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用梨前八月熟庭枣连成一句古诗_庭前枣梨八月熟

用梨前八月熟庭枣连成一句古诗_庭前枣梨八月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21 23:36:00
阅读:

枣:农家看重的“铁杆庄稼”

汪鹤年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仲秋时节,是枣子成熟的季节。此时当你面对庭前那或黄或紫的满树枣实,怎不喜上眉梢,一尝为快呢?唐人杜甫在回忆起童年时贪吃红枣的情景时,就曾发出过“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慨叹。

“五果”之首的独特地位

枣为鼠李科落叶乔木。它适应性甚强,不论气候寒热,土壤肥瘦,皆能生长,村头路旁,家前屋后到处可种,因有“铁杆庄稼”之称。枣树还具有投产早的特点,通常定植后两年就能结果。其果为核果,长圆形,鲜嫩时为黄色,熟透后则为紫红色,故俗称红枣,又名大枣。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栽培最多,产量最高,质量最优。

徐珂《清稗类钞》对其性状、品种等有过这样的描述:“枣为落叶亚乔木,长二丈许,叶作卵形,互生,花小而黄,实椭圆。产于直隶、山东者,谓之北枣,有红、黑二色,红者味甘美。产于浙江金华者,谓之南枣,形长色紫,味甘微酸,为枣中佳品。”

据测定,红枣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有用物质;干果的含糖率高达73%,可与粳米、面粉相媲美;其鲜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尤高,比梨多百余倍,故国外对鲜枣有“维生素丸”的美誉。

红枣因营养丰富,我国人民历来视之为滋补佳品,对其医疗价值也十分看重。《神农本草经》说其可“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唐孟诜《食疗本草》说“蒸煮食之,补肠胃,肥中益气”。《本草纲目》也认为红枣具有养脾,平胃气,润心肺,止咳嗽等功效。仅汉末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中医典籍中,就载有枣方剂58种。直至今天,在中医所开的各种方剂中,红枣仍是常用药物。

原产我国的枣树,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成为华夏先民的食用果品。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杭州市水田畈、河南新郑裴李岗、吴兴钱山漾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过野生的枣核或酸枣核,说明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先民们已开始采食野生的枣子充饥。

至迟在周代,枣树已成为人们常见的栽培果木。《诗经·魏风·园有桃》就有“园有棘,其实之食”的吟咏。当时园圃中常见的“棘”指的就是一种丛生的小枣树,即酸枣树。除了这种酸枣之外,红枣也是园圃中常见的果品,而且其成熟季节与今相同,即成熟于农历的八月。《诗经·豳风·八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歌咏。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色味俱佳,营养丰富的枣子,不仅为普通百姓所喜爱,连万乘之尊都对它刮目相看。《文选·闲居赋》李善注引《广志》曰:“周文王时,有弱枝之枣,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树苑中。”

从《礼记·内则》的记载可知,在古代天子的日常饮食及盛大宴会中,枣就是常用果品之一。《周礼·天官·笾人》的有关记载还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周天子祭祀鬼神的诸多供品中,枣也是其中的一种。因枣在周人祭祀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人们甚至将周人习惯举行的这种以枣、栗作为主要供品的“笾祭”称之为“枣栗之祭”。

周代,人们还将枣、栗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引入到婚礼之中,要求新媳妇在婚后第二天早晨,即用竹器分别盛着枣、栗等物,到大堂上去拜见公婆大人,以示“早自谨饬”,做个好媳妇,谨慎虔诚以待双亲。《仪礼·士昏礼》就说:“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疏曰:“以早自谨饬为义。枣,早也;栗,肃也。”据说,按规矩,新媳妇得用右手持枣,左手持栗。因“枣美,故用右手也”。

这种新媳妇贽见公婆的礼节,到春秋时又被人们广泛地引申到妇女初次求见他人的特定环境中,但所送贽礼仍是枣、栗一类物品。

由于枣深受人们喜爱,《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味》还特地将其作为甜味果品的代表,列为“五果”之首。

