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语文公开课评课用语-有种气质叫语文——记常德市小学教研员张璟

语文公开课评课用语-有种气质叫语文——记常德市小学教研员张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3 13:07:00
阅读:

有种气质叫语文


——记常德市小学教研员张璟


本刊记者 黄耀红 刘青松 陈敏华




气质云何?


是山间兰草的幽独,


还是水边白云的从容?


是仰望天空的澄澈,


还是俯察岁月的优雅?


是浮在天边的乳白与淡蓝,


还是点染四野的绿柳和桃红?


天人相融,


流物赋形。


这个夏天,


如果你正好遇见她,


——遇见那一份美丽,


或许,你会发现——


还有一种美丽叫文学,


还有一种气质叫语文。




她就是张璟。


五官清丽,精致如画家的工笔;一袭裙裾,长发披肩,亭亭玉立,尔雅温文,颔首微笑间略显内敛。借着一壶功夫茶的初夏时光,我们煮茶论诗,说艺道文。


忽而觉得,眼前这个女子,正如从古典诗词里翩然走出的一句清秀。隔在窗外的,却是满街的忙碌与喧嚣。在这样的午后这样的情境,我们谈论着温暖的文字与际遇,正如一身尘埃的行道树,开出那白色的玉兰。


文学:带她去远方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听张璟聊她的文学阅读,聊那逝去的青葱岁月,脑海里忽而闪出狄金森的句子。


张璟,津市人。那不是城市,只是澧水绕过的一个湘北小县。


有水流过的小镇天然有一种灵动。在张璟的记忆里,故乡小镇的印象总有抹不去的点点白帆,总有水运码头上的商旅繁华。当然,最美的一幕还是小镇上闲静的晨昏,以及晨昏里一卷在手的恬静和憧憬。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小就成绩优异的张璟,初中毕业即考入津市师范。她的中考语文当时在录入师范的学生中名列第一。那时她青涩腼腆,豆蔻如花。许是个人的天分,抑或一个时代的缘分,张璟从小就对文学独抱幽情。师范不像高中始终处于那么强烈的应试束缚之下,她得以在中外文学中自由流连,像呼吸草木清香一样呼吸那些沁人心脾的芬芳。


张璟说,如果要选择一张在津市的照片,那一定要选江边阅读的那一帧。







披着朝晖或晚霞,打开一首古诗,一篇小说或散文,就像打开一天之中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分。她记得经典里的那些悲欢,记得镀在书页上那一圈夕阳的金黄。


听张璟说这些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她的身影似乎融入了唐诗里的长堤,宋词里的古柳,融入那细雨微风的迷蒙。


那是不到二十岁的张璟。回忆津市师范的文学阅读,她觉得是文学让她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不,文学本就是心灵的眼睛。虽然,她不曾离开津市,不曾离开早餐桌上鲜美异常的米粉,她的心却开始了远行,伴着发现与感动的远行。


读师范三年,以及师范毕业后两年,张璟一刻也不曾停止阅读。没有任何人给她要求,纯粹是一种自发。她以阅读勾勒着成长的地图。


她读《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读《红楼梦》里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纯真的少女时代就那样被古典的韵息深深浸润;她读席慕蓉的《如何让我遇见你》,读北岛的《回答》,读舒婷的《神女峰》,读顾城的《远和近》,读那一代青春的爱与痛。岁月好比河面,阅读亦然,总是江流婉转,柳暗花明。她读《简•爱》,读罗彻斯特与夏绿蒂的爱情,读《傲慢与偏见》,读《呼啸山庄》《悲惨世界》,读《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


文学,让这个沉静内敛的女子,这个还不曾走出父母视野的女儿,走得那么远,那么远。她从此懂得了感动,懂得了同情,懂得了爱与美的力量。她以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去体会人性中的所有高尚与善良。


也不能完全说张璟这时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在追求,毕竟津市师范只是中师,她得不断进行学历提升。但对她来说,拿一张文凭或许只是一种果,对文学的爱好才是最重要的因。几年间,她参加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自考,直至2004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班。


文学给了张璟什么呢?不只是谈吐的改变,写作的提升,还改变了她的精神存在方式。


“就像一个盲人看到天的蓝,叶的绿,花的美。”从太多的经典那里,张璟真正意识到:文学具有一种感发的力量,而不只是“一种风雅”。“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都有一种用情的态度”;阅读,应“在对文字的细心吟味中,读出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而看出一种精神上本质的意思”,这样,“文学才真正开始走近你”。我们才得以从字里行间,“去触及一个个思考过、痛苦过、感发过的真实的灵魂。他们或高尚、或伟大、或平凡、或偏激,但都真诚”!


