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耀武扬威造句-天马行空 耀武扬威

耀武扬威造句-天马行空 耀武扬威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13 11:04:40
阅读:
最新资讯《耀武扬威造句-天马行空 耀武扬威》主要内容是今年春节期间,热播的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2》圆满收官,经过投票评选,以铜奔马为代表的9件国宝入驻《国家宝藏》特展。-耀武扬威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原标题:天马行空 耀武扬威


雷台铜车马仪仗俑



鸟瞰武威雷台景区


武威雷台景区



马踏飞燕


家喻户晓的国家顶级国宝铜奔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象征。今年春节期间,热播的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2》圆满收官,经过投票评选,以铜奔马为代表的9件国宝入驻《国家宝藏》特展。


这是自去年12月,中国旅游徽标交接仪式在“马踏飞燕”出土地甘肃武威举办后,与铜奔马有关的又一个引起各界关注的盛事。近期,随着《“马踏飞燕”,为何从不拍正面照?》一篇文章在网上刷屏,铜奔马又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铜奔马是1969年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三足腾空,右后足轻轻踏在一只飞鸟背上,表现了翅展飞鸟受惊回首的一瞬。铜奔马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是丝绸之路精神的象征,曾多次作为中国优秀文物的代表出国参展,因其设计构思巧妙新颖,艺术造型精致优美,铸造工艺卓越精湛,拥有“马踏飞燕”“天马”“马超龙雀”等美称,得到了高度赞誉。


“武威有雷台,天马出凉州。”武威雷台因铜奔马而闻名遐迩。近年来,依托铜奔马这一招牌,武威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名市建设,随着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开工建设,武威正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绿色崛起发展的一大产业。


中国人最喜爱的一匹马


在中国,铜奔马是家喻户晓的顶级国宝,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匹人尽皆知的铜奔马,出土地武威雷台位于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资治通鉴》中也记载:雷台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


1969年,当地村民在挖防空洞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个墓室,经文物专家考证,这是一处东汉晚期(公元186年─219年)的大型砖石墓葬,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在这中间,艺术价值最高的是铜奔马。


作为我国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铜奔马通过受惊后鸟加速飞驰与马全速奔腾的对比,衬托出了奔马远远超过飞鸟的奔驰速度,又巧借飞鸟的躯体以及展开的双翅,扩大了着地面积,稳定了重心,完全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给人一种动中有稳、静却似飞、一跃千里的感觉。而从正面前,这匹马的正脸高度还原了急速奔跑中的马形象,表情有点扭曲,充分展示了马奔驰起来的雄壮姿态。


在这匹马的胸前,还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专家经过考证认为,马的主人应该是冀县(今甘肃天水)人。马肯定与墓主相关,或许是以死者生前坐骑为原型,或者专为死者订制的“天马”。原文中记载的“牵马奴一人”,由此可以推断出,与这匹马相配套的,还有一个人俑。


这匹姿态飘逸、风驰电掣的顶级国宝,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立足现实、追求浪漫的审美情怀,体现了汉代能工巧匠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和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由于铜奔马技艺双绝,1971年9月,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赞叹不已。郭沫若的评价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为此,他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夸金缕衣”的诗句。


1973年2月,在郭沫若、王治秋、夏鼐等同志的积极推荐下,被命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首次出国展览。先后在法国、英国、日本、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巨大轰动。海内外人士纷纷发表文章,说“马踏飞燕”是“无价之宝”,称其为“中国的‘维纳斯女神’”,是“古典艺术作品的最高峰”,为中国人赢得了“天才的中国”的美誉。铜奔马也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一匹马。


臧克家的评价是,这只铜奔马是条神龙,以世界为场所,飞奔绝尘,引人注目,博得喝彩,它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精品,它是优美的艺术杰作,它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它为社会主义社会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马踏飞燕”还成功进入小学《语文》课本,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这一国宝级的文物。1983年,“铜奔马”的形象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1996年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铜奔马命名争议


作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铜奔马的命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备受关注。前后有“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马踏飞隼”“飞马奔雀”“飞燕骝”“马神-天驷”等众多说法。


有关资料显示,1983年9月4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兰大敦煌学研究室青年教师牛龙菲认为十年前出土的“铜奔马”应该正名为“天马”》的文章;10月25日,《旅游报》以《天马被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为题,刊载了国家旅游局一份通知文件内容,正式公布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随后,12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载了记者李肇芬的一篇文章《“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至此,“天马”“马超龙雀”等名称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讨论。


最早,学术界一直称其为铜奔马,这一称谓是比较直观明了的,但有专家认为,称谓没有反映其精妙所在——马后蹄下所踏的飞鸟。如果仅以“奔马”命名,不足以表现这一国宝级艺术品的全貌。