人丁兴旺的枣家族

经过长期的人工培植,枣的品种在战国时代已达到11个。《尔雅》中有较详的记述:“枣:壶枣。边要枣。櫅,白枣。樲,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还味,棯枣。”据后人诠释,壶枣乃一种果实大而其形似瓠瓜的枣树;边要(腰)枣,是一种果实两头大、中间小的枣树,又名辘轳枣。櫅,一种果实核白的枣树,因又名白枣。樲,因果实味酸,习称为酸枣。杨彻,或作杨(木撤),系一种齐地所产之枣,故又有齐枣之名。遵,是一种果呈紫黑色,小而圆,但味美的枣树,又称羊枣。洗,是一种果大如鸡卵的枣树,俗称大枣。煮,即煮枣,其果煮熟后加物镇压,可榨出枣油,故有“镇枣”之名,讹称为“填枣”。蹶泄,是一种果实味苦的枣树,俗称苦枣。皙,乃一种不结果的枣树,故名无实枣。还味,即短味之意;这种枣树因果实味道不好,因有“还味”之名,又称作棯枣。足见,这些枣树所产之果,其味或甜或酸或苦,其形或如辘轳,或如瓠瓜,或大如鸡卵,或小如羊矢,或因无果而得名,或以核白而著称,至于可榨油的煮枣,更是古今难遇的珍品。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纵横家苏秦游说燕文侯时曾说:“[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可见当时这两种果木种植之多,产量之大。

汉代,枣的种植更为普遍,并出现了许多名品。刘歆《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时,各方群臣曾献来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华枣、梬枣、赤心枣和出自昆仑山的西王枣等7种枣树。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汉班固《汉武帝内传》说,当年汉武帝于七月七日,还曾“列玉门之枣,酌蒲萄之醴”招待西王母。

当时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运城一带)已成为著名的枣产区,生产规模甚为可观。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时人曾有“安邑千树枣”足可与千户侯相匹之说。

魏晋时期,随着枣子种植的发展,各地涌现出不少名枣品种,明确见于文献记载的枣名已达数十个之多。其中,既有承传前代者,也有时人培育之新品。

《艺文类聚》引《晋宫阁名》中提到晋代华林园中的14株王母枣,就是传承前代的名品。晋陆翙《邺中记》中还较详地介绍了此种枣品的主要特点:“石虎园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有时,人们又叫它仙人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晋时大仓南有翟泉,泉西有华林园,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北魏时的洛阳城内亦有种植,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条就有此记述:“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

《齐民要术》记及的乐氏枣,据说乃乐毅破齐取得的名种:“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赍来所种也。’齐郡西安、广饶二县所有名枣即是也。今世有陵枣、幪弄枣也。”

河东地区产枣亦佳,《尔雅》“郭璞注”称:“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

此外,《艺文类聚》引三国魏卢毓《冀州论》中说到的“安平好枣”;晋左思《魏都赋》中咏及的“信都之枣”;东晋葛洪《抱朴子》中提到的 “尧山历枣”;晋崔豹《古今注》中所载的“叶如柳实,似柿而小,味亦甘美”的“糯枣”;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提到的“形大而虚少脂”的“临沂金城枣”;以“形小、核细、多膏、甚甜”为特色的青州、彭城所产枣,亦是各具特色的名品。

晋郭义恭《广志》所记枣品更多达20多种:“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在众果之先;洛阳宫后园河内汲郡枣,一名墟枣;一名安益枣,东海蒸枣;洛阳夏后枣;安平信都大枣;单父枣,梁国夫人枣。大白枣,一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骈白枣;灌枣,此四者官园所种。枣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之名。又有玄枣、大枣、崎廉枣,桂枣,夕枣之名。”这些不同名目的枣品,大体反映了当时枣子的重要品种及其产区。

由于枣子在古代不仅仅是果品,在许多情况下还常作为粮食,故政府对于枣树栽培亦特别重视。自北魏至于隋唐,“均田制”都规定受田民户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枣及其他杂树果木。如《魏书·食货志》云:“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这类制度规定,大大促进了枣树的种植。

隋唐时期,作为庭园果木之一,枣树品种有了明显的增加。据宋人刘斧《青琐高议后集》记载,隋炀帝在洛阳修筑西苑后,曾诏令天下各地广献嘉木异卉、珍禽异兽。当时,青州曾进三心枣、紫纹枣、圆爱枣、三寸枣、金槌枣、牙美枣、凤眼枣、酸味枣、蜜波枣等十色枣。

