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言据成语-《论语》共读,各言尔志

言据成语-《论语》共读,各言尔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1 15:43:39
阅读:
最新资讯《言据成语-《论语》共读,各言尔志》主要内容是-言据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共读内容】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轻字当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导读学者】


石立善: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 教授


于閩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 教授


【共读笔记】


李国鹏:


在下先丢砖,引各位师长之玉。[微笑]


盍,音he,何不也。


衣,去声,服之也,穿的意思。


敝,坏也。憾,恨也。


钱穆先生认为当断句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语意分明,当是。


引证:《白虎通德论》卷七:故《论语》曰:“子路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


唐 张籍 《赠殷山人》诗:“同袍还共弊,连轡每推先。”


“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齐语》,以及根据阮元《校勘记》,此章多了一“轻”字。钱大昕亦考证如此。


子路求仁,心甘情愿以自己的车马皮裘与朋友共享,直到用坏。不心疼,不遗憾。


颜渊心不自夸,善存诸己。亦无施劳以人之心。


夫子志在全天下之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程子曰: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涵泳此章,知圣贤之志,兼知气象次第。朱子曰:“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


子路与人共物,志存仁义。颜子修己安人,成己及人。夫子人我一体,内外贯通,全是自然。


儒门之学,言即其所行,行即其所言,学而即为立己达人,未尝止于空言。惟见贤思齐,向道志学已矣!不然读之、唱之、评论之,学了还是此等人,于己有何益哉?


于闽梅:


李老师梳理得很精彩,层次很清楚,把这节说透了[玫瑰][玫瑰][玫瑰]


”子路与人共物,志存仁义。颜子修己安人,成己及人。夫子人我一体,内外贯通,全是自然。”[玫瑰][玫瑰][玫瑰]总结得好


1.用伦理学的眼光,这节正是中国古代“关系伦理”的一个象征。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中,个体之“志”的内涵即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关系“伦理,即在伦理关系中实现自我理想。


2.正如李老师所言,“立已而达人”。的确,个体是在“达人”的同时立已,立已的同时达人,个体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孤立地实现自己,而是在某些基本的伦理状态中同时实现自我。


3.对于子路来说,自我实现的“志”是建立在朋友这一轮,不仅与朋友共苦难,更要共“财产”。他的自我实现侧重于伦理关系的“友”这一伦。


4.对于颜子来说,他的自我实现中包含着对所有他人的关爱(“恕道”)。


5.孔子所言之”志”,在伦理关怀上则更细致周密,把所有他人再进一步区分为长者、同龄的朋友和少者,然后在不同的伦理关怀和道德实践中,以安老、信友及怀情来实现伦理关怀和自我之“志”。


崔圣:


@李国鹏  “儒门之学,言即其所行,行即其所言,学而即为立己达人,未尝止于空言。惟见贤思齐,向道志学已矣!不然读之、唱之、评论之,学了还是此等人,于己有何益哉?”[强][强][强]


崔圣:


@于闽梅  老师从伦理的角度对此章解读非常贴切、深入![玫瑰][玫瑰][强][强]


孙福万:


孔学特别强调“立志”。《论语》中有两处“各言尔志”,即此章和11.26。因为在11.26,孔子有“吾与点也”的诗性说法,特别受到后人的重视;但实际上,此章孔子所谈的“安之,信之,怀之”的志向,窃以为才更加重要。


子路和颜回的回答当然也非同一般,且个性特别明显。子路能自舍财物,破除物我之私,轻财重义,有侠客风范。中孚卦九二有云:“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差可比之。爵,酒杯也。靡,共也。自己有好酒,能和别人分享,境界已经很高。颜回的心性修养,孔门弟子中无人可及,其“无伐善,无施劳”,即《系辞上》在解释谦卦时所云:“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其境界恐怕比子路更高一个层次。


而孔子的志向,和《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大同社会,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不就是这里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吗?康有为说:“大同者,孔门之归宿,虽小康之世,未可尽行,而孔门远志,则时时行之,故往往于微言见之。”(《论语注》)我们在子贡所言“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中,对此已有体会,并曾以“群龙无首”喻之(见5.12);而本章孔子和两个高徒纵论志向,于此大同社会之描绘,则更栩栩如生矣!乾卦九五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文言》对此解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按照孔学之本体论,天下万物本为一体,但又有上、下之分,故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当着“飞龙在天”(可理解为圣人在位)的大同社会时,则万事万物必将“各从其类”也。这个描绘,无疑是和孔子的理想是一致的。只不过,《周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故在言辞上有所不同罢了。


崔圣:


@孙福万 易解非常好!拓宽了视野。“鼓其宫它宫应之”之感觉![强][强][强]


李国鹏:


结合周易,以经证经!


