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朱柏庐治家格言-朱伯庐先生与《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治家格言-朱伯庐先生与《朱子治家格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8 01:08:18
阅读:

朱伯庐先生与《朱子治家格言》--------关注微信公众号:yunsishu2015


【阅读提示】


现代的亲子教育理念,大多只针对孩子的锻炼。正统国学亲子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教,上行下施,父母的榜样做好了,孩子自然就学会了。


随着社会发展,家族环境消失,传承的教育思想被大部分人遗弃或遗忘,欧美教育思想大行其道,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思维是被欧美教育灌输而来;国家强大的核心是文化的兴盛,文化的基础是教育。我们期望,更多人能够从正统国学中获益,自我增长智慧的同时,教育孩子,家才会越来越好,国家才能持续强大。


《朱子治家格言》又叫《朱子家训》,问世以来影响巨大,是旧时蒙书之一。家训一般多悬于厅堂屋室,对家庭成员、家族子弟起警戒和提醒作用。一个人的品行人格都是从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朱子家训》尤需家长和孩子一起读。


朱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治家又有哪些确切的含义?哪些话才能称为格言?本期我们请庞子博先生一一讲解。



庞子博先生:


先介绍一下朱伯庐,他本人生活在明清交替时期,他名叫朱用纯,伯庐是他给自己起的号。那个时候的人有骨气,读书的人有傲气。当时他已经考上秀才了,但是他毅然回家。在康熙年间,朝廷收罗民间有文化、有名望、有影响力的人去做官。朝廷数次聘任,但朱伯庐先生坚辞不受,后来他在民间以教书度日。



朱伯庐一生著作很多,传承最广的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朱子治家格言》。“子”在最早的时候是指有社会地位的人,女人也可以称为“子”,比如“南子”。后来“子”演化为对别人的尊称。后代人也世袭了这种称呼,把朱伯庐称为朱子,但是这个朱子不是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世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他们是两个人。


古人的治家格言有很多种。因为人家有家可治,人家的家族能够传承很远。不用说别人,就说离咱们最近的康百万(位于河南巩义市康店镇,建于明末清初),康百万的治家格言很简单——“留余”两字。这是什么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做事别太绝。现在的人把干得绝叫“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人哪有治家的可能性?


“治家”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但前提是得有家。上和下顺,方堪为家,现在的家都是老的不理,小的不管,怎么看也不是家。现在高学历的人有很多,但是有的兄弟姐妹翻脸,和父母也不说话。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家庭还谈什么治家呀?


“治家”,很简单的两个字,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做的。我希望各位能够长远地去看待,“留余”是给自己留有后路。如果你把天下人都得罪了,你能保证不犯到别人手里吗?治家过程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什么叫“格言”?《大学》里有“格物”一篇,它是什么意思?格言、格调、风格,这些词都与“格”有关。是什么意思?格不是格子,“格”是树的分支交叉的地方,树杈,树丫繁密之后就会形成很多框框,大家就会看不清。(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至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格”讲的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不懂事物的基本规律,格调、风格、性格都谈不上。违反自然规律的就是违反人性的,违反人性的就是“非常”的,都是不正常的。遵循“自然”而说的话叫格言。现在很多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去违背自然规律,最后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古人只要说到“格”,说的都是自然规律。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季分明,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全在一个“格”字中。佛教里说“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说的是自然规律。“格言”说的是遵循自然规律所说的话,不违背世间法。“治家格言”说的是能让家庭兴旺的自然法则,如果违背这个法则,就叫“乱家”了。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