《太平广记》引《大业拾遗录》还记有一种“仲思枣”:“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枝。枣长四五寸,紫色,皮皱细核,实肥有味,贤于青州枣。”传说是北齐时一位名叫仲思的仙人得此枣种之,故亦名“仙枣”,“时海内唯有数树”。

宋初陶榖《清异录》也记载了产于睢阳的两种名枣:“睢阳多善枣:鸡冠枣宜作脯,醍醐枣宜生啖,或谓枣是圣花儿。”

元代以来,枣品更日形增加,元代柳贯《打枣谱》中所记枣树品种已达72种。

明代的枣品也很丰富,而且出现了一些名品,如顾起元《客座赘语》“珍物”条中所记产于金陵一带的“姚坊门枣”,就是不可多得的妙品:“姚坊门枣,长可二寸许,肤赤如血,或青黄与朱错,驳荦可爱,瓤白踰珂雪,味甘于蜜,实脆而松,堕地辄碎。惟吕家山方幅十余亩为然,它地即不尔,移本它地种亦不尔。”

到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记枣品竟有87种之多。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还总结出许多栽种枣木、收藏枣子等经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列有“种枣”专节,记载了具体的种植方法。如“常选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候大蚕入簇,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花。不打,花繁,不实不成”等,就是很有价值的实用经。至于用斧背无定处捶打树干的“嫁枣”法,也为时人所习用,而且,作者认为,用力要恰到好处:“不椎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

对于收枣、晒枣,《齐民要术》也总结出许多成熟的方法。在收枣问题上,贾思勰强调“全赤即收”,他认为:“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满,干则色黄而皮皱;将赤味亦不佳;全赤久不收,则皮硬,复有乌鸟之患。”至于“先治地令净,有草莱,令枣臭”;“夜仍不聚。得霜露气,干速”则是晒枣的经验之谈。

元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所载“收藏红枣”的方法又带着不同的时代特点:“将大磁缸一只,刷洗净拭干。烧热米醋浇缸内,荡令匀,控干。又以熟香油匀擦缸口,于缸底铺粟秆草一重,枣一重,中心四围亦令草间盖。不可重压,亦不生蛀虫。”

到了明代,枣子的收藏方法被进一步简化。明人张岱《夜航船》就记述了两种渊源于前人,却又自有特点的收藏方法:“收枣子,一层稻草一层枣,相间藏之,则不蛀”;“藏生枣子用新沙罐,一层淡竹叶枝,古老铜钱数个,白矾少许,浸水井内,经年不坏”。

明末张懋修在所著《墨卿谈乘》中还提到一种用枣树嫁接桃树而培育出的一个枣果新品:“余见淮安枣接桃者,名桃枣。凌冬方熟,其形味二者混见。”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提到的产于南京的“姚坊门枣”更称得上是枣中名品:“果之美者:姚坊门枣,长可二寸许,肤赤如血,或青黄与朱错,驳荦可爱,瓤白踰珂雪,味甘于蜜,实脆而松,堕地辄碎。惟吕家山方幅十余亩为然,它地即不尔,移本它地种亦不尔。”

在枣文化的沿续过程中,人们还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风习。宋人《东京梦华录》中就多处记述了人们多以枣为吉利礼品的京都风俗:“秋社日,有士庶家妻女归外家回,皆以新葫芦儿、枣儿等为遗,俗谚云谓之‘宜良外甥儿’之兆耳。”同书中还说,杭城人家育子,娘家得送“催生礼”,生枣、栗果等便是必送果品。

明刘若愚《明宫史》也说:正月初一日,京城人还常将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等果品装在盒子中,称作“百事大吉盒儿”,以取其吉利之意。同书还记载了京城二月初二日的“熏虫”之俗:“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枣还被明代帝王用为祭祀祖先及孔子的祭品。据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载,弘治年间,用于这些祭祀大典的“棗、柿二百六十斤以上”。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记述了旧日燕京人年夜饭常以栗子等果品点缀年味的习俗:“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 

见仁见智的“食枣经”