[强][强]尤其论夫子之志与《礼运.大同》相偕,妙哉![玫瑰][玫瑰]


石立善:


夫子和两名弟子谈论各自的志向,很有名的一章。


子路的志向是通财,他愿意将车马、裘衣等宝贵的个人财富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即重义而无私。


颜回的志向是修德,他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即便有功劳也不表不争,完成自己的职责,做自己该做的,即尽责而忘我。


夫子的志向是淑世,让老人过上安心的生活,让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即安仁而无我。


師生三人气象不同,我们可以从其志向悉心领会。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请各位老师斧正[玫瑰][玫瑰]


本章孔子和颜子、子路讨论个人的志向。


志向,是人生的追求。也就是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的目标。


孔子曾不止一次和学生们讨论各自的志向。除了这一次,还有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块讨论的那一次。不过那一次重点谈的是政治抱负,而这一次不限于政治。


通过这两次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很尊重学生们自己的志向,虽然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子路“哂之”,倒不是笑话他有志向,而是笑话他的不知天高地厚。


孔子鼓励学生们树立各自的志向,甚至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鼓励他们。这个传统为子夏所继承,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也是把“笃志”作为行仁的必要条件。


子路之志,是在财产上和对朋友们不分你我。


颜渊的志向,是做了善事、付出了劳动,不想夸大。看起来非常小的一个目标。


孔子自己的目标呢? 《韩诗外传》六:“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仪,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仪,遇少而贱者则修告道宽裕之仪,故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匡然而天地包万物也。如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皇侃《论语义疏》引栾肇云:“敬长故见安,善诱故可怀也。”


朱熹:“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归纳起来,要让老者安之,有三种办法,一种是从态度上说,栾肇的“敬长”就是态度,第二种是从行为上说,韩诗外传的“修弟子之仪”就是行为。第三种是从财产来说,朱熹的“养之”就包括财产一方面。


要让少者怀之,也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从行为说,韩诗外传的“告道”、“善诱” 都是行为,第二种是从经济责任说,韩诗外传的“宽裕”就是经济方面,朱熹的“恩”既有可能是经济上的付出,也可能是劳动上的付出。皇侃《论语注疏》引一家通云:“少者怀己,己必有慈惠故也。”慈惠也免不了有经济方面的内容。


对本章的综合评价,儒门没有分歧,都认为是体现了“人我一体”、“物我无间”的道德理想。


元许谦《读四书丛说》:“子路之义须识取。南轩先生(张栻)谓‘人之不仁,病于有己。故虽衣服饮食之间,此意未尝不存。盖仁者心体廓然,人我无间,程子所谓与物共者也。常人之有己,于衣服车马所常服御者,必存心计较彼我,则大于此者固可知。故子路于日用上除去私狭气象,廓然同人,则其他亦无往而不弘广矣。不可只泥车马轻裘看子路。’”


清陆陇其《松阳讲义》:“子路车马衣裘,与豪侠不同。豪侠轻财好施,从义气来。子路从义理来,见朋友与我痛痒相关,车马轻裘自不足惜,是万物一体之怀也。颜子无伐无施,与谦谨之流不同。谦谨者亦抑然自下,是不敢自足。颜子则直是不见其有,见善是性分固有,劳是职分当为,伐施自无从生,是亦万物一体之怀也。夫子老安友信少怀,亦非他意,只充满其万物一体之怀而已。”


子路的家境还是比较好一些的,有些财产,所以可以“与朋友共”,而颜回的家庭很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没有财产可以分人,因而只有自己的劳动可以付出,就像雷锋一样,“默默地为人民服务”。孔子呢,财产也有一些,知识也很丰富,因而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能够让老者、少者、朋友皆大欢喜。也就是说,能够给所有人他们需要的爱,普遍而具体。


除了没有财产,只有自己劳动的颜渊以外,孔子、子路的志向,都在“共产”,与周边人分享自己的财产。子路的分享对象是朋友,孔子的分享范围更大,是所有的老人和孩子。


孔子、子路的志向,被后世儒家发扬光大,在《礼记 礼运 大同》 中被系统化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问题是,这样美好的社会理想,如何实现呢?仗义疏财是容易的,可是,这些财富如果不被创造出来,怎么能够供分配呢?子路的“车马衣裘”是哪里来的?孔子让老者安之的供养,让少者怀之的恩惠,是哪里来的?


