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一得成语-《道德经》如何理解“昔之得一者”?得一的三大内涵是什么?

一得成语-《道德经》如何理解“昔之得一者”?得一的三大内涵是什么?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25 03:05:02
阅读:
最新资讯《一得成语-《道德经》如何理解“昔之得一者”?得一的三大内涵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此篇承接《道德经》什么是得一?“一”指的是什么?老子的宇宙模型是什么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此章经文分为四段。-一得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什么是得一?“一”指的是什么?老子的宇宙模型是什么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经文:昔之得一者。


屈原《远游》说:“羡韩众之得一”,屈原以修行证果的韩众为昔之得一者。王弼注:“昔,始也。”河上公注:“昔,往也。”白话就是“那个从前啊。”


老子一直要世人的思绪回到天地之始,不要把思绪停留在眼前这个花花世界。这个世界是如幻如化的,把握不住,也不值得把握。反过来说,只有把握了天地之始,才能把握现实世界


得一是从因地上修,由因得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圣人在因上修,世人在果上修。农夫选种耕耘就是从因上修,只有愚者才会临河羡鱼。看到他人果实累累,愚者才后悔自己春不播种。


什么是得一?合是得一的第一内涵。一代表完美(也代表完整),合才能获得完美。老子回顾宇宙诞生以来的得一者。得一者是谁?是天地神谷万物,河上公称为“五事”,即五大神物。他们都是“昔者得一者”,是修行证果的证悟者。


老子《道德经》一直把天地神谷万物视为修行者,是拟人化的述事法修行的方法就是“合”,因为知道自己的残缺才知道去合,不知道自己残缺,就不会去合,也不知道与谁合。不知合岂能得一?这就是“之半”理论


老子说“大成若缺”,宇宙万物实际都处于残缺之中,知道这一点就是成为大成就者的关键,也就是说知道自己的残缺是得一的第一关。五大神物最大的残缺是什么?最大的残缺就是“无”。宇宙万物都是有,有生于无,但世人不知道。五大神物知道自己是有,就去与无相合,成为得一者。


无为是得一的第二内涵。


庄子说:“天无为以请,地无为以宁,两无为而相合,万物皆化生。”(至乐篇)庄子直接用无为来代替得一,因为得一就是无为。


河上公注:“一,无为”,认同了庄子的解读。


严遵《老子指归》说:“一,其名也;德,其号也;无有,其舍也;无为,其事也,无形,其度也。”无为是得一的事相,即一是无为的。又说:得一者“无心无意,无为无事”。认识得一就是无为对理解此章的内涵是极为重要的。天地神谷万物正是因为无为而成就了清、宁、灵、盈、生的五大德相。


庄子说“合喙鸣,喙鸣合”,包含了“合”与“无为”的二重含义。鸟的鸣叫正是得一的最好解说,一是知道上喙与下喙合,二是知道无为而合。鸟的鸣叫是无为而合,不是有为而合。如果鸟有心合,则鸣叫就不完美了,不能得一了。


得一的第三内涵是与“无”合。鸟是上喙与下喙合,天地神谷万物本身是有,必须与无合才能得一,正像阴与阳合,阳与阴合,才能创造完美的生命一样。这是为“道生一章”作逻辑铺垫。


天地神谷万物作为昔之得一者,正是懂得得一三要诀(合、无为、与无合)才获得自己固有的德相:清、宁、灵、盈、生清是天的德相,宁是地的德相,灵是神的德相,盈是谷的德相,生是万物的德相。


老子承许了天地神谷万物是昔之得一者,具有各自的德相。但老子显然没有承许侯王是昔之得一者,而是训诫的对象,世人更是训诫的对象。老子以天地神谷万物作为得一的榜样,侯王世人为听法对象。这一区别很重要。


由于经文有点讹误,只有河上公注释“五事”,这里的六事是五加一结构。严遵也说“五事”,但缺一句经文。帛书也缺此句经文,而世传其他本都有这一句,但注释家没有注意严遵、河上公“五事”的阐述,而且二者五事有一事不同,引起误解。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