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司马迁受腐刑后做史记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腐刑是什么

司马迁受腐刑后做史记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腐刑是什么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17 13:18:51
阅读:

《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与后来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司马迁的《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壁"。他的作者就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只因为一人辩护而入狱,后又因此人而遭受腐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家据说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按理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炎作为史官是应该随行的,但没想到司马炎这时候却病了,正好司马迁及时从长安赶回洛阳匆匆见了父亲最后一面,而后追随汉武帝巡游封禅。随后在汉武帝身边任太史令一职。

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就是从汉武帝起实施了对外扩张战略,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在对匈奴用兵的这一时期,因为一件事而连累到了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只因为一人辩护而入狱,后又因此人而遭受腐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但李陵认为李押运辎重丢人,因此到武台殿,向武帝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力可缚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到兰干山南边以分单于兵力,请不要让我们只做贰师将军的运输队。汉武帝同意了,于是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箭尽粮绝,不幸被俘。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只因为一人辩护而入狱,后又因此人而遭受腐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听说他投降了,愤怒万分,当朝的文武官员很会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看到汉武帝发怒,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英勇的人,现在却转风使舵,谴责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当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时。司马迁一方面是想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李陵的了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报任安书》)。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于是他对汉武帝说:" 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而且都是步兵,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马上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陛下。"汉武帝听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汉武帝恼怒的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便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只因为一人辩护而入狱,后又因此人而遭受腐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正好这个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对司马迁是严刑审讯,面对酷吏严刑,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很久以后,汉武帝悔悟到李陵是因为没有援兵才导致的失败被俘,于是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李陵投降匈奴一年后,汉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回国。但并没有见到李陵,只是从俘虏口中听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其实那是李绪,汉军塞外都尉,后来投降匈奴)于是回来后对汉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制作兵器用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汉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室为耻。司马迁也因为此事被判了死刑。

按照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家境贫寒,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死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报任安书》)。想到了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失去视力,才有《国语》;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而自己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了。 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历经15年,在其55岁时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