其次,子路的车马衣裘要“与朋友共”,为什么朋友要共他的?朋友自己没有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不自己去挣呢?


还有,你子路有多少财产,能够分给朋友们呢?如果你有多余的马车,为什么不给颜回作椁呢,搞得颜回的老爹要和孔子生气?孔子自己要让“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夫子您又有多大的财力和精力呢?为什么不让每个老人各安其子,每个少者各怀其父?“与其相濡以沫,无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知道,孔子自己是不种地的,也反对学生们去种地。那么,孔子和子路的财富,只能来自于祖先的积累和自己做官的俸禄。而自己做官的俸禄,又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只有“民”富了,你拿俸禄的时候才心安理得吧?


一句话,不管你的理想多么崇高,都先要有财富支撑去实现。而财富在被使用之前,首先要被创造出来。因此,要想实现你的理想,首先就要问,你创造了多少财富?要问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美好,首先要问,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


孔子自己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认为“富民”是政府的责任。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那么,如何让百姓“富裕”?很遗憾,儒学后续对这个问题关注不太够(孟子关注过),反而是法家通过奖励农业,“尽地力之教”,把农业经济变成了君主争霸的后盾,从而为皇权专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要把经济作为正义公道的基础,就只能由亚当斯密开创的现代经济学(相对农业来说)开解决了。所以我们走出国门的第一代严复先生立刻就把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翻译过来了。而关心正义和仁爱实现的每一个知识分子,经济学就成了其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了。


于闽梅:


刘老师过于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古人了,孔子时代,一直到陶渊明时代,俸禄都很低,才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刘国庆:


@于闽梅 那可不是啊与之粟五秉是多少?


于闽梅:


经济学当然重要。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动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动是同时的,都是近代的事。用这种角度切入古典,有一些问题


刘国庆:


@于闽梅  我和您的目标不同。我关注的是论语与今天


今天,论语的话该如何践行?


馬震宇:


看来还是颜回务实。


于闽梅:


西方人也不用今天经济学的眼光去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悠闲]


顾芳绮:


“一句话,不管你的理想多么崇高,都先要有财富支撑去实现。而财富在被使用之前,首先要被创造出来。因此,要想实现你的理想,首先就要问,你创造了多少财富?要问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美好,首先要问,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


-----


问题提的好。答案我们再探讨。我认为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生活在五伦关系中,只有心怀其志,与关系中的往来,最后收获的最大的还是自己。


如今社会创造财富也一样,不是创造财富,而是为他人创造价值,财富是水到渠成之事。


李国鹏:


樊迟之忧[憨笑]


刘国庆:


@于闽梅 西方人学问归学问,践行归践行。


财富本来就是社会的


顾芳绮:


大多是时候,本末倒置的多,因心怀其志才有其举,才受其益,关系和谐,自然做事不在话下,为他人创造价值,为他人着想,财富自然来。然而这其中应该是有智慧的,应该是 对人性有把握的。我想那应该另外的话题。


刘国庆:


产权制度,不过是把社会的财富的增值权利划分明确,以有利于财富的创造


发言完毕,欢迎各位师友多多讨论


顾芳绮:


大写的赞!!不同角度的讨论才引发思考,有意思。感谢您![玫瑰]


馬震宇:


这些财富创造者的财富是哪里来的呢?不一样是抢来的?


为了防止别人抢而已。


孙福万:


@刘国庆 国庆兄解《论语》的角度很好,只是有的地方论述得稍嫌简单,没有照顾文本的当时语境,而且往往预设了结论~但这一次值得点赞![强][强][强]


李国鹏:


“”后世之解经者有三:(一)儒者之经;


(一)文人之经,东坡陈少南辈是也;


(一)禅者之经,张子韶辈是也。~”《朱子语类》


儒者解经,尽在如实,不图高妙,不离人道伦常,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述而不作,经如何说,即如何解,述先圣元意,不添私意。每一字需称量,力求不高不低,与经文相等,求真兼善。


文人解经注重文法,训诂,修辞,结构,条理,义理略欠,美则美矣,易失真善。


禅者解经谈玄说妙,离经谈道,


离字义文法,求境界高远,以佛老释儒,得善失真。


若儒者、文人结合,如实如是,文质彬彬,中正自然,真善美尽得,乃解经正途。如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之类,正是儒文结合之范本也!


