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书籍读后感-「好書读后感」成长的烦恼——《一个孩子的战争》

书籍读后感-「好書读后感」成长的烦恼——《一个孩子的战争》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21 23:06:13
阅读:
最新资讯《书籍读后感-「好書读后感」成长的烦恼——《一个孩子的战争》》主要内容是「好書读后感」成长的烦恼——《一个孩子的战争》-书籍读后感,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思的这句话,曾被包括马丁•路德•金等多位名人引用,只因其一语道破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教育之于我们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更应被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近日读了徐世立老师的新书《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位在文坛上享有一定地位的作家,能够用文字将自己的“家丑”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只为了给那些同样因教育而陷入悲剧的家庭以警醒,将自己的教子经历进行梳理,总结成败得失,为更多的忧患父母参考,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五星评价。


徐老师和夫人晏紫老师,在家庭教育上经历了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岁月,儿时品学兼优的儿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显现叛逆特质,沉迷电脑,学习成绩下降。心急如焚的父母,在给予儿子压力的同时,也将莫大的压力背负在自己身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徐老师得知一位名叫徐向洋的人,开了一个教育训练工作室,专门针对“问题孩子”,感觉走投无路的徐世立最终选择了将儿子送到“工作室”,接受“择差教育”。在“工作室”,儿子徐修远的意志和体力都受到了磨练,上千公里的徒步行军、军事化的管理,一切的一切都为了引儿子回到“正道”上,但这种做法到底是否正确呢?值得我们大家讨论。


在我看来,徐老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对徐向洋“工作室”的性质和教育思路很不认同。在书中介绍徐向洋的教育思路是“择差教育”,那么何所谓“差”?世俗理解的“差”,是不听学校、家长管教,不认真学习,考试成绩不好。这种“差”的衡量标准,是我们现行教育制度最注重的“分数”,但到底这种标准是否正确呢?我们不提别的孩子,仅观察本书中被家长、老师视为“坏”孩子的徐修远,他有倾注一腔热情的运动——篮球,他有独立的思考,即使被诟病的电脑瘾,其实也不是在玩网游,而是观看数量惊人的电影,只因为有一个中戏梦。徐修远个性独立,思想前卫,在他看来,不断提升篮球技艺,是比学习重要很多的事情,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但在国外发展孩子爱好,甚至成为毕生职业,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长把篮球当成洪水猛兽,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就算没有打出什么傲人的成绩,也锻炼了孩子的体魄,徐老师和晏紫老师的身体状况都不好,看到儿子那么热中锻炼身体,应该是种安慰。


这样执着于自己兴趣的孩子,被当做差生“扭送”到徐向洋工作室,接受的训练是“服从教育”,一个班数十个孩子,一个管带,每天就是出操、跑步,千里行军也是一样,目的都是训练孩子“听话”。很多家新闻机构都报道过管带们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大打出手的事例,在暴力鞭笞下,许多极富个性的孩子压抑了内心,为今后的生活留下隐患。工作室还规定孩子每天都要记录日记,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写家信,从锻炼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来说,无可厚非,但每篇日记甚至每封家信,都要管带过目,完全没有隐私可言。徐世立老师的书中罗列了大量儿子日记和家信的内容,但就像儿子徐修远在离开学校后说的那样,这些日记和信里的内容很多都是被迫写的,不能真正的表达孩子当时的所思所想。我想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处于当时那种情境,也会极尽能事写下已彻底“改过自新”的表现,以换取家长早日接我回家吧。


其次,我对徐老师和晏紫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太认同。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孩子的战争”如果把教育当成战争,父子便成为了敌我双方,很多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就像徐老师说的,徐修远四岁半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过的,这段时间母爱和父爱的缺失,是造成徐家两辈人之间情感交流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接回孩子之后,他们沿袭了严父慈母这种标准的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父亲高高在上,母亲从生活上关心关爱孩子,二人都没有从内心去亲近孩子,加强沟通,于是孩子慢慢开始学会隐藏心理活动,宁可和好朋友分享快乐,也不和家人谈起。书中先后提到两次外人问起父亲,在孩子玩电脑的时候,他是否参与其中,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设想如果父亲和孩子在一开始就能够共同培养对艺术的兴趣,一起看电影,探讨电影,那么父子二人的关系绝对不会发展到后面那么紧张的地步。我仔细读了书中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件和短信,其中很多话语教导味儿太重,父亲站在很高的角度,对儿子的种种做法提出批评,讲述道理的语气也不是沟通讨论,而是强压式或者苦情式,而这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来说,真的是无法接受。代沟也就是如此产生。徐老师在书中探讨了关于代沟的问题,在我看来,代沟真的不是单方面的,家长可以塑造的尊严与孩子叛逆期挑战权威的本性,造成了代沟的加深,而这,真的是可以弥补的,我们所需要做的,也许仅仅是放下身段,耐心倾听。


徐老师在书中很大篇幅的提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提法大行其道,但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因为高考这把锋利的剑依然悬在广大师生的头顶,考试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好坏、甚至决定学生命运的重要指标。但可喜的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非常优秀的向老师,我想说,她的存在比徐老师所推崇的徐向洋工作室要重要的多得多。她懂得对孩子进行激励,也懂得因材施教,也正是她适时适当的调整了教学方法,才使得徐修远不至于因为厌学而回家,他考上中戏,向老师功不可没!


很高兴看到这本书的结尾处,父子因为一个温暖的拥抱而冰释前嫌,但从全书的重点来看,我却又有些担心,徐老师没有认识到是什么让儿子能够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又是什么造成儿子最终的巨大转变。徐老师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在徐向洋工作室的枯燥教条的“择差教育”上,好像一个大大的广告一样宣扬徐向洋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徐修远在“三纵”所经历的四个月,是委屈的,甚至是屈辱的,那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也是社会对自己的否定。从书中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徐修远是个有坚定目标,执着的孩子,但有着从小被娇惯长大而形成的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表面上冷酷,内心却情感细腻。他不善表达情感,却在为数不多的与父亲的沟通中,表达了父亲对自己关爱不够的意见,可惜在表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徐老师一直将自己摆在严父的高度上,直到文末那个倾情动人的拥抱,这时儿子才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爱,父亲也真正体味到学习、成绩相对于亲情来说,都是次要的,爱得到升华,许多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很多是表达我对徐老师教育理念的不认同,有些为儿子徐修远抱冤的意思,但我仍会给这本书五星,就像前文说到的,《一个孩子的战争》将教育问题用一个近乎残忍的纪实摆在读者的面前,引起全社会范围内的大讨论,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而我们在读书之余,更应该深层次的思考,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改进。我相信这也是徐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


【想要本书电子版的请私信我,或登录博客下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09fdc10102ys0y.html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