景色。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羊腿炖蘑菇”。“天山蘑菇又嫩又肥厚,又大又鲜甜。这个时候你只要在草原上瞭望,便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翠绿的圆点子,那就是蘑菇圈。”接下来碧野写了做法:“你把鲜蘑菇在溪水里洗净,不要油,不要盐,光是白煮来吃就有一种特别鲜甜的滋味,如果你再加上一条野羊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


不知道现在去天山,还能吃到这“又鲜甜又浓香”的“羊腿炖蘑菇”吗?



事实上语文课本里的美味真不少,想必编小学语文课本的也是个吃货吧!哈哈!!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