今世或又添“”客观评论解经”,“法制民主解经”,“心得鸡汤解经”,或添知见,修身为己务本之义皆失矣!


刘国庆:


@李国鹏 各是其是,和而不同吧?


李国鹏:


君子务本


刘国庆:


在我看,创造财富是本,分配财富是末。


于闽梅:


苏格拉底为了学问连命都搭上了,你怎么能说”西方人学问归学问,践行归践行。”呢?@刘国庆


刘国庆:


@于闽梅 北京 您举这个例子对。


西方当然也有知行合一之人。


张国明:


多角度解经,儒者,文人,道者,禅者------多多益善,经典本为众人说,儒者亦未必得其真趣!否则何以后世儒者反离孔颜日远呢?


@刘国庆 国庆兄的商人视角独具特色,引人深思。[强][强][强]


刘国庆:


@张国明 不敢当啊,我在努力做个优秀的商人


张国明:


孔子生在乱世,如何由乱转治,是夫子关注的首要问题。也决定了夫子的个人志向。故此夫子少谈经济学,非轻视,时代使然。相对于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的时代乱象,社会经济的贫乏是社会的次要问题。@刘国庆


刘国庆:


@张国明 是的


那个时代的局限而已。


张国明:


而且,若从来个人身心和谐,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看,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才是第一位的,相对而言,财富的多少则是次要的。从这个角度看,夫子的重德轻利又具有跨时代的恒久价值!@刘国庆 


刘国庆:


经济为人生幸福必要的一部分。连饭都吃不成,哪里有幸福可言呢。我是挨过饿的一代。


孔子自己也挨过饿。他也要“富之”的。


张国明:


富民,不一定去研究经济学。从政者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争利,不越位,使民以时,轻徭薄赋,社会财富自会增长,民众的创富活力自会激发!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憨笑]


刘国庆:


不以其道为之,必及乱也。


李国鹏:


儒者解经求如实,去私意。


不反对多角度,然更尊重述元意。


张国明:


各尽其职,各守其礼,各安其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物畅其流。


刘国庆:


不懂经济就乱出政策,胡搞。


张国明:


德与礼实在是社会的头等大事!今日乱象如此,不在于政府不懂经济,而在于政府越位,因懂经济而与民争利。


郑静:


@张国明 越位,这位谁监管?!


刘国庆:


懂经济就应该知道,政府要退出经济。


权力不可以参与市场。


张国明:


亚当斯密之意正与夫子之道相通!


刘国庆:


@张国明 是


张国明:


@刘国庆 ,既得其中趣味又如何退得岀来?


崔茂新:


读经典重在汲取其中德性、智慧及精神文化的滋养,重在领受启迪与获取灵感,无论是以古律今还是以古律今,借以评断是非对错,似乎都不是最切当的方式和态度。


刘国庆:


有相通之处需要挖掘出来


张国明:


@郑静 ,惟在自觉,自觉之路漫漫矣!


@刘国庆 有相通之处需要挖掘出来,是呀,这正是国庆老师解读论语的价值所在[强][强][强]


@崔茂新 ,子贡方人,夫我之不暇!崔师言是[强]


崔茂新:


我读这一章与侍坐章,关注点在夫子的教学方式。夫子教学不是以教师爷的姿态宣讲真理和训诫布道,而是以朋友的平等友善态度启发、鼓励弟子发现发展自己的良知、心智与判断力,树立并不断修正自己所认定和所当追求的人生价值,形成有明确方向感且独立而自由的文化人格。基于这一教育理念,侍坐章并没有对四个弟子的“各言尔志”评断是非品评优劣,仅仅对子路“气薄云天,其言不让”略微一哂,对曾皙容易被误解和轻看的春风沂水之志特别提示“自有其道理所在”,夫子从头至尾没有评论四弟子“言志”的是非对错与孰优孰劣,这样做就把自由思考自由建构与独立判断的巨大精神空间留给了参与对话的每一个人,旨在形成和发展弟子独立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负责的人格力量。本章也有这样的旨趣,所不同的是,在子路的要求下,夫子把自己的志向也平等地摆放进来了。


“颜渊、季路侍”先颜渊后季路,表明颜渊虽年轻而境界高于季路。具体志向展示顺序是“季路、颜渊,夫子”,且以“季路请求”为铺垫而最后展示夫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至高人生境界之追求,是不是有一种阶梯上升最后突然超拔而起直插云端的感觉?


