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蕴含哲理的诗句-苏轼最简单的一首诗,却处处蕴含人生哲理,尤其最后2句堪称经典

蕴含哲理的诗句-苏轼最简单的一首诗,却处处蕴含人生哲理,尤其最后2句堪称经典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13 17:25:03
阅读:
最新资讯《蕴含哲理的诗句-苏轼最简单的一首诗,却处处蕴含人生哲理,尤其最后2句堪称经典》主要内容是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历朝历代之中,都有着很多文人雅士的追崇。即便到了今天,唐诗和宋词依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甚至每年总有一些诗词能入选语文课本,成为了语文考试的一个环节。-蕴含哲理的诗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历朝历代之中,都有着很多文人雅士的追崇。即便到了今天,唐诗和宋词依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甚至每年总有一些诗词能入选语文课本,成为了语文考试的一个环节。


提起宋词,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苏轼,苏轼这一生当中写了很多诗词名篇,其中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水调歌头》,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年年都被传颂,已经成为中秋佳节中脍炙人口的诗句。


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苏轼的另外一篇名作,名字叫《题西林壁》,全诗意境高远,耐人寻味,处处充满了哲学思想和智慧,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其古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小时候就学过这首诗。但是我们只了解这首诗表面的意思,它提示我们看待事物要全面考虑,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去了解事物的真相。这首诗的来源是什么?苏轼当时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诗的题目中的“西林”位置在哪里?这是读者觉得好奇又有趣的地方。


从诗词题目的“题”字,说明这首诗是在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去过庐山的人知道,在庐山下面有东林寺和西林寺两个寺庙。苏轼到庐山,在两个寺庙游历后,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名扬千古的诗词。那么苏轼当时为什么会到西林寺呢?原来这和王安石有关。当时苏轼曾对王安石的变法有不同的见解,就被宋神宗贬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实际上就是个闲职,没有实权。


又过了很多年,宋神宗想到苏轼毕竟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也是个好官,就想给苏轼换个好点的环境。于是下了手诏,把他调往河南的汝州,也算是一种对被贬官员的优待。苏轼离开黄州后,登上了庐山,还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刚去庐山的时候,庐山的景色非常秀丽,历代的文人到庐山都题了不少诗词,就决心自己只看庐山的风景,不再写一首诗。


但作为诗人的苏轼,这显然是不可能遵守的。因为苏轼是个大文豪,寺里的僧人哪能轻易放过他?纷纷要求苏轼在所观景物的地方,留下诗作。苏轼架不住别人的请求,就在庐山风景之处,写下了十几首的诗篇。这首《题西林壁》,就是当时游览完庐山之后的总结诗作,也是他全部参观完的收官作品。


庐山的雄伟,变化多端。横看、竖看都各不相同,远看、近看也不一样。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的面貌也不尽相同。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变化,也有不一样的感悟。可是庐山的真面目,到底还是没看见。这是因为我只局限在小范围内看庐山,没有跳出庐山之外的圈子。常言说当局者迷,只有跳出去,才能看清一切。


在此人们会疑惑,为什么苏轼不写一些写景的诗呢,李白来到瀑布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何等的豪迈,苏轼为什么在这里却说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为什么来到庐山,一直在强调“真相”呢,苏轼想知道什么真相呢?


如果想弄清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就需要弄清楚苏轼口中的真相,而想要弄清楚真相,就要回转的来看,苏轼这一路的遭遇。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才遭到排挤,被贬谪到了黄州,其实苏轼并不反对变法,而是对王安石的这种变法采取了不同的建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见不合。苏轼经过这次打击之后,对自己的人生其实是有质疑的,是有一种不确定感。


被贬黄州后,苏轼曾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呢。苏轼曾经夜游赤壁,看见一只仙鹤掠过江面,然后又看到一个道士在他的窗前作揖,问他此次游赤壁快乐否?苏轼问其姓名,那位道士笑而不答,苏轼忽然梦醒才恍然大悟,那个道人不就是那只仙鹤吗?


这一系列的对自我的否定,苏轼开始感觉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是他又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那一日与朋友出游,忽然之间大雨如注倾洒而来,他却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一直在说苏轼的这段被贬谪的经历,其实是在侧面的表述出他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人生感悟,从黄州到庐山,这是一次领悟;从庐山走向未来,又是一段无法预知的旅途。苏轼一路走着,一路思考着,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官场的真相是什么,甚至整个时代的真相又是什么?


我们现在转过头来在看这首《题西林壁》,就会更加的容易理解,诗中的开头两句写的是景,庐山之上, 丘壑纵横,不同的角度,有着不一样的观感,这两句概括了庐山的万千风景,就像是一个电影的不同镜头,有远景,有中景,有近景,甚至还有特写,这一连串的镜头组合,才会如此的神奇变换,让认沉醉其中,目眩神迷。


诗中的第三四两句是文中的精华,升华了主题,成为了千古名句。说的是景,但是却处处都有理,当我们深陷其中,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犹如管中窥豹,甚至带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感觉,这样的观察其实是带有片面性的,而作者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会不识呢,因为当局者迷啊。


此诗的最后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他用庐山来论述大局观和片面的这一做法,可谓是别出心裁,深入浅出,不但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而且还能引人无限的深思。


苏轼的这首诗,可谓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简单的诗句通俗易懂,但是背后折射的道理却余味回甘,这才是一首好诗必备的要素。


  • 今日话题:你喜欢苏轼这首《题西林壁》吗?对此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和解读,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文 | 国学大观园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