多年以后,在一场题为“让灵魂在此相遇”的演讲里,张璟说起自己读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的感受,只有四字:刻骨铭心。


“文学的阅读使我看见!”这是龙应台的感慨,何尝又不是张璟生命深处的强烈共鸣?



课堂,美是它的灵魂。



课如其人。


听张璟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那里有一种道不尽的特别神韵。她周身散发着美的气息。那流利而精致的教学用语,还有她内心深处那一颗轻盈的灵魂,都深深吸引着你。她是那样有思想,就是那样善于把孩子的兴味调动起来。


智慧,生动,饱满。这就是张璟的课堂。


这并不是什么知名专家写的课堂评语,而是听过她课的老师们在民间的口耳相传,更是她太多学生多年后关于张老师的集体记忆。


“语文应该是文学的,而文学是关乎美,关乎心灵的,所以,追求美的语文,追求美且触动心灵的语文课堂,是我长久以来的语文教学追求。”


张璟以她惯有的沉着与清亮,表达着心中的语文理解,如同描述一个深远的梦境。


张璟漂亮,但谁如果将课堂上的她只是看作一个美女,那或许正是对美的图解与捉弄。


是的,她的美是直感的。你不得不羡慕她清丽的容貌,修长的身姿,合体的衣着,清雅的气质,那是上天对她的偏袒与私心。难怪每当有重大赛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推张璟:她往台上一站,评委就情不自禁地要为之加分。也许,那不是素质与技艺的力量,而是气质的力量。







不知是刻意的修炼还是天赋使然,张璟的音色轻柔而甜美,如清泉石上,叮咚作声。那种柔和的调子,那种思想的张力,那种融理性与诗情于一体的言说,仿佛是在贴着你的心说话,让你有一种被春风轻抚的舒适。


这,不是传说。


每逢大型公开课或重大的活动,张璟要么不说话,一说就成为全场的焦点与核心。她那种顾盼有神的姿态,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总让她如鹤一般玉立。


2011年4月,在常德育英学校举行的湖湘语文主题活动之《这个春天,我们相会诗歌里》,张璟即兴的诗朗诵与她的主持,赢得满座赞赏。两个月之后,在长沙的湖湘语文活动《孩子,这样跟你说中国》的现场,她的即席评课与演讲,集感性、理性与优美于一身,第一次见面的教师,就成了她的“张粉”。


性格天定,禀赋天生,而气质养成。这种顺手拈来、出口成章的能力,不可能全是上天的恩宠吧。有种气质叫语文,归根到底还在养,在炼,在修行。


语文作为一种气质,首先就在于开口说话,兰心蕙口,妙语如珠,那才是美丽的语文。


张璟说:说话远不是技巧,它的源在于思想,在于积淀。文学阅读当然是说的基础,生活的顿悟和发现才是说的灵魂。


当然,说也离不开一些技术训练。为了积淀自己的表达,张璟经常一个人悄悄地听名家的诗词朗诵,从比对中揣摩节奏的控制和情感的表达。难怪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听她的朗诵总是如痴如醉。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张璟就不允许自己上课有任何口头禅,她受不了说话时的嗯嗯啊啊,甚至不允许自己说话时思维断裂,语言平庸。有了这么多“不允许”,她才真如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时时在意、处处留心”了。然而,这种自觉的结果,换来的结果是:难得的语言干净、思想清澈……


张璟语文课上最大的美丽,在于语言,也在于那种教学的艺术美。


2003年,她带着一堂《草船借箭》参加全国教学比武。对于这种传统的故事性文本,或许,最常规的教法是以故事情节为训练主线,这种教法很安全,但也很难体现教者的高明之处。张璟呢?她就像文中那个“诸葛亮”,善于“用计”:她让学生拈出诸葛亮“智绝”的中心词——“神机妙算”,作为全课教学中心词,围绕它展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性、体验性、反思性学习。于是,这个词语成了撬起这篇课文的一个“支点”,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不用说,她摘取的是一等奖的桂冠。