@甘敏 老师们已经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的看法是,既然是诵读而不是解经,可以以诗经、论语为主,重要的是激发起孩子们诵读的情致和兴趣,并适当插入少量对其中鲜活的记忆思想意义的精要提示,重在孩子生命与心灵对诵读过程的深度参与。一点儿浅陋想法,仅供参考。


蔡氏车之:


四弟子侍与二弟子侍结合读很好。二事该在孔子未仕即仕时。四侍见弟子汲汲于仕,子抑之。二侍,由讲共享,回讲谦让,似忘经世。故子讲天下志。


达 仁:


《论语》学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有一天,颜渊和子路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向?”


子路说:“愿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享,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我没什么可夸耀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听夫子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者平安,让朋友信任,让年青人得到关怀。”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论语译注】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轻字当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


【注释】[表情]侍——《论语》有时用一“侍”字,有时用“侍侧”两字,有时用“侍坐”两字。若单用“侍”字,便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o盍——“何不”的合音字。o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句的“轻”字是后人加上去的,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唐以前的本子并没有这一“轻”字。详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这一句有两种读法。一种从“共”字断句,把“共”字作谓词。一种作一句读,“共”字看作副词,修饰“敝”字。这两种读法所表现的意义并无显明的区别。o施——《淮南子·诠言训》“功盖天下,不施其美。”这两个“施”字意义相同,《礼记·祭统》注云:“施犹着也。”卽表白的意思。o信之、怀之——译文把“信”和“怀”同“安”一样看做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果把它看做一般用法,那这两句便应该如此翻译:对“朋友有信任,年青人便关心他”。


【论语集注】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盍,音合。盍,何不也。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衣,去聲。衣,服之也。裘,皮服。敝,壞也。憾,恨也。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伐,誇也。善,謂有能。施,亦張大之意。勞,謂有功,易曰「勞而不伐」是也。或曰:「勞,勞事也。勞事非己所欲,故亦不欲施之於人。」亦通。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養之以安,朋友與之以信,少者懷之以恩。一說: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懷之,懷我也。亦通。程子曰:「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顏淵、孔子之志,皆與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爾。」又曰「子路勇於義者,觀其志,豈可以勢利拘之哉?亞於浴沂者也。顏子不自私己,故無伐善;知同於人,故無施勞。其志可謂大矣,然未免出於有意也。至於夫子,則如天地之化工,付與萬物而己不勞焉,此聖人之所為也。今夫羈靮以御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羈靮之作在乎人,而不知羈靮之生由於馬,聖人之化,亦猶是也。先觀二子之言,後觀聖人之言,分明天地氣象。凡看論語,非但欲理會文字,須要識得聖賢氣象。」


【论语注疏】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孔曰:「憾,恨也。」顏淵曰:「願無伐善,孔曰:「不自稱己之善。」無施勞。」孔曰:「不以勞事置施於人。」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曰:「懷,歸也。」


【疏】「顏淵」至「懷之」。[表情]正義曰:此章仲尼、顏淵、季路各言其志也。「顏淵、季路侍」者,二弟子侍孔子也。卑在尊旁曰侍。「子曰:盍各言爾志」者,爾,女也;盍,何不也。夫子謂二弟子曰:「何不各言女心中之所志也?」「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者,憾,恨也。衣裘以輕者為美,言願以己之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乘服而被敝之而無恨也。此重義輕財之志也。「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者,誇功曰伐。言願不自稱伐己之善,不置施勞役之事於人也。此仁人之志也。「子路曰:願聞子之志」者,二子各言其志畢,子路復問夫子曰:願「聞子之志。」古者稱師曰子。「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者,此夫子之志也。懷,歸也。言已願老者安,已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已待之以不欺也。少者,歸己施之以恩惠也。


