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杨绛的名言-杨绛先生独自走在人生边上,你们的情怀与她无关

杨绛的名言-杨绛先生独自走在人生边上,你们的情怀与她无关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03 03:24:21
阅读:
最新资讯《杨绛的名言-杨绛先生独自走在人生边上,你们的情怀与她无关》主要内容是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早年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说是她对自己这漫长一生的自况。-杨绛的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早年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说是她对自己这漫长一生的自况。


文/谭山山


据澎湃新闻网5月25日13:32发布的消息:“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消息一出,立即在社交媒体刷屏。讣告还未发(据澎湃报道,“据称杨先生有遗言,火化后再发讣告”),各种悼念、追思文字以及杨绛先生的文章摘录、名言摘录已经满天飞。然则,2012年3月26日,杨绛先生早就说过:“一、我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相送。”



2012年7月,杨绛先生在三里河寓所。


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季康先生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和钱钟书同时供职于中国社科院(被戏称为“翰林院”)开始,杨绛就一直以低姿态处世。她在“翰林院”的后辈、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回忆道:“在公众场合,季康先生(杨绛原名杨季康)从来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像是在每一秒钟对每一个人都表示着她尊重对方,与人无争、谦虚礼让的善意,她对人不仅是彬彬有礼、和霭可亲,而且有时近乎谦恭。”


“我初见到的杨季康正是五十出头的年龄,她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似乎她就是精气神的高度凝聚,特别是她那两道劲遒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了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是整齐利索,即使是在家里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柳鸣九在《翰林院》一书中写道。



杨绛先生的衣着从来都是整齐利索的。图/人民文学出版社


他说当时外文所有两位女士的衣着是很“高级”的,一位是刚从美国回来的“九叶诗人”之一郑敏,一位就是季康先生。季康先生的衣着典雅,多少有点华贵,冬天常披一件裘皮大衣;她每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都会上妆,“几乎是不着痕迹,似有似无”(就是现在流行的裸妆啊)——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简直是异数。


除了在衣着上比较讲究,柳鸣九眼中的钱、杨二人,无论是待人接物、人情交往还是做派作风以至生活情调,都力求“低态亲和、平凡普通”。季康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只想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与人进行交往,进行普普通通的交往”,在后辈眼中,她就像一个慈祥的“阿姨”。



杨绛先生从年轻到年老,都是一个衣着讲究、低态亲和、平凡普通的人。


“杨先生这人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但杨绛并非一味低姿态。“文革”中,钱钟书被人写大字报污蔑,夫妇俩当天晚上打着手电贴出反驳的小字报,而在批斗会上,杨绛揽下了所有责任:“聪明的夫妇彼此间总留些空隙,以便划清界线,免得互相牵累。我却一口担保,钱钟书的事我都知道。”她的学生董衡巽评价她:“杨先生这个人,没事,绝不去惹事;有事,也绝不怕事。”


杨绛在“文革”中的遭遇,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一文中有详细的记录。她曾被强行推了“阴阳头”。一起陪斗的一位家庭妇女含泪合掌,向批斗他们的姑娘“拜佛似的拜着求告,总算幸免剃头”,然而,“我不愿长他人志气,求那姑娘开恩,我由她剃光了半个头”,杨绛如此写道。


她对这些折辱的态度是:“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她的达观也帮助了她:“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完了,也不能再奢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见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



杨绛先生一直保持着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我们仨”(钱锺书、杨绛、钱瑗与一家三口)中,她也坚持到了最后。1997年,送别独女钱瑗;1998年12月,以“一切从简”的方式,送走了钱锺书。当时她已87岁,“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大可以什么都不做,但她却开始整理钱锺书30年代到90年代所写的中外文笔记,使《钱锺书手稿集》得以出版;同时笔耕不辍,不仅写出《我们仨》、《洗澡之后》等作品,还选了非常难译的柏拉图的《斐多篇》来翻译,“我就想把精力全部投入进去,忘了我自己”。


晚年,她最大的困扰就是打扰太多了,尤其是电话,“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她说谢谢大家的关心,但“千万不要过来看我”。



杨绛晚年一直在整理钱钟书的作品和笔记,同时也笔耕不辍。


你们的情怀与她无关


在追忆杨绛的文字中,一篇署名杨绛所作的《一百岁感言》出现频率相当高。一来它篇幅短小,只有六百多字,符合浅阅读时代受众的需求;二来,它相当应景:“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这已经不是这篇短文第一次刷屏。它的上一次刷屏是2012年杨绛102岁时,当时的转发数量难以估计,仅李开复微博的转发评论数就达到10万+。但实际上,据《新民晚报》记者查证,只要去查《杨绛文集》,就会发现,除了上述那段确实出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其余诸多人生感悟只是拼凑而成。


比如流传最广的那几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如此鸡汤,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杨绛的文字风格,以精简著称——柳鸣九表示,杨绛在翻译《堂·吉诃德》时奉行“点烦”原则,即把用词精简到不可能再精简的程度;她的文字,则文如其人,简洁、干净、利落。有写作者表示,自己从杨绛那里学会了少用形容词。杨绛又怎么会有“人生最曼妙的风景”这种表达?



钱锺书和杨绛在摆弄打字机。


然而,在有人对这篇“伪作”提出质疑之时,竟也有人如此宣称:“是不是杨先生所写并没有那么大关系,仔细品读里面的内容才是内心的共鸣。”难道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去读杨绛先生的文字?至少应该读读她的《我们仨》、《干校六记》还有《洗澡》吧?这才是纪念她最好的方式。


105岁,见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留下了让后人铭记的作品,虽然人们不舍她的离去,但对杨绛来说,她的一生堪称丰满。


走好,先生。



杨绛家中,书柜上摆放着丈夫钱锺书与女儿钱瑗的照片。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微信公号。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