“马踏飞燕”最早由原甘肃省文化局文物科科长王毅同志命名,并因郭沫若同志的认可而得到广泛使用,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学术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个铜马俑所踏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提出,应该命名为“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国内,还有学者提出了“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认为这一命名比较贴切。


对于这匹马的命名,还有“天马”一说。这一说法是,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就此认为,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而在《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也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马神——天驷”一说。“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面对众说纷纭的命名和争议,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文物局负责人的答复是:“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我们认为是科学、准确和规范的。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确认小组在确认一级藏品时对此名也没有任何异议,因此我们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


甘肃省文物局认为,根据国家对于铜器类文物定名的统一标准,有铭文的以铭文为主,无铭文的以其制作特点、出土地点,或以纹饰为主,将这件文物命名为“铜奔马”,既涵盖了器物的质地、形制,又同时突出了其风驰电掣般飞奔的形态特征,是符合国家关于历史文物定名标准的。


时至今日,对铜奔马而言,命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通过对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揭示其文物价值内涵。


铜奔马背后的马文化


铜奔马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喜爱的背后,是强大的马文化,是其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象征着中国人对力量的敬仰和对勇气的崇拜。


马是六畜之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在丝绸之路沿线,遍布着许多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与马息息相关,这些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良马及苜蓿等,也将我国的丝织、炼铁等技艺传到了中亚,从此开创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良马和苜蓿的引进,促进了中原地区和河西走廊农牧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有许多对从西域引进良马和苜蓿的诗词。其中有名的有汉武帝写的《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王维写的“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杜甫写的“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等有名的诗句。


史料记载,汉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乌孙马,在汉代,马被广泛地用于交通驿站、长城防御、军事行动、民族和亲等方面。在开拓疆域,通西域,设河西四郡上,马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汉代,政府给马立“口籍”,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汉代,“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在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是常见题材。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成功击败匈奴,汉武帝为了彰显大汉军队的“武功军威”,特地设立武威郡,武威因此得名。在武威,与马有关的元素是非常多的,铜奔马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闻名于世的西夏碑碑座四面均采用高浮雕技法表现了双狮舞绣球、缠枝莲花、带翅飞奔的天马、麒麟造型四副不同主题的画面。西夏碑碑座上的天马马尾高扬,马腹浑圆,背部长出两翼,图案呈现出了天马行空的意境。


在河西走廊,距离武威不远处,就有千年悠久历史的山丹马场,这是马文化最鲜活的见证。山丹马场是当前世界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马场。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距今2130多年。山丹马场面积2195平方公里,在原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马场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天莫如龙,在地莫如马。”从古到今,马不仅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而且还融入图腾龙的造型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助推旅游发展的驱动力


铜奔马扬名四海,与其作为中国旅游标志有着莫大的关系。


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当时的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直接原因是在美国展出时,铜奔马跃上巨幅海报成为文物展宣传的标志图形,评选中国旅游标志时,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它一举夺魁。


据悉,当时选用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含义有三:一是天马行空,逸兴腾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二是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在中国尽兴旅游;三是铜奔马是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自铜奔马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旅游事业如天马行空、蹄疾步稳,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铜奔马也从顶级国宝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和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象征。


1995年以来,原国家旅游局向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城市都授予了以“马踏飞燕”为主图案的铜制奖杯。该奖杯底座是铭牌基座,上部为长城烽火台和镀金浮雕地球,铸铜“马踏飞燕”四部分重叠组合而成。其寓意为中华大地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犹如万里长城源远流长。凡是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城市,都可以看到按比例放大后的“马踏飞燕”铜制奖杯的马踏飞燕雕塑。


去年12月,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原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上悬挂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3面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徽标和原中国国家旅游局徽标移交甘肃省,永久安置在铜奔马出土地——武威雷台,进一步提升武威雷台的文化内涵。


现在,铜奔马出土地武威雷台汉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游客最满意的旅游景区”、甘肃省十二大王牌景区(点)、甘肃省2013“十佳旅游景区”,景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汉墓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台观,主要景点有汉式大门、音乐喷泉、汉代风格大型浮雕、四神图腾柱、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阵列、汉墓、雷台观、汉文化展览馆、凉州词陈列馆等。


步入武威雷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在上的铜奔马雕塑。进入到里面,有被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头马的造型非常奇特,一只飞翔的马,单脚踏在一只小小的飞燕上。


为推进甘肃和武威旅游产业发展,去年10月,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始建设,这也是我省第一单落地的文化旅游综合体PPP项目。这一项目将借助“马踏飞燕”驰名品牌,依托雷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利用公航旅的企业品牌,通过发掘汉历史文化、天马文化,提升改造雷台汉墓遗址公园及周边文旅设施,建设辐射汉风文化旅游、艺术创意体验的特色旅游综合体,打造集遗址保护、历史教育、旅游休闲、文创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5A级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创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主题景区公园,进而提升武威市和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品质。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旅游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正全力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让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武威绿色崛起发展的大产业。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