【论语正义】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孔曰:“憾,恨也。”顏淵曰:“願無伐善,孔曰:“不自稱己之善。”無施勞。”孔曰:“不以勞事置施於人。”


o正義曰:季路,即子路。季者,少長之稱。閻氏若璩《四書釋地又續》:“季路長顔淵二十一歲,而先顔淵者,尚德也。”“侍”者,《說文》云:“侍,承也。”《釋名釋言語》:“侍,時也。尊者不言,常於時供所當進者也。”鄭注云:“盍,何不也。”案:《爾雅釋言》:“曷,盍也。”郭注:“盍,何也。”何與何不,語有詳略。“各”者,《說文》云:“各,異詞也。”夫子欲覘二子之志,故問其何不各言之也。“願”者,有志而未逮之辭。《爾雅釋詁》:“願,思也。”“裘”者,《說文》云:“裘,皮衣也。”裘即裘字。凡裘服,毛在外,故有加衣以襲之。衣裘猶衣裳。皇邢各本衣下有輕字。阮氏元《校勘記》:“《唐石經》‘輕’字旁注。案:石經初刻本無輕字。‘車馬衣裘’,見《管子小匡》及《齊語》,是子路本用成語,後人涉《雍也篇》‘衣輕裘’而誤衍‘輕’字。錢大昕云:‘三經“輕”字,宋人誤加。’攷《北齊書唐邕傳》‘顯祖嘗解服青鼠皮裘賜邕,云:“朕意在車馬衣裘與卿共敝”。’蓋用子路故事,是古本無‘輕’字一證也。《釋文》於‘赤之適齊’節,音衣爲於既反,而此衣字無音。是陸本無‘輕’字,二證也。邢疏云:‘願以己之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無‘輕’字,三證也。皇疏云:‘車馬衣裘共乘服。’是皇本亦無‘輕字’,四證也。今注疏與皇本正文有‘輕’字,則後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舊矣。”《白虎通 三綱六紀》云:“朋友之交,貨則通而不計,共憂患而相救。”下引此文至“敝之”絕句。《唐邕傳》同。言己與朋友共用至敝也。今讀“與朋友共”爲一句,“敝之而無憾”爲一句,似“敝之”專指朋友,與語意未晰。《說文》:“共,同也。”又“{敝(去攵)},敗衣也。從巾,象衣敗之形。敝,帗也。一曰敗衣。”今經傳訓“敗”之字皆作“敝”,是從或義也。皇本作“弊”,乃通用字。“施勞”者,朱子《集注》云:“施者,張大之意。”案:“施勞”與“伐善”對文。《禮記 祭統注》:“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處厚。”《荀子君子篇》:“備而不矜,一自善也,謂之聖。不矜矣,夫故天下不與爭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爲天下貴矣。”二文所言,即顔子之志。曾子言“有若無,實若虛,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若無若虛,即無伐、無施之意。“吾友”謂顔子,顔子未得位,未能行其所志,故嘗以其所願從事之也。


o注:“憾,恨也。”


o正義曰:見《廣雅釋詁》,此常訓。


o注:“不自”至“於人”。


o正義曰:“伐”訓稱者,引申之義。《左襄十三年傳》:“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杜注:“自稱其能曰伐。”皇疏云:“願己行善而不自稱,欲潛行而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又願不施勞役之事於天下也,故鑄劍戟爲農器,使子貢無施其辯,子路無厲其勇也。”《孟子》云:“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孔子亦言“擇可勞而勞之”,是勞民非政所能免。今但言不施以勞事,然則將可勞者亦勿勞之乎?於義爲短,今所不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曰:“懷,歸也。”


o正義曰:“老者”,人年五十以上之通稱。《爾雅釋詁》:“老,壽也。”“少者”,《禮記少儀目錄》:“少,猶小也。”趙岐《孟子萬章注》:“人少,年少也。”《韓詩外傳》:“遇長老,則脩弟子之義;遇等夷,則脩朋友之義;遇少而賤者,則脩告道寬裕之義。故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曠然而天地苞萬物也。如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據《韓傳》所言,則朋友謂其年位與夫子等夷者也。“信”者,《禮記經解》云:“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竊謂子路重倫輕利,不失任卹之道,義者之事也。顔子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夫子仁覆天下,教誠愛深,聖者之事也。


o注:“懷,歸也。”


o正義曰:《爾雅釋詁》:“懷,止也。”《釋言》:“懷,來也。”並與歸訓近。言少者提所養教,歸依之若父師也。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