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仔细造句-同学,你知道什么叫仔细认真审题吗

仔细造句-同学,你知道什么叫仔细认真审题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19 18:23:14
阅读:
最新资讯《仔细造句-同学,你知道什么叫仔细认真审题吗》主要内容是-仔细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作者:于晓冰(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考试前的叮嘱:


老师: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


家长:儿子(闺女),一定要仔细审题。


考试后的总结:


同学甲:我审题不认真,所以,有一些题没做对。


同学乙:我审题不仔细,所以,有一些题做错了。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学校,在我们的家庭中反反复复地发生着。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关于审题这个事儿,常常是吃了一堑,但并没有真正的长了一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想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人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啥叫认真审题?”或者说“啥叫仔细审题?”


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觉得“认真”和“仔细”是一种态度,甚至有“态度决定高度”这样的被人们奉为真理的所谓名言。但有没有想过,即使我态度再好,百米也跑不过博尔特,篮球也打不过乔丹。所以,态度固然很重要,但方法和能力更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方法和能力,光有所谓的良好的态度,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考试中的审题也是如此。本文就以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来具体说说审题的方法问题。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将这个方法应用到语文的其他类型问题上去,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考试审题中去。


很多同学常常把命题人当成我们的敌人,觉得他(她)老是要挖坑让我掉下去,要害朕。我当学生的时候也这么想,但我当了老师,尤其是有了命题的经验之后,才发现我当年的想法多么幼稚。


命题人和我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所以,不可能想着一切办法来害我。而且,面对那么多考生,少则几千,多则几十甚至上百万的考生,也不可能单单清楚地知道我的弱点在哪里,非要在我的弱点上给我致命一击。


一道好题,要有区分度,让所有的人都掉坑里不难,出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题目就行了,让所有的人都通过也不难,出个1+1=?就行了。但太难或者太容易,都达不到测试选拔的目的。要想达到测试选拔的目的,就要让一部分人通过,让另外一部分人通不过,根据选拔的需要,适当调整两部分人的比例。这就是命题人要做的工作,绝对不是针对谁,也不是敌视谁,对所有的考生都一视同仁。


如何调整两部人的比例,这就是个技术活。因此,命题人的难点不在于挖坑,而是在做标记。如果想简单一些,那就标记做得显著一些,如果想复杂一些,那标记就做得隐蔽一些。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做标记。总不能要求大家蒙上眼睛,光着脚,从一堆乱草中走过,告诉大家乱草丛中有一枚图钉,谁扎脚谁倒霉,那就是靠运气,而不是靠能力了。考试要考能力,而不是考运气。


那如何做标记呢?


具体到语文现代文阅读,每一个问题都会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助答信息,一部分是必答信息。所谓助答信息,就是帮助你回答问题的信息,主要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解决问题的区间,另外一个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所谓必答信息,就是要求你回答什么问题,有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独立的,还是非独立的。


其中必答信息绝大多数同学在审题的时候不会忽略,而容易忽略的是助答信息。助答信息就是命题人做出的标记,既是帮助你回答问题的信息,也是限定性的信息,如果你不接受这种帮助,或者说突破这个限定,那你答题必然出错。


下面就先具体说说如何在审题的时候把助答信息审清楚。



为了让以上抽象的说法具体可感,以北京市中考试题中的经典现代文阅读题《老北京小胡同》为例来做具体说明。(受限于篇幅,不再附录原文,如果想了解原文,可以点击这个链接:《看一道北京市中考语文经典阅读题的七十二般变化》,该链接以《老北京小胡同》原文为基础,又结合历年的中考试题变化,重新命制了若干试题,代表我对考试发展变化的一种思考)


15. 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这道题解决问题的区间是第(4)段和第(1)段,而答案则在第(4)段。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方向是“找出”“抄写”,这样的标记显然是在提示考生答案就在原文,是基本的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实际上是考照应,但北京市的考题避免对概念的直接考查,而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16. 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2分)


这道题解决问题的区间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这样的方式给出,还原回原文,则知道关于“交响乐”描述是在第(5)至第(8)段。这样做看似绕了一个弯,没有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区间,但实际上前一句话除了区间之外,还隐藏了另一个助答的信息,那就是要先从文章中弄明白胡同“交响乐”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推知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点。之所以说是“推知”,是因为题干中给了“体会”一词,由此可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提取或者归纳概括的问题,而是要有一定的推理分析。


17. 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分)


这道题解决问题的区间是(9)(10)两段,单独概括第(9)段或者第(10)段都有问题,必须涵盖两个段落的所有内容才行。提示的方法和方向是“用一句话概括”。很多同学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概括为“回忆我小时候的各种各样的玩具”,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区间意识不够强烈,因为第(9)段中的小风车,泥饽饽,风筝等固然可以说是玩具,而第(10)段中的捉蛤蟆,逮蛐蛐,养金钟则不能说是玩具了。


18. 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3分)


这道题解决问题的区间是第(9)段,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由这个要判断是第(9)段本身,还是包含了第(9)段前后的部分。“品味”一词,则在答题方向上提示考生这是一道语言鉴赏的问题。


19. 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6分)


这道题解决问题的区间是全文,但实际上又有进一步的助答信息,那就是“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在记叙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语句又常常是议论抒情的语句,所以,提示我们要找文章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答题的方法和方向是要“结合文章谈理解”,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结合文章”,另一个是“谈理解”。



再来具体说说如审题过程中如何关注必答信息中的“独立”与“非独立”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一个问题,就不涉及到“独立”还是“非独立”的问题,而在一道问题中,如果涵盖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问题,就必须要考虑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了。


为了把抽象的问题说明白,依然举具体试题来说明。


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5分)(北京市2008年语文中考第15题)


这个题中的两问就是相对独立的问题。先解决哪一个问题都可以,两者关系不大,互相之间相对独立。


分析下图,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4分)(北京市2012年语文中考第9题)



这个题中的两问就是非独立的问题,需要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先提取主要信息,即: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即: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从考试来说,命题人的要求就是东家的要求,命题人要你往东,你就往东;要你往西,你就往西。绝对不能对着干,叫你喂狗,你非要捉鸡。命题人给你的工具都是你要完成这个问题必须的工具,不能撇开这些工具由着自己的性子,凭着自己的感觉胡乱干一气,那就真的要累死也无功了。


当然,是不是掌握了这个方法就一切都解决了呢?显然也不是的,仅仅有方法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能力,比如,当你判断出某一个问题是在考查语句作用的问题,你也知道解决语句作用问题的方法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考虑,但是很遗憾,内容上你读不明白说的是什么,结构上你又搞不清楚和上下文到底是什么关系,那只有这个所谓的方法也没什么用处。


综上,我今天所讲的某种程度上是“一巧破千斤”,但一定还要记得另外一句话,就是“一力降十会”,如果你真的具备深入读懂文章的能力,哪怕没有什么具体的审题或者答题方法的指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具体的这个“一力”或者说这个能力从哪里来,那就要从平时的大量的深入的阅读中来,如果想要了解如何进行大量的深入的阅读,可以关注我的公号中的谈阅读的系列文章。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每次会有更为新鲜的文章提供给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