在枣的食用上,历代劳动人民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至迟从春秋时开始,人们已将枣子制作成枣脯食用。《史记·滑稽列传》就说:楚庄王对自己的爱马曾百般恩宠,不仅“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甚至“席以露床,啖以枣脯”。所谓“枣脯”,就是干枣,《齐民要术》就记述了其制法,即“切枣曝之,干如脯也”。

枣脯在汉代还成为祭祀时的供品。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祭祀传说中的天神“泰一”所用之物就有“醴、枣脯之属”。

当时,人们还将枣子蒸、煮之后加工成枣油。《太平寰宇记》在叙及河北道冀州时就有这样的记载:“煮枣故城,在县(指信都县)东北二十五里。汉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汉及齐以故事,每煮枣油于此城。”

但在汉代,枣油的加工方法似乎又省略了蒸、煮的工序。《齐民要术》引汉郑玄语云:“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

枣还被人们制成各种食品。比如汉代就已在齐地流行的枣糕,就是极具风味的一种枣制食品。《全后汉文》引汉代崔寔《四民月令》(王谟辑本)记述了这种食品的具体制作方法:“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曲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

南北朝时,人们还掌握了类似于今“醉枣”的“干枣”制法。《齐民要术》引《食经》就记述了其制作方法:“新菰蒋,露于庭,以枣着上,厚三寸,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干,内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着器中,密泥之。经数年不败坏也。”其技术要领是:先将枣置于菰叶中晾三日三夜,然后曝晒干。晒干后的枣,每石以酒一升漱洒,密封藏于器物之中。据说经此处理过的干枣,可藏数年而不坏。

据唐代韦巨源《食谱》载,当年这位尚书令的府第,还经常制作“水晶龙凤糕”,其法为“枣、米蒸淀,见花乃起”。其制作方法与枣糕差不多,但用的是米面。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五代时,人们在制作花糕时,还喜欢夹上枣泥、豆沙一类馅子,以增加花糕的味道。据《清异录》载,后周显德年间,有位人称“花糕员外”的糕坊主人,以擅作花糕而名闻一时。他所擅长的六个花糕品种中,就有两种花糕中夹有枣泥,一种是“夹枣豆”的糁拌,一种是别号为“枣狮子”的木密金毛面。

宋代,《四民月令》中所载的那种用麦面附枣蒸制的饼食仍是人们喜爱的寒食节令食品,只是其名改称“枣(食固)”罢了。《东京梦华录》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食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据《武林旧事》载,当时京都市井上经常买卖的家常小吃中,除了枣(食固),还有用糖蜜渍制的糖蜜枣儿、用枣栗作馅的包子一类小吃。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说,在京城还出现了专卖蜜枣的名店,如“戈家蜜枣儿”就非常有名。

当时,百姓人家制作粽子时,也喜欢夹上枣、栗一类果品,宋吴氏《中馈录》所载的“粽子法”就说:“用糯未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

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还从食疗的角度,记述了几种枣子的另类吃法:“今人将干枣去核,于铛锅中微火缓逼干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又,将煮枣肉和治脾胃丸药,尤佳。又青州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达都下,为奇果。”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据元末熊梦祥所撰《析津志》载,元人还开始在果汁里加上酒曲,像酿制糯米酒那样酿制果酒:“枣酒,京南真定为之,仍用些少曲糵,烧作哈剌吉,微烟气甚甘,能饱人。”

元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述的用大枣、蜜、生姜汁调制的“温枣汤”;元人《饮膳正要》中记述的用生姜、枣、甘草加盐研末,点汤服用的“枣姜汤”;元明之际成书的《易牙遗意》记述的用干枣、生姜、炒盐、甘草、陈皮同捣成膏的“枣汤”;则是均具食疗功用的枣制饮品。

明文震亨《长物志》还提到金陵枣脯:“枣类极多,小核色赤者,味极美。枣脯出金陵,南枣出浙中者,俱贵甚。”

《本草纲目拾遗》引清纳兰常安《宦游笔记》中则记载了时人以金华枣制作枣干的经验:“金华东阳县茶场出枣,其大如拳,核尖细如黍,决之即脱,清甘香脆,以此名闻天下。明中叶尚存数柯,今此种已绝矣。惟东南诸乡于高阜地种之,虽不及茶场,亦美甲于他处。其制法不一,未熟辄击,以汤沃之使变色,谓之汤红,干则其色紫;已熟者名树头红,干则其色丹;过熟者,以所煮余汁煮之,色味似蔗糖,谓之糖枣,此则以时食为美,不作干也。”

