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27 13:05:07
阅读:
最新资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要内容是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爱或不爱你,与你没有关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诉了一个贫困的女子,13岁时就喜欢上了作家R,为了博取他的好感,她每一次遇到R先生前,都把衣洗得很干净、用书包去挡住衣服上的补丁;后来与R先生再次重逢,她第一时间上前搭讪,像要完成多年的夙愿一样,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又怕R看不起自己的轻浮,便隐匿了起来,独自承受着世俗压力;第三次遇见R先生的时候,女孩已是风情万种的交际花,这一次,她还是选择对R先生隐瞒了自己的过往。


直到弥留之际,陌生女人倾诉衷肠,把一封充满回忆和爱的信寄给了R先生。可阅人无数的R先生还是回想不起来,原来自己的生命里,有她存在过,让人不由地为陌生女人感到悲痛。


对于爱情,陌生女人纯粹而坚持,她不畏惧困难,与现实的困境作斗争,始终保持着良善的本性、羞耻感与自尊,同时勇于面对自己的欲望。


作者茨威格出身维也纳,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那种艰难的处境下,他发现女性生活得尤其不容易。茨威格领悟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描写陌生女人时,茨威格挖掘人物内心的活动轨迹,展现了她潜意识里的冲突和波动,描写了她那精神上的痛苦和追求完美的信念。


一.人格结构理论

在人格结构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完整的人格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一个人只有将自己人格中三部分都协调好,他的人格才算健全。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的"本我",源于一个13岁女孩的缺失父爱,从小极其渴望温暖和爱意,由此萌生出对异性的依赖和向往。其实,这也让陌生女人潜藏着一股惊人力量,而凭借此,她为R先生情系一生。


陌生女人的"自我",是自己现实中的糟糕处境。第一次遇见R先生,她很穷、衣服上也有很多补丁;第二次遇见R先生,因为爱的炽烈,很快委身屈从,却没得到R先生的尊重;第三次遇见R先生,她已经是个"妓女"。为生活所迫,她每次出现在R先生面前,都是焦头烂额的状态。


陌生女人的"超我",是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始终对她产生着约束力。陌生女人深爱R先生,但R先生与她门不当户不对,在陌生女人心里,R先生永远光芒四射,而自己是那么卑微。陌生女人知道,社会对她的要求是身为女人不能过于主动,于是,陌生女人承受着欲望的折磨。


这种毫无希望的单恋,注定让陌生女人的各个人格相互撕扯。既要受内心欲望的支配,又要在现实中谨遵社会准则的制约。情感与现实的冲突,让陌生女人"本我""自我""超我"化成相反的拉力,不断撕扯着自己内心,迸发出更为更张力的情感势能。


在小说中,陌生女人视爱情为第二次生命,持久地执着于内心,宁愿自欺也不愿放弃。漫长的岁月里,她将珍贵的情感体验封存,全心全意地为R先生活着,将一个人的爱情进行到底。


二.力比多理论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的整个生存。"力比多作为情欲,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同时它带领一个人找寻到快乐,让压力得以释放。以往对于力比多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情欲本身,但茨威格则认为,力比多的作用不仅仅在欲望,对人的各方面都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幼时常被人欺侮,R先生的出面,一方面作为上流社会精英,让她对未来生活产生幻想,另一方面也充当了父爱缺失的填补;当陌生女人为R先生生了孩子,她伴随着孩子一同成长,觉得看到孩子,就看到了R先生,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在她临死之前,R先生也成为了她精神上唯一的依托、以及愿意倾诉的对象,在病床上,陌生女人心中有爱意,坦然面对病痛、没遗憾。


在茨威格眼里,力比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本能冲动,更是由"欲"上升到"情"的过程。陌生女人对不忠诚的男人近乎病态的爱,虽然不被很多人理解,但当她说出"哪怕我已经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唤我,我就会立刻获得一种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陌生女人对于R先生的情感,已超越本能的欲念,爱得纯粹、而没有功利心,让人感动不已。


多年以来,R先生是陌生女人的情结,更是自己勇敢活下去的精神能量和动力来源。陌生女人把力比多的获得,附着于R先生身上,促使她对于爱情,表现出比求生更坚韧的力量。


在不断靠近理想爱情的过程中,陌生女人也一次次地自我牺牲,越是这种不顾一切的付出,越让陌生女人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内心满足,生命得到充实。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陌生女人依旧相信自己的生命与爱同在,在爱中得到永生,她的人生虽然短暂,但非常有意义。


三."梦"的理论

以前,弗洛伊德在给精神病患者治疗时,会让病人躺在沙发上"自由联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来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后来把实践的实例写成了《梦的解析》,系统阐述他的一套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都善于伪装,而梦就是人们被压抑的愿望,在不知不觉对于"梦"的流露中,可以看见人们潜在的欲望,这是走向他们心灵深处的神秘通道。


茨威格受此影响,在小说中常常形成特定的叙述模式——书中人物向主角"我"讲述往事、追溯体验。他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中,常安排一些引发人情绪波动的转折点,让人物在这一事情来到的时候,精神受到创伤,因而倾吐出以往难以言表、现在不吐不快的郁结。茨威格通过描写一些类似"梦"的场景,将真实与荒诞组合在一起,揭示人物幽深的内心世界。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出于对R先生的爱,给他生了一个孩子,希望孕育一个新生命来获取爱情的新生,使情感生命得到寄托。因而,她把孩子看得尤其重要,情绪饱满地说出过这样一段话:"我生了这个孩子之后,我对你的相思不像原来那样痛苦了,自从上天把他赐给我以后,我为我的爱情受的苦至少不像原来那样厉害了,似乎由于你的另一个你、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你而得救了。"


而当他们共同的孩子死去,也是陌生女人的梦想幻灭时分,她没日没夜地处于恍惚而奔溃的状态中,如同陷入魔障。陌生女人在呼天抢地中,突然意识到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得到延长,唯有现在的每分每秒可以把控。而如今陪着她的,只有这段一直存在于幻想中的爱情。于是,借助黑暗的庇护,悲痛万分的陌生女人,在孩子的灵床旁,半睡半醒地写信给了那位还不"认识"自己的R先生,像呓语一般,倾诉着痴情与悲欢,道出自己这一生不敢承认、也不愿承认内心真正的想法。


茨威格通过这样的描写,挖掘出了陌生女人受压抑的根源,如同来到了一个人的颅内,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最真实的想法。看到的人不一定都会懂得她、同情她,但是他们一定会将她的遭遇移情到自己身上,想象着如果自己处在她的位置,在一生的波折中,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罗曼·罗兰评价茨威格时曾说过:"他运用着弗落伊德的犀利的锁钥,成了灵魂的猎者"。


在小说中,茨威格不光把眼光投向了社会事件,更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展现出外部事件在人物心灵留下的轨迹。茨威格认为,只有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探索人物心灵的奥秘,才能将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