张璟说,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魅力,一定得有过人之处。简言之,就要在语言森林里找到一把开启文本的钥匙,这把钥匙可能是一个问题,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


这把钥匙,开启的是教师自己的心灵,更是孩子们的心灵。


教育首先是人文的,对人的关注,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一切文学最终都指向文化,语文课堂所要做的是让学生浸润、传承这种民族文化,继而借助这文化滋养他们自己,成就他们自己,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张璟的语文之思,绽放在人文的辉光中。


外形、声音、语言、思维……在张璟的课堂,这一切都是气质,亦都是语文。



研究:深刻是一种引领



早在1996年,张璟从津市调入常德。在常师附小,教语文的同时,先后做了教导处主任、教研室主任。


常师附小十年,张璟磨的不是“剑”,而是一种情怀,一种追问“何以语文教学如此”的理性情怀。


张璟拥有极为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又有着良好的理性思维品质。这种修为很快在她所在小学所“附”的常德师范传为美谈。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璟由一名小学教师,转身走上了师范学校的讲台。


那是2006年。在常德师范,她担任学校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教师。在师范上课,她有足够的能力以身示范,有足够的体验唤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由衷喜爱,她也由此获得足够的宁静来追问语文教学更深处的学问。


机遇总在叩响那些丰富而沉潜的门。2009年,张璟被调入常德市教科院。


“来教科院之前,接触的东西感性的多,文学的多。来到这里后,内心觉得应更多地做理性思考,对阅读,教学,都要有所反省。现在个人阅读,文化类的文字较多,也正在向哲学靠近。由‘百家讲坛’系列延伸到诸子原典,触及到一些更为贴近人生本质的东西。因为,做一个地市的语文教学指导,必须有理论的深度,这样,才能跳出自己所在的平面。”


理论是原点,有了这个原点,便可去诠释、破解更多的问题。她读《我的教育理想》,一起分享大师的新教育之梦;读《张楚廷教育文集》,体味一个教育家文字里的理性思辨;也在朱光潜的《诗论》里寻觅,探究一种文体内部衍生与发展的奥秘。


理论给了她一个全新的空间。她发现,理论就像一座延绵不绝的大山,远远望去看似突兀、坚硬,走进去才发现景观不断,里面也有很多怡人的、柔软的、可以亲近的东西。当你真正爬上这座山,熟悉这座山,你就发现自己站到了一个制高点,身后的所有田园都被统摄在视野内。回过头来再看语文教学、语文教研,情况又完全不同了,这些“大山”给予你一个全新的视角,使你得以理性地审视,只有深刻,才谈得上真正的引领。


坐在办公桌前的张璟,对自己的姿态做了调整,她要以更大的关怀来关心语文和语文人,在更大的坐标上去深入小学语文,深入小学语文的教育研究。


在谈及自己的角色定位、对小语工作的思考时,她在微笑中透着坚定:“我现在的岗位定位是种社会角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业角色,要做好这一角色及角色下的工作,需要凭着更为理性、更为科学的精神进入到小语教研这片领域,启发自己去构建区域性小语发展的规划。这在以前很少。”


“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的高效性。这需要语文教师行为的转变,而转变的核心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我想在常德通过专题化、系列化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学养与素养,它的本质其实在于“人”的发展与提升。”


一手抓教师的教学技能,一手抓其理论素养的提升,并关注校本教研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研成果提升,并关注校本教研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研成果的开发。——常德小学语文教研的风景,在张璟的脑海中定格,亦如儿时见到的那些风帆。


今年九月,张璟将被派往香港参加为期一年的教学指导及研究。说到此事的时候,她的目光里有一种期待。那不只是关于东方之珠的美好向往,更是一份对沅澧兰香的深深期许。







语文心语:


和语文相关,意味着和文字相关,和文学相关,和文化相关;和一切真的、善的、美的因素相关;和涵养一个丰富、易感的心灵相关;和追求更有尊严更优雅的自我相关;也和向往更理性更诗意的生活相关。


感谢语文一路相伴。她让我得以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藏匿在黑暗中的美妙之物,在这样的探寻中,孩子们的眼睛更清亮,而我的双眸也将不会老去。


欣慰仍将和语文继续同行。因为她,我得以和更多的老师一起,去歌与舞,鼓与呼,审视与思索,提炼与追寻。


真好!今生选择了语文!



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1年第07期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