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言之无物-李双套:哲学视域的中国话语构建

言之无物-李双套:哲学视域的中国话语构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2 18:03:42
阅读:
最新资讯《言之无物-李双套:哲学视域的中国话语构建》主要内容是-言之无物,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可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要构建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回答话语的主体、客体和表达问题。


话语的主体: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话语的主体问题也就是谁来讲的问题。话语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有价值观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会用不同的话语去认识和理解。客观性原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因此,话语主体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为了证明自己既有观点、既有价值观的正确性而有选择性地选取材料。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历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正是基于对唯物主义的坚持,我们党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告诉我们,构建中国话语的实质就是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基于对材料的完整准确理解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并用合适的话语客观、真实地表述所得结论。当今中国是一个情况复杂的综合体。一方面,我们成就巨大,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我们问题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同时,当今中国又是一个利益多元、价值选择多样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是“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但是人文社科的研究又不可能摆脱“实验者效应”,所以,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坚持底线思维,“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在话语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通过话语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话语,并通过这些话语向世人传递了我们的价值观。比如说,在外交上,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话语,这些新话语不仅说明了我们的外交政策,更展现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如何发展的价值观。在党的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严肃政治生活”“加强政治建设”等新话语,这些新话语不仅是我们党建的具体部署,也表达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话语的客体:话语内嵌在问题


和正在做的事情中


话语的客体问题也就是讲什么的问题。话语要言之有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变化,形式也要发生变化。中国话语要反映中国现实,所以中国现实是内容,话语的表达只是形式。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研究话语首先要关注什么是现实,而不能仅仅关注怎么讲。只有回答好了“什么是现实”这个内容问题,才有可能回答好“怎么讲”这个形式问题。马克思就反对黑格尔哲学在话语问题上坚持“概念的自我规定”,他认为话语并不具有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住了问题,搞清楚了正在做的事情,才有可能用科学的术语来表达好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进而言之,话语内嵌在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中,话语是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的“副产品”,不用去刻意打造,如果没有对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的深刻把握,话语也是打造不出来的。话语反映的是思想,话语的产生、变迁说到底是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变迁,话语建设说到底就是理论体系建设。因此,不能为了赶新潮,只追求形式的创新,言之无物,仅仅停留在话语的形式创新上,不对话语反映的现实问题做出实质性的理解,因为对话语的强调而从哲学话语走向话语哲学。


当然,这也并非否定话语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是说这种规律归根结底受到现实的决定。这也不是否定形式的作用,毋庸置疑,话语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形式有利于内容的发展,要将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毛泽东就说“我的要求则是政治和意识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因为对形式的强调而忽视了内容,其实不管用什么形式和载体,目的都在于把中国现实这个内容讲好。形式只是手段,内容才是目的,话语表达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而讲,讲的目的在于 “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不能只管话语本身,不管话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样只能陷入到马克思所批判的“满口讲的都是所谓的‘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话语的表达:创造新术语与赋予旧术语以新内涵


话语的表达问题也就是怎么讲的问题。如何用合适的话语表达中国现实呢?首先,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要阐释好中国现实,从形式和载体来说,可以用优美的艺术来阐释,可以用鲜活的案例来阐释,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阐释等等,不一而足。艺术、案例、故事都是感性的,对于人们阐述好中国现实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相对于感性形式来说,理性的力量更为持久。话语是对问题的反映,从理论上把问题说清楚了、说透彻了,也就把中国现实说清楚了,马克思就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用历史话语代替道德话语去批判资本主义,将资本主义批判从感性控诉推进到了理性分析,形成了彻底的理论和彻底的话语,说服了人、掌握了群众。所以,只有在理论上论证到位才有可能做到话语表达到位,话语自信来自于理论自信。话语创新必须坚守这样的原则,从道理上说服人、打动人,继而在表达上讲清楚。其次,基于理论创新推动话语创新。话语创新不一定就是理论创新,但理论创新必定伴随着话语创新,恩格斯就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术语的革命大致说来有两种方式:一是创造新术语,一个新理论的产生,总有一些新的术语出现。所以,术语革命的第一层内涵就是用新术语代替旧术语,或者在既有的术语中增加新的术语。比如邓小平就创造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意识”“八项规定”“精准扶贫”等新的术语。二是赋予旧术语新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术语都是既有的,都不是新的,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则是新的,作为整体中的每一个话语都有了新的内涵、新的内容。再比如说,近代以来,我们引进了“民主”等西方术语,但是我们讲的“民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而不是对西方的照搬照抄,我们赋予了这一外来话语中国内涵。当然,不管是创造新术语还是赋予旧术语新的内涵,都是基于现实和理论创新的需要,都是基于用新术语来表述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


由此可见,回答好了话语的主体、客体和表达这三个问题,也就回答好了什么样的人来讲、讲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样把内容讲好这三个问题,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双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