“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爱枣,名不虚传

清李化楠《醒园录》也介绍了具有补气功用的“南枣”制法:“用大南枣十个,蒸软去皮核,配人参一钱,用布包,寄米饭中蒸烂,同捣匀,作弹子丸收贮,吃之补气。”至于《红楼梦》第1l回中提到的 “枣泥馅山药糕”;清曹庭栋《养生随笔》记述的用去皮大枣熬制的“大枣粥”,亦是难得的食补佳品。 

对鲜枣的保存,清人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清丁宜曾《农圃便览》就说:“新枣才熟,乘清晨,连小枝叶摘下,勿损伤。通风处晾去露气,用新缸无油酒气者,清水刷净,火烘干,晾冷。净秆草晒干,候冷。壹层草,壹层枣,入缸,封严,冬月勿致冻坏伤热,可至新正,充鲜品。”

清童岳荐《调鼎集》还分别介绍了当时最受人欢迎的南枣糕和枣饼的制法。其中,

南枣糕是用南枣肉和香稻米粉,包入豆沙、糖、脂油丁等,再蒸制而成。枣饼则是将煮熟的红枣,去皮、核,入洋糖,擦烂,同白面和制成饼。

清代,人们还摸索出一种制作醉枣的方法。《养小录》中就介绍了其制作方法:“拣大黑枣,用牙刷刷净,入腊酒娘浸,加真烧酒一小杯,瓶贮封固,经年不坏。”

大约是受此启发,后来人们还用枣制作出枣醋等产品。真可说是花样翻新,各呈其妙。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用梨前八月熟庭枣连成一句古诗_庭前枣梨八月熟

    枣:农家看重的“铁杆庄稼” 汪鹤年 仲秋时节,是枣子成熟的季节。此时当你面对庭前那或黄或紫的满树枣实,怎不喜上眉梢,一尝为快呢?唐人杜甫在回忆起童年时贪吃红枣的情景时,就曾

    经典语句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全诗_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何种月相

    今日词牌 生查子 ,词牌名。又名“相和柳”“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等。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有双调五体,字数有

    经典语句
  • 茶叶的别称和雅称_茶的美称有哪些

    因为《茶经》的问世,茶开始与文化结缘。因为众多茶诗的传播,茶与文化共生。可以讲,《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开端,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在流传下来的两千多首茶诗中,茶有着众

    经典语句
  • 茶还有什么别称_茶的别称和雅称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记载:“诸书说茶处,其字乃作荼,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茶经》问世以前,除了“荼”以外,茶还有多种称呼,如槚

    经典语句
  • 品茶的别称雅号_茶的别名和雅号有几种

    文人墨客在茶事上总伴着风雅,以为茶取了一些雅号,总结如下: 【一字雅号】 荼、茗、荈、蔎、槚 荼: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

    经典语句
  • 茶的雅称绰号别名_茶人的雅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大俗还是大雅,茶都荣登上榜。既是大雅之物,茶还有哪些雅称呢? 茗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

    经典语句
  • 名茶是什么_茶名有哪些

    茶的名号 1、苦荼:“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陆羽《茶经》 2、槚:“檟,苦荼。”《尔雅》 3、荼:“荼,苦茶也。”《说文解字》 4、茗:“茗,荼芽也。

    经典语句
  • 古代对茶叶的美称_古人形容茶的词语

    茶在我国流传千年,成为我国的国饮,其实,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很多极富有诗意的名字,你听过几个呢?让小懂带你来看看吧! 看看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里怎么称呼“茶”,其字或

    经典语句
  • 茶的别称和雅称_珍珠奶茶的别称

    一曰茶 二曰槚 三曰蔎 四曰茗 五曰荈 ● ●● 唐 以前,荼是作为茶使用最多的字,陆羽著《茶经》,把“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历代文人

    经典语句
  • 蜡烛 古代_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吕后杀韩信时,她说不能违了汉高祖刘邦当初的承诺:无论犯下甚么重罪,五种环境不能杀-见天、见地、见光、见铜、见铁不能杀。在当时,除了有光,其余条件都

    经典语句